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應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參與者,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流、積極合作、互助互動的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早已被社會各界所重視,也成了我們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黃濟在《人的主體性與教育》一文中指出:“主體性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特點”,“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都注意到,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能力,使之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的社會主體。因此如何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成了教育界關注的一個重要理論課題,各種關于發(fā)展主體性的教育模式也應運而生。當學生主體性學習的理念被列入語文課堂教學后,教師獨統(tǒng)教壇的局面被打破了,一種自主、平等、合作、互動的學習氛圍在語文課堂上逐漸形成,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變成了主動學習者。在我們?yōu)檫@種學習方法、學習理念發(fā)生根本性轉變而感到歡欣鼓舞之時,我們也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即在把學生作為認知主體被充分重視的時候,語文教師應如何擺正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究竟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筆者認為在學生主體學習中,語文教師應發(fā)揮以下作用。
一、“平等的首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共同奏出優(yōu)美和諧的旋律。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處于居高臨下的位置,教師按照預先的設計按部就班地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只不過是知識的接受體,其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能動性受到壓抑。因此,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以平等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起的作用之一。那么,怎樣才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呢?
充分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平等互動、對話式的學習環(huán)境,引入激情、激趣、激智的“活水”,為學生注入學習的激情,使之主動地走進語文學習的“殿堂”。我在設計莎士比亞的戲劇《在法庭上》的賞析教學時,做了這樣的“蓄勢”:一部《威尼斯商人》在舞臺上演繹了幾百年,演員們演出了各自心中的“夏洛克”、“安東尼奧”、“鮑西婭”等。當然,“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天,我們也來當一次演員,把你心中理解的“夏洛克”、“安東尼奧”、“鮑西婭”等角色充分地演繹出來。這樣,讓學生當“演員“,走進劇中人物,給他們一個表演的“平臺”,學生的學習情趣被調動起來,主體意識被喚醒。課堂上我們能見到的是“蠢蠢欲動”的學生在為自己所表演的角色而精心準備。語文課堂教學的“蓄勢”,可以說是“前奏”、“序曲”,其主要目的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溝通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關系,溝通教材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以“主角”的身份進入學習的“舞臺”,充分展示自己,體現(xiàn)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賞析。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蓄勢”方法是多樣的:可以借助音樂,叩動學生的心靈之弦;可以通過誦讀詩文,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可以提出問題,撞開學生的心扉;可以利用“道具”,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等等。只要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平臺”,定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
二、作“學習的導游”,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里探幽發(fā)微,欣賞險峰的無限風光。
當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包辦代替、機械控制的時候,但也不能出現(xiàn)教學無序、無目標,隨意放任自流的現(xiàn)象。在我們力圖把“教本”變?yōu)椤皩W本”,把“課堂”變?yōu)椤皩W堂”的時候,難道就不需要教師按照語文的規(guī)律介紹知識,引入方法,組織學習了嗎?以教師講習為主的課堂,學生的主體意識是被壓抑的,這種教學方法必須破除,但教師不引導,不組織,不傳授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值得提倡嗎?沒有知識的鋪墊,沒有方法的引入,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能獲得發(fā)展嗎?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迸喔谡務撊松鷷r也曾說過:“習慣是一種多么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惫P者也認為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包括知識、方法、習慣等,學生也就不可能充分地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主體性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也只能是表面的,甚至是膚淺的。我在指導學生學習《最先與最后》一文時頗有體會。閱讀起始,學生如墜云霧,茫然不知其意。此時,我做了以下幾步引導:第一步,我問:“你能找出本文作者議論所借的題嗎?”第二步,我再問:“你能找出本文作者從借題到發(fā)揮議論的過渡句嗎?”第三步再問:“你能找出作者發(fā)揮議論的兩個角度嗎?”然后告訴學生“如果你能把這幾個問題理清并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理解,那么你就能找到閱讀本文的鑰匙”。在我的指引下,學生很快地進入了學習的角色,深研文本,讀出感受,生疑、質疑、答疑,一種探究性學習的氛圍在課堂里形成,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境、狀態(tài)、方式、結果,根據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困惑和質疑,矯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從而使整個教育過程向著有利于教學任務完成,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方向發(fā)展”,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會因為受導而被削弱,反而能得到加強。
三、“知心的熱線”,在親切交流中注入“主體素養(yǎng)”,共同感受教學的鮮活與新穎。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應是一種精神,一種能力的反映。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低,學習習慣差,思維阻滯,缺乏探究精神的學生,不可能真正張揚個性,煥發(fā)主體精神。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使學生主體地位成為可能,教師還必須為學生提供能充分發(fā)展個性特點的“主體素養(yǎng)”。
(一)注重人文素養(yǎng)
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因受生活、知識、文化等的局限,他們的思考、分析、判斷往往會受到限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實力、活力、張力往往不夠充分,學習質量也因此受到影響。語文學習不是一種空泛的學習,它是根植于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基礎之上的??梢哉f,一個人的文化積淀越豐厚,他的自主學習信心就越強,積極性也就越高,而這樣學習形成所反映出來的效果也就越好。有一位優(yōu)秀教師在執(zhí)教《楊修之死》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設想“假如楊修不在曹操手下任職而在劉備手下任職,命運將會怎樣”。有的學生說,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因為劉備善用人才,如張飛、關羽等。有的說,繼續(xù)為官,不被重用,因為劉備雖仁慈,不會殺他,但也不會任用一個恃才放曠,不把劉備放在眼里的人。也有的說,同樣難免一死,因為像楊修這樣狂妄輕率、鋒芒太露的人,劉備也忍受不了他。楊修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慘命運。
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我們聽到了多元且充滿個性、合理而又有獨創(chuàng)的見解,為學生打好了張揚個性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只有充滿個性特征的學習活動,才會使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不會缺失。
(二)培養(yǎng)探究精神
在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中,如果說人文素養(yǎng)是基礎,,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條件,那么探究精神便是關鍵。探究性學習在學習的形式上打破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實現(xiàn)了由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性學習的轉變。在學習過程中,它要求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推敲,自己去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從而獲得對課文的理解,并說出自己的體驗,提出不同的看法見解。這種自讀自悟的學習更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探究中自己構建知識,不唯師,不唯書,也不人云亦云,在學習意義上這是一種真正的主體個性化的學習實踐活動。這種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心理獲得發(fā)展,健全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造性人格逐步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探究性學習就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發(fā)展了學生的主體能力。
(三)發(fā)揚合作精神
在我們把自主性學習理念提出來的同時,它就要求我們不僅是改變一種學習的方式,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還包括了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墩Z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的學習要求,反映出了語文學習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系。自主性學習不是一種封閉式的學習,它應是開放的,有一個積極互動的學習空間,學習者不但要求獨立思考,更要學會與他人切磋、交流,體驗合作,學會合作,使個人的學習能力在合作中得到發(fā)展。
在新課標精神指導下的語文教育活動中,教師應首先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適應新形勢。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人為本”,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引導他們在平等互助的對話式交流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達到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真正實現(xiàn)師生互動,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何毓寶,教師,現(xiàn)居江西瑞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