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烏鱧又稱烏魚、黑魚,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近年來,市場價越來越高,一般每公斤價格已達到20~30元。因此,池養(yǎng)烏魚是農(nóng)民一條致富的好門路,根據(jù)我縣農(nóng)民池養(yǎng)烏魚的經(jīng)驗,要想烏魚獲得高產(chǎn),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池。池底最好選用泥質(zhì),四周用磚、竹籬笆或塑料網(wǎng)加高0.5m左右防逃,水探1~1.5m,要求水源充足,水呈中性或偏堿性,水溫不超過30℃。魚種池500~1000m2為宜。成魚池2000~4000m2微流水式養(yǎng)殖最好。魚池1/5的水面種植水浮萍或水花生等遮陰和供烏魚隱蔽。注水口應(yīng)高出水面30~40cm,以防烏魚逆水而逃。
二、清塘。放養(yǎng)前,要排干池水,清塘保留底泥厚20cm左右,然后每667m2用生石灰100公斤左右干法消毒。
三、放養(yǎng)魚種。第一階段強化培育大規(guī)格魚種,每年秋季,將平均尾重一兩左右的烏魚苗在種池進行強化培育,使其8個月左右長成三兩左右的大規(guī)格烏魚種,每667m2水面放養(yǎng)7500尾左右;第二階段在翌年5月上旬,將培育的大規(guī)格魚種放人成魚池精養(yǎng)。每667m2水面放養(yǎng)450~500尾,魚苗、魚種放養(yǎng)前都要用3%—4%的食鹽水浸泡10~20分鐘消毒。
四、飼料投喂。烏魚食肉兇猛,飼料投喂量是養(yǎng)殖成敗的關(guān)鍵,飼料不足,烏魚則互相殘食嚴重。烏魚飼料主要是小羅非魚、小雜魚、麥穗魚、餐白條、泥鰍、小魚,小蝦等活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方法是:將80%絞碎的小魚肉及20%的面粉或其他粘合劑混合制成顆粒飼料。開始可將飼料與水蚤混合投喂,然后逐漸減少水蚤等活餌的數(shù)量,直到全部投喂配合顆粒飼料,顆粒飼料粗蛋白質(zhì)含量在40%以上,配方是動物性飼料(魚粉、畜禽及水產(chǎn)品下腳料、血粉等)50%,植物性飼料(豆餅、麥麩、玉米粉等)48%、骨粉2%,每天上午7~8時,下午17~18時,各投喂一次。日投飼料量:在魚類生長旺季,為存魚重5%~8%,其它季節(jié)為3%~5%,可視季節(jié)、天氣、魚類活動等情況靈活掌握。
五、調(diào)節(jié)水質(zhì)。每隔10~2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深度20~30cm,夏秋季節(jié),5~7天換水一次,保持微流水更好。
六、魚病防治。平常每隔10~15天,用20~30mg/公斤漂白粉液全池潑灑防病。①防水霉病,可用0.1mg/公斤孔雀石綠和0.5mg/公斤甲基藍合劑全池潑灑;②防小瓜蟲病,可用0.1~0.2mg/公斤銷酸亞汞全池潑灑;③防粘孢蟲病,可用0.25~0.5mg/公斤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七、適時捕撈。烏魚每條重達500g以上,即可捕撈。如部分捕撈,除網(wǎng)捕外,可向池中沖注新水,在出水口設(shè)置魚網(wǎng),鳥魚游入網(wǎng)內(nèi)即可捕獲,若全部捕撈,可將池水排干,用推泥板從泥中翻出烏魚。
提高畜禽飼料利用率十二法
史成波
一、切短。秸稈切短的適宜程度因各種家畜及年齡而異。切得過短、過細不利于咀嚼與反芻。一般喂牛3~4厘米,羊1.5~2.5厘米為宜。
二、粉碎。籽實類飼料、各種秸稈、干草、樹葉及糧油加工副產(chǎn)品等粉碎后,便于家畜采食與咀嚼,增加消化液和飼料的接觸面,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因此,谷實類、豆類和餅類飼料粉碎程度以0.1毫米左右為宜;秸稈和秕殼飼料粉碎得越細越好,細度在0.1毫米以下最好。
