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生,吉林人,滿族。出版散文集《季節(jié)的心事》《俎豆》《東北家譜》《酒神的夜宴》《午夜功課》。從1988年開始,在《中華散文》等報章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作品被介紹到韓國和馬來西亞。并被選入《21世紀年度散文選·2001散文年選》《2001中國散文年選》《2002中國散文年選》《2003中國散文年選》《百年中國性靈散文》《百年中國散文經(jīng)典》等多種選本。
一
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我查閱了關(guān)于沈從文的大量的資料,在文字和照片里,回味瞬間凝固的珍貴。我喜愛沈從文老年的照片,透露出慈祥和天真的神情。
南國的雨纏綿,雨中的祝勇,在酉水河邊和朋友飲酒,尋找翠翠的身影。李輝則坐在窗前聽雨,對面就是南華山,白天不是陰天和雨天,能隱隱約約地認出沈從文母校的位置。李輝住在黃永玉的家,沈從文最后一次回鳳凰,就住這間屋子里。李輝的心情恐怕和別人不同,他和沈從文是忘年交,沈從文的聲音和笑聲,存留在他的心底。有一天,李輝在沈從文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記憶中的東西,緩慢地滲涌出。
1982年,沈從文終于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八十歲的老人,不辭旅途的勞累,回到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心情是何等幸福。沈從文快樂、自由,任意地奔走,享受每一秒鐘。鳳凰充滿了神奇,它是少數(shù)民族雜居之地,山的大方,水的靈性,神秘的宗教和浪漫的情緒,霧一樣繚繞。各民族的戲曲和民歌,養(yǎng)育了一代代人。在這里有陽戲、漢戲、高腔、儺堂戲等諸多戲種。沈從文喜歡儺堂戲,他回到家鄉(xiāng),人們自然要安排一場儺堂戲請沈從文聽。儺堂戲和楚文化有血與水的關(guān)系,它是一種古代驅(qū)邪、逐鬼的神調(diào),唱詞樸白,什么人都能聽懂,深受百姓的喜愛。
這一天下午,在黃永玉家的大院,請來了一伙民間藝人,為沈從文演唱原汁原味的儺堂戲。女藝人劉玉珍年過五旬,一陣鑼鼓響過,她清開嗓子:
正月元霄燈火光,二月芙蓉花草香。
三月清明人插柳,四月家家插早秧。
五月龍船初下水,六月美女曬衣裳。
七月又是目連會,八月十五雁回鄉(xiāng)。
九月重陽嘗美酒,十月霜打草頭黃。
十一月修水來相請,十二月相請先鋒娘。
感君誠心來請我,奴家一心赴儺堂。
劉玉珍唱腔婉轉(zhuǎn),略帶哀抑,使離家數(shù)十年而乍聞鄉(xiāng)音的沈從文聽得如癡如醉,觸動了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他一面凝神諦聽,一面低聲隨唱,竟情不自禁地擦拭起淚水來。此時在座的人,目光一齊投向沈老,在我身旁的黃苗子滿懷深情地低聲說:“此情此景,真是座中泣下誰最多,邊城沈老青衫濕??!”接著湘西著名記者肖離老人也感慨賦詩:“一樣凝神聽楚音,先生豈是曲中人。故園雨澆深淺綠,我對溪山也動情……”
一曲鄉(xiāng)音滿足不了游子深情。5月14日下午,一個民間戲曲班子又來到黃家大屋清唱本地高腔戲。高腔戲也是湘西一帶獨傳的劇種,這次唱的是《五臺相會》、《關(guān)公挑袍》、《安安送米》等傳統(tǒng)劇目,演員和司鼓全是城中手藝人,擊鐃鈸的是一位失明的老漢,司鼓掌盤的是城內(nèi)年過七旬的著名土家族老藝人田景光。在唱《關(guān)公挑袍》時,田老藝人一邊擊鼓一邊清唱,博得全場掌聲。沈老再次聽到久違的鄉(xiāng)曲鄉(xiāng)音,倍感興奮,趨步上前與眾藝人握手致謝,并拉田景光老人到身邊坐下,稱贊儺戲和高腔調(diào)子好聽,拜托老藝人把技藝傳給后輩繼承發(fā)揚。兩位老人還合影留念。
沈從文的家鄉(xiāng)人田儒欽用記錄片的手法,不漏過每一個細節(jié),寫下了沈從文的每一處點滴的事情。讀他的文字,我像和他一起在沈從文身邊,陪他聽儺堂戲,聽高腔戲。我看到吳智江拍攝的沈從文和老藝人的照片,記下了那一刻的情景。沈老故去,鏡頭把這一歷史留下了。雨夜讀照片,濕冷的冬雨在窗外發(fā)出冰冷的聲音,少了浪漫,少了詩性。
