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最欣
摘 要:就態(tài)度而言,韓愈認皇甫湜為朋友,皇甫湜也認韓愈為朋友,當時人也以二人為朋友關(guān)系,從未見有誰認為二人是師弟子關(guān)系的;就事實而言,韓愈之于皇甫湜,不是業(yè)師,不是座主,不是舉主,故二人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師弟子關(guān)系。說韓愈和皇甫湜是朋友關(guān)系而非師弟子關(guān)系,對韓愈的古文成就和地位沒有傷害;今人論述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必用皇甫湜為韓愈弟子的說法。
關(guān)鍵詞:韓愈;皇甫湜;弟子;朋友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1—0205—04
皇甫湜(777—835)是韓愈的兩大弟子之一,這是學界久已通行的觀點。但是,細究起來,皇甫湜為韓愈弟子的說法并不能成立。
一
皇甫湜和韓愈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先聽聽韓愈的說法。
韓愈現(xiàn)存詩文中與皇甫湜有關(guān)者有六篇,其中四篇對判定二人關(guān)系有價值,現(xiàn)在依次分析。
元和四年(809),韓愈42歲時所寫《諱辯》一文有言:“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將得罪。愈曰:‘然?!雹佟白印笔亲鸱Q,表明皇甫湜還是尊敬韓愈的;那么,我們能否以此為據(jù)而斷定韓愈是皇甫湜之師呢?不能。因為按當時習俗,朋友之間也應該用尊稱,誠如李翱《答朱載言書》所云:“師之于門人而名之,于朋友則字而不名?!雹谥杂谂笥炎侄幻?,正是出于尊敬。故皇甫湜稱韓愈為“子”,正是朋友之間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從后文知,韓愈稱皇甫湜也用“子”了。如果憑皇甫湜稱韓愈用“子”而斷定皇甫湜是韓愈的弟子,那么,同樣依據(jù)韓愈稱皇甫湜用“子”,也可以斷定韓愈是皇甫湜的弟子了。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所以不能據(jù)此斷定皇甫湜是韓愈弟子。
元和八年,韓愈46歲時,收到皇甫湜一信,此信今佚。韓愈接信后寫有《寄皇甫湜》一詩,此詩不長,可全錄:“開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字。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杌柽€就枕,惘惘夢相值。悲哉無奇術(shù),安得生兩翅。”③此詩皇甫湜收到否,今不可考知。此詩寫韓愈一讀皇甫湜的信就涕泗橫流,進而希望夢中相會,又希望身插兩翅,直飛到皇甫湜身邊。這種表現(xiàn)所暗示出的皇甫湜的身份,更像是韓愈的朋友而不像是韓愈的弟子。臺灣學者羅聯(lián)添先生就是這樣認為的。其《韓愈交游續(xù)篇》之《皇甫湜》給此詩的按語就是“據(jù)此可見韓愈與皇甫湜交誼之深篤?!雹芗日f二人“交誼之深篤”,顯然認為二人是朋友關(guān)系了。事實上,羅先生確確實實把皇甫湜置于韓愈的朋友之列,一如他把劉禹錫、白居易、元縝置于韓愈的朋友之列一樣。
元和十五年(820),韓愈53歲時所寫的《與孟尚書書》中有這么一句話:“籍湜輩雖屢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⑤不知韓愈這里所說“籍湜輩雖屢指教”究竟是誰指教誰。今日看不到韓愈指教張籍、皇甫湜的例子,只知道張籍留下的三篇詩文全是指教韓愈的。從這一點看,所謂“籍湜輩雖屢指教”,更大的可能是張籍、皇甫湜指教韓愈。如果真是這樣,我們雖不能據(jù)此說韓愈是張籍、皇甫湜的弟子,但就更不能說張籍、皇甫湜是韓愈的弟子了。我們今日看不到皇甫湜指教韓愈的話,只看到皇甫湜對韓愈評價不高,而且這種評價讓王士禛大發(fā)感慨:“韓吏部文章,至宋始大顯,其在當時,皇甫湜號為知公者,然其《諭業(yè)》一篇,備論諸家之文,不過曰‘韓吏部之文,如長江萬里,一道沖飆激浪,瀚流不滯,然而施之灌溉,或爽于用。若有微詞,反不如李北海、賈常侍、陳諫議之流無貶詞也。若天不生歐公,則公之文幾湮沒不彰矣?!雹尬覀儾⒉荒馨鸦矢泴n愈的“微詞”看作對韓愈的指教,但是由此可以設想,假如韓愈來指教皇甫湜,皇甫湜恐怕不會服氣。
長慶四年(824)八月,韓愈57歲時,皇甫湜接到韓愈一信,此信僅存一句話,見于皇甫湜《韓文公墓志》:“死后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惟子以為囑?!雹邘讉€月后,韓愈即去世。對年少自己九歲的皇甫湜,臨終前的韓愈都尊稱為“子”,可見,韓愈絕不認為皇甫湜是他的弟子。否則,就不會用此尊稱了。從韓愈57歲所說的這句話看,韓愈顯然不認為皇甫湜是他的弟子,而是朋友。
二
皇甫湜又是如何認定自己和韓愈關(guān)系的呢?
