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觀察一種自然現(xiàn)象,如朝霞晚霞,月圓月缺,春風(fēng)春雨,霧起霧散,等等,把它的變化特點寫出來,題目自己定。
用“眼”看和用“心”看
觀察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可以用眼看,用耳聽,用手摸,用舌嘗,用鼻聞。要是你選擇的對象是“春雨”,你不僅可以“看”雨,也可以“聽”雨,還可以“摸”雨、“聞”雨,放在嘴里“嘗”雨,是不是雨里也帶著春天百花盛開的香味?
“看、聽、摸、嘗、聞”是最重要的、外在的觀察手段,說它是“外在的”,是因為寫作還需要“內(nèi)在的”觀察。是的,我得很負責(zé)地告訴你,光靠這幾個“外在的”觀察手段,不夠。真正的“觀察”,必須和“內(nèi)在的”的“心”聯(lián)系起來,沒有用“心”地看,沒有用“心”地聽,沒有用“心”地摸、聞、嘗,寫出來的作文肯定干巴巴,它缺少人的情感的滋潤。
我們用的漢字,本身只是表達與交流的工具。工具沒有溫度和情感。使用它的人有溫度、有感情,也就賦予了這個工具溫度、情感,文字是靠人的情感和溫度來養(yǎng)的。好的文字,我們讀了,會流淚,會發(fā)笑,會痛苦,會歡欣,那是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在起作用。我們看到的是文字,其實文字的背后,是作者那顆跳躍的、火熱的“心”。
要用“心”地去看、聽、摸、聞、嘗。不把自己的“心”放進去的觀察,你“觀察”不到什么東西,即使“觀察”到了點東西,也是冷冰冰、干巴巴的,不帶溫度和情感的東西。那樣,寫出來的作文,連你自己都覺得沒意思。
你不妨再讀讀書上的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注意二、四節(jié)的最后一句話。
考考你:沈依用“心”看了嗎?
觀察月亮,既不能用手摸、用鼻聞,更不能用嘴巴嘗,你總不可能飛到月亮上去吧。月亮的變化,還不像巧云,變化多端,怎么寫呀?看看沈依同學(xué)的作文,再說。
看月相
無錫市新區(qū)碩放實驗小學(xué)五(1)班沈依
夜幕降臨,大地披上了一件神秘的紗衣,一輪明月悄悄地掛在了天空,多美啊!小時候,我很喜歡走夜路,因為一抬頭就能看到皎潔的月亮。我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好像就是我的守護神。
長大以后,我特別喜歡觀察月亮。月亮變化的周期是一個月。月初時,月亮全被擋住了,只剩下一個輪廓,一般我們是看不見的。也許是月亮生病了,正在休息。那幾天晚上,我做什么事情都是輕手輕腳,生怕打擾月亮。有時,我還真想送點藥到天上去,讓月亮吃了可以早點康復(fù)。
大約過了三四天,月亮漸漸地把臉兒露出來了。剛開始,只有彎彎的一點點,像一把發(fā)光的鐮刀。接著,月兒的臉慢慢地露出了一半,一定是它恢復(fù)了健康,在向我綻放出笑臉呢。瞧,接下來幾天,它的臉越來越圓,直到十五、十六,月亮的臉已經(jīng)全部露出來了,又大又圓。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那時的月亮最圓,它象征著團圓。在這一天,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人們格外地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親人。走在院子里,月亮的銀輝灑滿院子的角角落落。也許它把什么重要的東西丟在人間,正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尋找呢!那如霜如雪的光輝就是它的目光。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忽然發(fā)現(xiàn)月亮上坑坑洼洼的,難道月亮上面也有高樓大廈?此時的嫦娥是不是正站在廣寒宮外望著人間,思念著后羿?
月末的幾天,月亮好像又藏起來了,只露出小半個臉,可能是被人們看得不好意思了,像小姑娘一樣羞答答的,藏一半露一半,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個月下來,我欣賞了月相變化的全過程。蘇軾說得真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痹铝辆褪侨绱松衿?,如此美麗。月亮,等我長大了,我一定乘著飛船來看你!
(指導(dǎo)老師王毓)
“心”“眼”結(jié)合的作文之道
如果說,書上的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是以外在的觀察為主、內(nèi)在的聯(lián)想為輔的話,那么沈依的作文,恰是以外在的觀察為輔、內(nèi)在的“心”的聯(lián)想為主的。
“也許是月亮生病了,正在休息。那幾天晚上,我做什么事情都是輕手輕腳,生怕打擾月亮。有時,我還真想送點藥到天上去,讓月亮吃了可以早點康復(fù)。”
“接著,月兒的臉慢慢地露出了一半,一定是它恢復(fù)了健康,在向我綻放出笑臉呢。”
“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忽然發(fā)現(xiàn)月亮上坑坑洼洼的,難道月亮上面也有高樓大廈?此時的嫦娥是不是正站在廣寒宮外望著人間,思念著后羿?”
諸如此類的文字,在沈依的作文中,比比皆是。抽去這些“心”語,這篇文章就變得一點味道也沒有了。請你記住:“心”“眼”結(jié)合,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既要觀察外在的景象,也要“觀察”你內(nèi)在的真實的念頭和想法。
——這正像人,要有外在的“形”,更要有內(nèi)在的“魂”,決定人的魅力的,最終取決于內(nèi)在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