沈從文笑得自然,那么燦爛。兩位老人用家鄉(xiāng)話聊天,久違的鄉(xiāng)音,像流不盡的沱河水,在沈從文漂泊的日子里,滋養(yǎng)他度過了孤獨的時候。沈從文羞澀地搓動雙手,在老藝人面前,寫出過幾百萬字、影響幾代人的大作家靦腆了。沈從文真誠的一面不需要文字,不需要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許多老人到了晚年有報復(fù)心理,想在有限的時間中破壞一切,充填孤獨的心。而沈從文卻是慈祥的,嘴角泛出的笑意,猶如秋天的陽光,華美而樸實,謙和而寬厚。老年的沈從文更有人情味了,寬暢的胸懷,值得人們依戀。
幾本關(guān)于沈從文的書中,都選了這幅照片,我擺在桌子上對比著看,沈從文童真的微笑,這一笑,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二
在船上不大的空間里,沈從文和他哥哥的朋友,押著一船軍服,在水上行走了四十多天。在行船的過程中,沈從文親歷了生死的瞬間。躺在攤開的軍服上,聽船板下水流的歡快聲,喝北風中的寒冷。空氣中的水腥味,在船的上空盤繞,船在移動,沈從文離家越來越遠,但是社會的磨礪,卻讓他一天天長大了。
曾姓朋友讀書不多,人生的閱歷豐富。在天是房、水是床的旅途中,為了驅(qū)趕寂寞,他為沈從文講了很多故事。含金量高的生活礦藏被沈從文采回,貯存到記憶的檔案中。在他后來作品中鮮活的人物,很多是來自于曾姓朋友所講的故事。曾姓朋友不僅給他講粗野的故事,也教會他如何去做人,做真正的男人。
在離目的地很近的地方,沈從文所坐的船,觸碰河中的大石,船舷粉碎。獲救后的沈從文沒有過多的驚嚇和恐懼,只是與大家相視一笑。船夫在河灘上,攏起一堆火,度過新年的第一天。人的經(jīng)歷,不是金錢能買到的,在后來經(jīng)受了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沈從文都堅強地活下來了。
船對于沈從文不光是行走的工具,而是人生的象征。
1982年,沈從文攜張兆和一起回到故鄉(xiāng),坐在吉首碼頭的石階上,拍下了照片。粗糙的石階被太陽曬得溫熱,兩位老人腳前是流淌的河水。他們向遠方望去,遠方吸引他們的目光。沈從文找出這段生活,他懷揣著未來的美好理想,在船上的日日夜夜,他聽了很多的事情。讀書不多的曾姓朋友,對他后來的寫作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沒有這一連串的經(jīng)歷,沈從文年輕時的事少了一點。有些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的,對某些人是苦難,對某些人卻是一筆財富。2008年的第一天,我讀到河灘上的那堆火。寫下這個火字,心情和沈從文不同。他是在船遇險后被救到岸上,為了御寒取暖,在新年中,在荒野的河邊燃起火。窗外的夜空,響起迎接又一年到來的鞭炮聲,我和多少年前的沈從文圍著火堆,在清寒中等來新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在碼頭邊上,也會想那個遙遠的日子吧。沈從文雙手交疊,放在膝蓋上,心情非常放松。河水像流動的電影膠片,在大自然中播映過去的事情。水波像一格格的畫面。放映機轉(zhuǎn)動,發(fā)出單調(diào)的聲音,膠片上奔跑的小人,不緊不慢,以每秒24格畫面的速度向前。小窗口射出的光束,劃破大廳里的黑暗,柱光氣勢洶洶,行進的途中人嚷馬嘶,塵土飛揚,最終奔到銀幕上,變成一幅幅畫面,演繹人生的悲歡離合。
沈從文像一座山屹立在眼前,在山中我得到了無數(shù)寶藏。讀沈從文的書,使我對文學的認識不單純了。在物欲橫流的當代,人們紛紛離開了文學,搞文學的人可以用身體寫作,去賺大把的鈔票,也有人堅守文學的陣地。夜晚的城市靜下來了,燈下看沈從文的照片,我有了依靠、安全的感覺。
祝勇在《鳳凰——草鞋下的故鄉(xiāng)》一書中說:“1982年,劫后余生的沈從文攜夫人張兆和重返湘西,就有了另外一張照片。頭發(fā)花白的沈從文坐在金鞭溪邊的石頭上,張兆和立于身邊,摟住丈夫的肩膀,兩人面向鏡頭,很燦爛地笑著。我差不多可以聽到他們的笑聲和清脆的水聲的那份美好的和聲。此行沈從文為自己選好了一塊墓地——就在鳳凰的山坡上,面對沱江。他想到了自己的死。即使死,他也要守望那埋藏過多少歲月、淚水和愛情的江河,那屬于民間中國的一切記憶,都將因沈從文的死而化作永恒。”
祝勇的文字充滿了靈性,一幅照片使人有了太多的感受,這是生命中的一股動力。在沈從文的身上,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多的是做人。人活在世上,品質(zhì)最重要,沒有品質(zhì)的人,能做什么事呢?沈從文的目光清純,流露真誠,歲月的塵埃無法湮沒。讓我看到一代知識分子的良心、品質(zhì)、樸素,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照片讀了幾遍,每一次讀,感受都不相同。在情感的河流中,我聽到樸真的呼喊聲,聲音難以忘記,在心靈的河流中永遠地漂流?!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蔽依斡涍@句話。