現(xiàn)存《皇甫持正集》中,于韓愈生前寫給韓愈本人的,一篇也沒有;而與韓愈有關(guān)的文章有六篇,一篇墓志、一篇碑銘,此二篇當然寫于韓愈卒后,一篇是卷四的《復李生第三書》,其余三篇均作于韓愈50歲12月任刑部侍郎之后?,F(xiàn)在將此三篇中能說明二人關(guān)系的語句摘抄如下,并予以簡析。
一是卷二《送簡師序》中言:“刑部侍郎昌黎韓愈既貶潮州,浮屠之士,歡快以抃?!卑凑绽畎俊皫熡诘茏觿t名之,于朋友則字而不名”的說法,即使韓愈不是皇甫湜的弟子而是朋友,皇甫湜也應稱韓愈字而不應稱名,現(xiàn)在居然稱韓愈名了。可見,即使韓愈是皇甫湜的朋友,皇甫湜對韓愈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恭恭敬敬的,也可見韓愈絕不會是皇甫湜的老師或先生。因為古人把師道看得很莊重,與君親并列,即使是背叛了師門師恩的弟子,也不會荒唐到冒眾人之大不韙而直呼老師名諱的程度。
二是卷二《送王膠序》中言:“今侍郎韓公,余之舊知。”這里皇甫湜明明白白地告訴王膠:韓愈是我的老朋友。弟子對先生絕不可以如此描述兩人的關(guān)系,否則就有大逆不道的嫌疑。針對這樣的描述,錢基博先生提出明確的批評:“辭意傲然,若不相師。”⑧在“舊知”一詞的內(nèi)涵里能夠看出傲慢和不相師的成分,真是慧眼??上У氖牵X先生還是把皇甫湜歸于韓愈弟子之列。這個不難理解,連年長韓愈17歲,韓愈《醉留東野》一詩說要“低頭拜東野”⑨的孟郊,錢基博先生都要歸于韓愈弟子之列呢。在此事上,錢先生難免習焉不察之失。
三是卷一《諭業(yè)》中言:“燕公之文……韓吏部之文……故友沈諫議之文……”《諭業(yè)》一文評價從張說到沈亞之共11個人的古文風格時,對沈亞之冠以“舊友”之稱,而對韓愈,既未冠以“吾師”或“先生”,亦未冠以“舊友”,可見所謂“今侍郎韓公,余之舊知”者,因韓愈任侍郎時已是50歲的12月,二人相識至少也近十年,舊知自然不假,但關(guān)系未必莫逆,至少不及與沈亞之的關(guān)系之親密。由此也可見,韓愈53歲時所說“不知果能不叛去否”的話中所表現(xiàn)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態(tài),當不能被視為空穴來風或者過于敏感。
《皇甫持正集》卷四中,為討論文章做法問題,皇甫湜給李生寫了三封信。在第三封信中,他說:“韓退之復張籍書曰:頑然不入者,親以言諭之,不入,則其觀吾書也固將無益矣?!边@里皇甫湜稱韓愈為“韓退之”,正好符合李翱所講“與朋友則字而不名”的稱呼禮節(jié),再次說明了皇甫湜是把韓愈當做朋友看待的。
值得注意的是,皇甫湜在《碑銘》和《墓志》中數(shù)十次地稱韓愈為“先生”,能否據(jù)此斷定皇甫湜認為自己是韓愈的弟子呢?不能。第一,這數(shù)十次“先生”全部都在韓愈去世后皇甫湜所寫的《碑銘》和《墓志》二文中,我們今日找不到皇甫湜稱在世的韓愈為“先生”的任何證據(jù)。第二,唐人稱師為“先生”,“先生”也確實是一個唐人用得相當慎重的稱謂,但唐人所說的“先生”不一定就是師的意思。此事例子甚多,我們還是以韓愈為例吧。韓愈稱孟郊、盧仝、陸摻、施士丐為“先生”,我們就不能以此為據(jù),說孟郊等四人是韓愈之師。“先生”也可以是朋友的意思,韓愈在《貞曜先生墓志銘》中把這一點說得足夠明白。此文中他一直稱孟郊為“先生”,但又說“愈哭曰:嗚呼,吾尚忍銘吾友也夫!”⑩由此可見,得人“先生”之稱,不見得就是此人之師。
皇甫湜在為韓愈所寫的《碑銘》和《墓志》中,稱韓愈為“先生”,并不能證明他把韓愈當做自己的老師;而他認為韓愈是他的朋友,我們卻有一個鐵證:“今侍郎韓公,余之舊知?!睂Χ说年P(guān)系問題,皇甫湜的態(tài)度一點也不含糊。
三
