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千百年來廣泛為人們所歌詠傳頌,這首詩為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所作,前人說僅是“詠江山雪景”;后人普遍認為:詩歌以白雪之靜表現詩人清高孤傲,“不肯向惡勢力低頭,不怕險惡環(huán)境的堅強品格”。引《唐詩三百首》(軍事誼文出版社)
這種解釋,我認為值得商榷。試想,一個孤舟蓑笠漁翁于冰天雪地,人跡滅絕的江邊垂釣,這合情理嗎?顯然,老翁并不是在釣魚,那么他在干什么呢?這一幅清冷寒絕的江雪圖,它背后究竟包含什么樣的真實意義?縱觀柳宗元的身世性格和政治抱負,我們不難發(fā)現柳宗元江邊垂釣是有所待,他期望帝王能重新垂愛他,重用他,為國家為百姓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
一
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柳宗元出身名門世家,“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鎮(zhèn),太常駐博士終待御史”,(《舊唐書》劉煦)父親為人正直,富有學識,愛交朋友,曾經屢次向橫暴的軍閥和陷害賢良的大官僚提出批評,因此被迫害,被貶官,但不屈服,還創(chuàng)作一些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堅強意志,柳母盧氏,是一個慈愛勤懇而有學問的婦女,家庭的教養(yǎng),對柳宗元性格和學業(yè)的成長有相當影響。
柳宗元在母親的教育下,勤奮學習,四歲熟讀了十幾篇古代辭賦,十三歲在文壇上頗有名聲,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柳宗元二十一歲考取進士,在唐朝,知識分子把考取進士看作非常光榮的事情,它是做官的最有面子的進身階梯,因而不少人在考試前到處奔走門路,請托人情,柳宗元卻是憑著他自己的才學考取的,連德宗皇帝都夸贊說:“我知道柳鎮(zhèn)是不會為他兒子考試去求人情的。”柳宗元在青少年時代已樹立遠大的抱負:“始仆之志學,甚自尊大,頗慕古之大有為者,”(《答貢士元謹論仕進書》)他期望自己能做到提高思想品德,繼承古代思想中的光輝傳統(tǒng),使它發(fā)揚光大,照耀后世;同時更期望自己建功立業(yè),為人民做出巨大貢獻,在歷史上名垂青史,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意,一貶再貶,貶到廣西柳州做官時,也始終不改,殷殷期盼皇帝召回朝廷,重新委用,為國家效力。
二
中國古代詩歌中用典寓意的手法運用十分廣泛,《江雪》一詩也十分明顯地采用了這一傳統(tǒng)藝術手法,李瑛在他的《詩法易簡錄》里說“前二句不著‘雪'字,而確是雪景,可稱空靈,末句一點便足”,俞陛云曰:“子厚從短歌為自寫照,志和(張志和)《漁父詞》所未道之境也”(《詩境淺說續(xù)編》)可見他們支持“以雪景表現高潔脫俗,孤傲不屈的品格”這一觀點。直到1980年,北大教授吳小如《說柳宗元山水詩〈江雪〉》(載《語文教學通訊1980年4期》)對這首詩的主題才有了較新的發(fā)現,“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幽境寒冷的境地,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p>
然而見解有了新意,但他們都忽略了兩個問題,就連中國古代文學的權威袁行霈先生也忽視了這一明顯存在的史實。柳宗元被貶永州是公元805年——815年之間,他被貶時年齡才33歲(終年47歲)憑他的年齡33歲仍應是青年時期,就算按古代的說法至多也只能是人到中年,怎么就把自己比作“翁”呢?“翁”者,老人也,為什么作者自比漁翁呢?與誰比呢?讓我們把眼光回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在渭河岸邊就有這么一位老翁——一位直鉤釣魚的蓑笠老翁——姜尚,姜子牙,據《呂氏春秋》記載,姜尚“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于渭水以觀之”?!妒酚洝芬舱f:姜尚“年老矣,以魚釣于周西伯。”姜子牙直鉤釣到了西伯侯,完成了他一生足以光耀后世的宏偉大業(yè)。博聞廣學的柳宗元是知曉這段歷史的。他仰慕子牙的幸運,所以以蓑笠老翁自比,希望自己能建立像姜子牙那樣的豐功偉業(yè)。我們可以從唐代眾多的詩人身上找到例證。孟浩然在他的《臨洞庭上張丞相》“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歌中十分明顯地流露出對仕進無階,猶濟川無楫的無奈與觀他人仕進如臨淵羨魚的渴望。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雪天垂釣與直鉤釣魚、蓑笠老翁與蓑笠翁相比,我們不難發(fā)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期盼與渴望。他們都有所期待,他們都自認自己才華蓋世,不滿現狀。釣非所釣(魚)釣王侯、釣帝王,釣出一片新天地,釣到一個大千世界!柳宗元夢寐以求,期望釣到帝王的垂愛,重返朝廷,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