三
沈從文是個簡單而復(fù)雜的人,我沉浸在沈從文的世界,沒一點工夫去做別的事情。這樣也好,在老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中,忘卻了當代的人與事,沒有煩惱,思想中只有沈從文。寫作中時常流淚,一是沈從文的人格感染,再就是人到中年經(jīng)歷的多了,喜歡懷舊。我在舊時代行走,沿著沈從文的文字,看到了巨大的背影。這個時代的人,為人,為文,有時還不如老一代人。我可能是保守主義者吧,跟隨不上社會的節(jié)拍。沈從文的文字干凈,像一條清明的河水?,F(xiàn)代的一些文字是垃圾,談不上透明,而是臭氣熏天,這樣的文字害人,更談不上育人和感動人。
如果文學只是為了講故事,記錄一件小事情,發(fā)一點小議論,要不就是從積壓的歷史中翻找一些東西,像味精調(diào)一下味,烹一鍋東北的亂燉,那么文學還有什么意義?好的文字是經(jīng)過作家生命的滋養(yǎng),不會輕易地浪費每一句話的。如果文學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失去了個性,像電腦上復(fù)制的文字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話,就沒必要再讀文學作品了??梢匀プx故事,傳奇,各種各樣的離奇案件對感官的刺激,和文學相比較,更適合口味。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每一個字都是有靈魂的。說書人和偉大的作家雨果,所描述的東西不可能一樣。一部《悲慘世界》像一座山峰矗立在那兒,吸引一代代人,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huán)境,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同的感受。
1982年,沈從文回到家鄉(xiāng)的第二天,就去拜訪母校。沈從文走進當年上學時的教室,坐在同學們中間,他的臉上安靜,眼睛注視前方,在聽老師講課。沈從文的心情一定不能平靜,少年時代離他遠去了,逃學和撒謊的孩子,如今已是滿頭白發(fā)。他再沒力氣和同學們投入河水中暢游了。少年時代,像一條干涸的河床,留下淤積的歲月在陽光下翻曬。漂泊的日子,他多少次想到母校的情景。窗外的楠木樹,沈從文在自傳中寫到過它。因為在這棵樹下,他被罰跪過,在這里他記住了先生的話,開始奮發(fā)學習。
沈老邊看邊談,當走到一棵楠木樹下時,他用手撫摸樹身,感懷地說:“我童年時貪玩,尤其喜歡看戲,不管是漢戲、陽戲、儺堂戲或木腦殼戲(木偶戲)我都愛看。有一天,道門口唱木腦殼戲,我吃過早飯把書籃往土地廟里一藏,便跑去看了一天戲。第二天硬著頭皮來上學,剛走到這棵樹下,就碰到班級老師毛先生,他罰我跪在樹下,問我為什么逃學?我老實交待是看戲去了,他責備我說:“楠木樹向上長高,你卻跪在地下變矮!”當時,在旁邊的同學聽了,也跟著譏笑我,使我非常難堪。我大約在地上跪了半點鐘,毛先生才喊我站起來,耐心開導(dǎo)我說:“你今天可能恨我,因為遭到了同學羞辱。但大家都在用功讀書,而你卻逃學去看戲,這叫作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你要別人尊敬你,就必須尊敬自己。”毛先生一席話給了我深刻啟迪,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我始終記住“自侮而后人侮”、“自尊而后尊”這條道理,做一個自尊自強的人。
田儒欽這段文字彌足珍貴,我們了解了真性情的沈從文。我也看到文昌閣校園中的那一棵楠木樹,高過教室很多了,照片是林華拍于2002年。少年的情感滋養(yǎng)人的一生,沈從文作為經(jīng)過風見過雨的老人,觸摸大樹時的心情,不是百感交集簡單的一句話就表達得了的。這是心靈和心靈撞擊時,發(fā)生質(zhì)的裂變,涌出的情感,沖毀一切。
我拉開窗子,讓冬雨聲跑進屋子里,濕潤的風撲在臉上。眼前總是流動沱江的水,耳邊響著杜鵑的啼叫。夜晚,我什么也沒做,只是看沈從文回家鄉(xiāng)時的三張照片,我無法擺脫1982年5月。
在老照片中行走,心情變得復(fù)雜,世俗的潮水退去,我看到真實的歷史,真實的人。
責任編輯 高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