三、打漿。馬鈴薯、豆類及餅粕等飼料打成漿喂豬,利用消化液和食物混合,提高飼料利用率。常用的打漿法有兩種:干打漿是把青飼料直接打成漿狀不加水;水打漿是在打漿池內(nèi)先加入清水,后放入飼料混合打成漿液,水分較多不宜久存。
四、焙炒。籽實類飼料經(jīng)過130℃~150℃短時間的高溫焙炒后,其中一部分淀粉轉(zhuǎn)化為糊精,產(chǎn)生一種香味,改善適口性,增加采食量,提高淀粉的利用率。
五、蒸煮。豆類飼料經(jīng)過蒸煮,破壞了豆類中的抗胰蛋白酶,增加了有效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提高了蛋白質(zhì)的生物學(xué)價值。塊根多汁飼料經(jīng)蒸煮后能提高適口性和消化率。
六、發(fā)芽。籽實飼料經(jīng)過發(fā)芽處理,維生素含量,特別是胡蘿卜素和核黃素含量大幅度提高,是冬春家畜很好的維生素飼料。發(fā)芽方法是將籽實洗凈,浸泡24小時后,平鋪于淺容器中,厚度不超過5厘米,上蓋濕布。溫度保持在20℃~25℃之間。最初2~3天每天翻動一次,出芽后揭開紗布,每天早晚淋一次清水,一周后,待芽長到10厘米左右即可飼喂。
七、糖化。利甩谷物和麥芽中淀粉酶的作用,把飼料中一部分淀粉轉(zhuǎn)化為麥芽糖以提高飼料適口性。方法是將粉碎的谷物粗料裝在桶或盆內(nèi),厚度20~30厘米,然后按1:2~2.5的比例加入80%~90%的熱水,并加2%~2.5%的麥芽或曲藥拌勻。糖化過程最好在3~4小時內(nèi)完成,冬季稍長但不超過10~14小時。糖化飼料具備酸甜、香等特點,適口性極好,是飼喂仔豬和育肥豬的好飼料。
八、青貯。青料經(jīng)青貯后,因乳酸菌的大量繁殖,使飼料中的部分糖類轉(zhuǎn)變?yōu)槿樗帷J癸暳暇哂兴?、香等特點,適口性好,消化率高。常用的青貯方法有垛貯、窯貯、袋貯,視飼養(yǎng)規(guī)模和青貯條件而定。要求青料切短、晾曬、裝填踏實,封嚴不漏氣等環(huán)節(jié)。
九、堿化。各種作物秸稈經(jīng)堿化處理后能軟化粗纖維,增加飼料同消化液的接觸面積,提高飼料的可消化性和適口性。方法是用3公斤生石灰溶于250公斤水中去渣,再加草木灰1公斤、食鹽300克溶于石灰水中,后將100公斤秸稈飼料粉與之充分拌勻,裝人池或缸內(nèi)。次日溫度可上升至加℃一45%。堿化2天后,撈出瀝千即可飼喂。經(jīng)堿化處理的秸稈消化率可提高20%~25%
十、氨化。秸稈經(jīng)氨化處理能使纖維素和木質(zhì)素分開。粗蛋白含量提高1~1.5倍,提高消化率20%左右。方法是將秸稈粗料切成2—3厘米長,按每loo公斤粗料加15%氨水10%~12%,或加尿素5%。分層壓實,逐層噴灑氨水,封嚴,在室溫25℃~30℃經(jīng)7天氨化即可開封,待余氨揮發(fā)凈后飼喂。
十一、微貯。在農(nóng)作物秸稈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種,經(jīng)密封發(fā)酵處理,使秸稈變成具有酸香味的優(yōu)質(zhì)飼料。方法是每噸干秸稈用菌種3克,水0.8~1.2噸,食鹽6~8公斤,青料用量減半。在微貯前2小時按每3克菌種放人200毫升水中溶解,靜置1—2小時后,再入0.8%~1%食鹽水中拌勻制成菌液。再加入鍘碎的秸稈拌勻,裝入窖中踏實,高出窖頭30~40厘米,在頂層按每平方米撤入食鹽250克后用塑料膜封嚴,經(jīng)30天后即可開窖利用。
十二、鹽化。將干草粉、糠麩、開水和食鹽按75%、14%、5%和6%的比例稱好,鹽用開水溶解冷卻至40℃左右加入其它飼料混勻堆放于室內(nèi)墻角處發(fā)酵,3天后,即成曲種。再將多汁飼料、干草粉、麩糠和曲種分別按75%、14%、5%、6%的比例稱好,混勻推放于室內(nèi),每層厚50~60厘米,高不超過1.7米,寬度不限,3~4天后見鹽霜時用塑料薄膜蓋嚴,約15天左右制成酸、甜、酒香味的鹽水發(fā)酵飼料,豬愛吃,上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