韓愈和皇甫湜之間的關(guān)系,當時的人是怎樣看待的呢?我們可找出兩個證據(jù)。
王定保(870-941?)《唐摭言》卷六:“韓文公、皇甫湜,貞元中名價籍甚,亦一代之龍門也。竒章公(780-848?)(按,即牛僧孺)始來自江黃間,置書囊于國東門,攜所業(yè),先詣二公卜進退。偶屬二公,從容皆謁之,各袖一軸面贄。其首篇說樂。韓始見題而掩卷問之曰:‘且以拍板為什么。僧孺曰:‘樂句。二公因大稱賞之。問所止。僧孺曰:‘某始出山隨計,進退唯公命,故未敢入國門。答曰:‘吾子之文不止一第,當垂名耳。因命于客戶坊,僦一室而居。俟其他適,二公訪之,因大署其門曰:‘韓愈、皇甫湜同訪幾官先輩,不遇。翌日,自遺闕而下,觀者如堵,咸投刺先謁之。由是僧孺之名,大振天下?!?11)
《唐摭言》卷十:“李賀(790-816),字長吉,唐諸王孫也,父瑨肅,邊上從事。賀年七歲,以長短之制,名動京華。時韓文公與皇甫湜覽賀所業(yè),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謂曰:‘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豈有不知之理。會有以瑨肅行止言者,二公因連騎造門,請見其子。既而總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因面試一篇。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無人,仍目曰《高軒過》……二公大驚,以所乘馬命聯(lián)鑣而還所居,親為束發(fā)。……”(12)
從韓愈、皇甫湜在貞元年間齊名而并稱為“一代之龍門”的事情可以看出,二人之間的朋友關(guān)系是當時人的普遍看法。再從以上兩段行文看,牛僧孺、李賀、王定保三人也是這種看法。如果這三人將韓愈和皇甫湜看作師生關(guān)系,絕不可能出現(xiàn)“先詣二公”、“偶屬二公”、“二公因大稱賞之”、“二公訪之”、“韓愈皇甫湜同訪”、“二公因連騎造門”之類的情況,因為唐宋人把師弟子關(guān)系看得很莊重,很嚴格,師如果和弟子對坐或者師稱弟子的字,師就有被開除的危險,北宋黃庭堅的朋友呂進伯就是這么做的。呂祖謙《少儀外傳》曰:“呂進伯為河南北運判,黃魯直為北京教官,托魯直請門客,數(shù)日斥去之,召魯直謂曰:‘此人豈可為人師?某至學院,卻見與小子對坐,如此豈可為人師!請魯直別請一門客。魯直為之遴選,且嚴戒之曰:‘呂運判行古禮,賢且加慎。既數(shù)日又逐去。魯直問所以,進伯云:‘此人尤甚。卻聞呼小子字,豈可為人師耶?”(13)需要注意的是,黃庭堅“呂運判行古禮,賢且加慎”的告誡說明,呂進伯的做法并無不妥。師弟子之間的嚴格禮節(jié)絕非北宋更嚴格了,而是古來如此的。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唐代的師弟子禮節(jié)較北宋寬松,從而得出“連騎造門”的韓愈和皇甫湜有可能是師生關(guān)系的結(jié)論。
最能說明唐人將師弟子禮節(jié)看得很莊重很嚴格的,莫過于皇甫湜自己的例子了。
《皇甫持正集》卷二《顧況詩集序》云:“君出其中間,……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最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哉?君字逋翁,諱況,……以壽九十卒。湜以童子見君揚州孝感寺,君……以我為揚雄、孟軻,顧恨不及見,三十年于茲矣。知音之厚,曷嘗忘諸?……”揚州相見時,皇甫湜還是個“童子”,顧況(727?—816?)年已花甲,二人年齒之懸殊,至少也在四十歲以上;皇甫湜對顧況尊敬而且向往,顧況對皇甫湜頗為贊賞和知許??