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對中年夫婦,直到近40歲時才有了女兒。女兒對于這個家庭的意義自不待言。小姑娘也確實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去年剛滿3歲時就被送進了一家不錯的幼兒園。
對于進什么樣的幼兒園,夫婦二人還頗費了一番心思。從愿望上說,當然要進硬件設施最好的,軟件的師資力量也很重要。然而,這將意味著一筆一般人無法承受的支出,比如高額的贊助費和不菲的托兒費。夫婦的收入在北京屬中等,兩人的月工資加起來6000元,至今租住著一室一廳。在遍訪了附近數(shù)個幼兒園之后,他們將女兒送進了一家月費1200元左右的幼兒園。
交了這筆錢并不算完,還有花費,比如周末要上鋼琴班,要學外語。女兒求知欲很強,說學習好老師才會喜歡。夫婦倆也覺得孩子多學點東西沒壞處,再說別的孩子都學得起,自己的女兒不學會很委屈。
應當說,在要孩子之前夫婦倆已經(jīng)對未來有了相當?shù)臏蕚洌詫嶋H情況看,他們的準備還不夠充分。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幸福,夫婦倆對自己的消費越來越苛刻。自女兒出生后,他們幾乎不再為自己添置新衣服。
但這還是不夠。這對夫婦近日找我訴苦,說年關將近,又有了難題,女兒要給幼兒園老師送賀卡。
朋友說:女兒說,不光得送賀卡,賀卡里還要夾帶購物卡,那才是老師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有點不信:她一個不到4歲的小姑娘,就知道這些嗎?
朋友嘆了口氣說,現(xiàn)在的小孩子可和過去不一樣,懂得那叫多。那天女兒一回家就說給老師送賀卡的事,說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給老師準備了禮物。還說班里哪個小朋友送給老師的購物卡是300元,哪個小朋友送給老師的購物卡是500元。說她一定不能“落后”。
為辦好這件事這對夫婦商量了一個晚上,事情要辦得既“體面”,又不要花太多的錢,自然是這個家庭要面對的一筆并未在預算之內(nèi)的支出。而他們更大的苦惱在于,孩子這么小,就以這樣的方式理解人際關系,以這樣的方式理解老師,認為只有送“錢”才能讓老師“喜歡自己”,將來長大了,他們不知道孩子會變成什么樣。
問題在幼兒園及幼兒園老師。
但簡單地指責幼兒園的某一個老師似乎也不公平。究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在某種意義上說,人就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別的幼兒園老師都這樣,難道要求她不這樣?更何況,幼兒教育這樣,那么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也可能這樣。而實際情況,現(xiàn)在確實如此。當教育純粹成為商品時,很多社會問題都會凸現(xiàn)出來。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乃至到成人教育、EMBA,整個教育界現(xiàn)在都有一個“唯錢論”在泛濫。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商品或許是對的,但完全成為商品,缺乏社會的宏觀調(diào)控,那么一定會與醫(yī)療一樣出現(xiàn)民怨普遍的社會弊病。而即使在商品的概念內(nèi),倘若缺乏足夠的“市場監(jiān)督”,各種偽劣產(chǎn)品也會大加泛濫。
因此,有兩件事是必須同時抓的,一個如同對醫(yī)療體制改革的重新審視一樣,我們同樣要審視教育過分“市場化”的問題,做相應的政策調(diào)整;另一個,即使在市場化的那一部分,也要加強監(jiān)督,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障。醫(yī)生的收入應該靠醫(yī)德醫(yī)術而不是靠病人的“紅包”,幼兒園老師的收益也該從公開合理的收費中得到保障,而不是靠“幼兒賄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