三
柳宗元是個憤世嫉俗的人,但更是一個入世為政的人??v觀柳宗元的一生,因他才華出眾,抱負高遠,所以入世從政干大事業(yè)是他追求的人生坐標,是“唯以中正信義為忠,以興堯舜,孔子之道,處安元元(老百姓)為務”(《寄許京兆孟容書》)的,知識分子自命清高,但在帝王面前是分文不值的,傲世如詩仙李白,在君王面前也只能被玩于股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是最好的明證,柳宗元二十六歲[貞元十四(公元798年)]又考取了博學宏詞科,此后一度被調到藍田做縣尉,不久又調回朝延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這五六年間,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工作,雖然官職不高,年紀很輕,但積極投入當時政治和文學領域的活動,他卓越的思想和才華,淵博的知識,慷慨的意氣,使他名氣大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與積極倡導古文運動的韓愈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積極推行、倡導古文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成為了一代風范的散文大家。然而,柳宗元這時期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政治方面。(中國唐代知識分子從文與政相比,他們更看重從政)企圖在政治上建立一番功業(yè),他參加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主張革新的政治集團,并成為其中的重要成員,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德宗去世,李誦嗣位做皇帝,就是順宗,王叔文立刻被任命翰林學士,不久擔任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戶部侍郎等官職,柳宗元也被提升為禮部員外郎,他們積極而迅速地推行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治改革,對豪強權貴進行了猛烈地打擊,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在歷史上是有進步意義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但由于他們大都出身較低,又猛烈地打擊了反動勢力和舊官僚,所以很快遭到了舊官僚,反動軍閥及太監(jiān)的激烈反對和打擊,王叔文被貶渝州司馬,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歷史上稱為“八司馬”,王叔文集團被一網打盡,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也就此宣告失敗。
被貶永州后,貴族大官僚集團對柳宗元的迫害仍在繼續(xù),憲宗改年號為元和,并宣布大赦,但接著下詔:左降官柳宗元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加上永州地處偏遠,生活條件艱苦,政治上殘酷的長期迫害,使柳宗元痛苦,憂郁,身體也急劇地衰落;但這種生活也使他獲得更多的鍛煉和體驗,更深刻認識到權貴們的丑惡面貌和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這一時期,柳宗元廣泛地鉆研古今典籍,寫出了大量的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如《貞符》《非國語》《天說》《天問》《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三戒》《送薛存義之任序》等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詩歌、辭賦大都是在這時期完成的,《江雪》就是其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對遭貶的不滿,對惡勢力的憤恨,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的批評,而最最核心的是抒發(fā)懷才不遇的苦悶與憂愁。不甘心在地方為官,應該在朝廷干大事業(yè)始終是柳宗元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標。
所以,我認為《江雪》表現的思想主題不是清高傲世,也不僅僅是憎恨那個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透過柳宗元一生思想個性,所作所為,我認為他是通過《江雪》暗示自己蓋世才華,提請帝王垂愛,在他有生之年為國家效力,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
熊劍茹,教師,現居江西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