墒侨旰蠡矢洖轭櫅r詩集寫此序時,稱顧況為“君”,說“非君將誰與哉”,明確地以顧況為友,而不是師??梢?,水平、年齡、聲望和對他人的知賞、獎掖以及得到他人的尊敬、仰慕等等,與師的身份無必然聯(lián)系;要讓人以己為師,必須對人有授業(yè)的事實,除此之外的所有條件都是陪襯,起不了任何實質(zhì)性的作用。而且,把師弟子關(guān)系看待得如此嚴格的唐代士子,不獨皇甫湜一人,李翱也是如此。從《李文公集》卷一知,李翱(774—836)曾經(jīng)“執(zhí)文章一通”,趨赴于梁肅(753—793)之門請教,并如其所愿地得到梁肅的薦舉而及第??墒?,梁肅卒后,李翱獻給這位年長于他21歲的恩人的,是《感知己賦》,賦中以其為友,而不以其為師。其所以如此者,是因為此恩人之恩,乃知遇之恩,非授業(yè)之恩。既然非授業(yè)之恩,自然不會以師相待。
牛僧孺、李賀、王定保都把韓愈、皇甫湜的關(guān)系看作朋友,而非師弟子。作為同時代的人,他們的看法應該是極有參考價值的,起碼比兩百年后北宋人的看法更為可靠。
四
拋開所有的人對韓愈、皇甫湜關(guān)系的看法不論,我們還可以看看二人之間究竟有沒有授業(yè)和受業(yè)的史實,或者其他勉強可以稱為師弟子關(guān)系的事情。
從唐代直至明清,被恪守師道規(guī)矩的士子們必然認作師和被某些不守師道規(guī)矩的士子有可能認作師的人,不出三種人:一為業(yè)師,即授業(yè)的人;二為座主,又名主司,即錄取士子為進士的貢舉主考官;三為舉主,即舉薦士子者。此三種人之于士子的地位,以明人謝肇淛的見解最為精辟。謝氏說:“訓蒙受業(yè)之師,真師也,其恩深、其義重,在三之制與君父等;至於主司之考校,一日之遭遇耳,無造就之素也;當?shù)乐]揚,甄別之故事耳,無陶鑄之功也。”謝氏又說:“拜主司為門生,自唐以來然矣。策名朝廷而謝恩私室,誠非所宜,然進身之始,不可忘也。士為知己者死,執(zhí)弟子禮非過也。至于郡縣之吏拜舉主為門生,則無謂矣?!?14)謝氏認為:業(yè)師最尊,為真師,弟子之于此類師是受業(yè);主司次尊,可稱為“準師”,門生之于此類師是受知;士子之于舉主,僅僅是得其薦舉、揄揚之助而已,舉主不是師,以舉主為師是亂從師。
真師、準師與“亂從師”之師,韓愈之于皇甫湜,屬于哪一類呢?
學術(shù)界通行的看法是,皇甫湜對韓愈道的方面沒有多大興趣,而學到了韓愈為文“奇”的一面。說皇甫湜對韓愈的道不大感興趣和皇甫湜為文主張“奇”都是事實,但說皇甫湜在古文上學韓愈,卻沒有依據(jù)。至少,我們找不到皇甫湜向韓愈學習或者與韓愈討論的任何史實。那么,是不是皇甫湜只埋頭于古文創(chuàng)作而不愿意和人交流古文的做法呢?不是的。由其所寫《答李生第一書》、《答李生第二書》、《答李生第三書》看,皇甫湜這方面的興趣是很濃的??墒牵c之一而再、再而三的討論古文“宜奇”還是不“宜奇”問題的,是這個被稱為“李生”的人,與韓愈無涉。那么,是不是皇甫湜自以為是,從不向別人請教呢?也不是。從《李文公集》卷六的《答皇甫湜書》知,皇甫湜把自己的古文寄給李翱請其指教,李翱就回信答其所問,此事仍與韓愈無涉??梢姡诠盼膭?chuàng)作上,皇甫湜如果真要拜師,他更可能拜李翱而不會拜韓愈。我們說皇甫湜在古文創(chuàng)作上不會拜韓愈為師,還有一個原因。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說:“昌黎韓愈退之志其墓,且以書來吊曰:‘……吾嘗評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安定皇甫湜于文章少所推讓,亦以退之之言為然?!?15)“于文章少所推讓”,可見皇甫湜在古文創(chuàng)作上眼界之高;“亦以退之之言為然”是說皇甫湜同意韓愈認為柳宗元古文水平很高的觀點,他可沒有同意韓愈古文水平很高。如前文所述,皇甫湜《諭業(yè)》一文對韓愈古文的評價確實不高,這一點還曾惹得清代王漁洋大發(fā)感慨呢。另外,韓愈31歲所寫《與馮宿論文書》一文中曾說過“李翱從予為文……張籍……亦學于余”的話,但我們找不到他說過或者暗示過皇甫湜也向他學習古文的證據(jù)。就是說,皇甫湜古文上請教過的人不止一個,其中無韓愈;皇甫湜古文上佩服的人也不止一個,其中仍無韓愈。相反的是,皇甫湜在古文上不佩服韓愈的證據(jù)倒很確鑿。可見,說皇甫湜古文上學習韓愈,既無事實證據(jù),也無邏輯上的合理性。既然如此,就不能說韓愈和皇甫湜在古文上有授受的關(guān)系,也就不能說韓愈是皇甫湜的業(yè)師。
由韓愈年譜知,韓愈終生未曾有知貢舉之事,故韓愈不會是任何人的主司或座主;皇甫湜于元和元年(806)進士及第時,知貢舉者為中書舍人崔邠(16)??梢姡n愈沒有充當皇甫湜的主司或座主的可能。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云:“韓愈引致后進,為求科第,多有投書請益者,時人謂之韓門弟子。愈后官高,不復為也?!?17)按照謝肇淛的說法,稱引薦者為師是亂從師。這個先不管,先看看韓愈一生都引薦了哪些人,其中有沒有皇甫湜。據(jù)洪興祖《韓子年譜》知,韓愈21歲時舉薦過一人:徐公達;34歲時舉薦過十人:侯喜、侯云長、劉述古、韋珩、沈杞、張弘、尉遲汾、李紳、張后余、李翊。韓愈35歲時為國子四門博士,官并不高,但此后再未見他舉薦過任何人,還真如李肇所說“不復為也”。不管怎樣,韓愈舉薦過的11個人中并沒有皇甫湜。另外,皇甫湜元和元年四月進士及第之時,其舅父王涯剛剛由翰林學士、右拾遺遷起居舍人,而韓愈正貶官江陵法曹參軍。就是說,皇甫湜的舉薦人,還輪不到韓愈,韓愈當時正自顧不暇呢??梢姡n愈不是皇甫湜的舉主。
韓愈之于皇甫湜,不是業(yè)師,不是主司(即座主),不是舉主。就是說,從任何意義上看,韓愈都不是皇甫湜之師,皇甫湜也不是韓愈的弟子。由此可知皇甫湜“今侍郎韓公,余之舊知”的陳述,實無不妥。
五
追溯皇甫湜為韓愈弟子說法的來源,即可知此說法產(chǎn)生后并沒有一統(tǒng)天下,持不同意見者還是屢有其人的。
宋初王禹偁(954—1001)在《投宋拾遺書》中推崇韓愈傳圣人之道的功績時,開出了歷史上韓愈弟子的第一張名單:“文中子滅,昌黎文公出,師戴圣人之道,述作圣人之言。從而學者,有若趙郡李翱、江夏黃頗、安定皇甫湜,固其徒也。然位不足以行其道,時不足以振其教,故不能復貞觀之風矣?!?18)這是皇甫湜為韓愈弟子之說在現(xiàn)有文獻中的最早出處,王禹偁成為此說的始作俑者。此后,歐陽修(1007—1072)、宋祁(998—1061)在《新唐書》中采納了此說,并把韓愈弟子的名單擴充到五人:“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余,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瓡r又有賈島、劉叉,皆韓門弟子?!薄缎绿茣纷鳛檎返娘@赫地位,使皇甫湜為韓愈弟子之說具有了權(quán)威性而登堂入室,成為主流觀點,連一些名家巨子也難免受其誤導。例如,蘇軾(1036—1101)就傾向于認同此種觀點:“其后學韓而不至者為皇甫湜,學皇甫湜而不至者為孫樵?!?19)南宋洪邁(1123—1202)《皇甫湜詩》云:“皇甫湜、李翱雖為韓門弟子而皆不能詩?!?20)四庫館臣為《皇甫持正集》做提要時也說:“其文與李翱同出韓愈,翱得愈之醇,而湜得愈之奇崛”(21)
令人欣慰的是,學術(shù)的江湖畢竟廣大,《新唐書》的權(quán)威雖高,但也沒能夠一手遮天。就在蘇軾等巨子們?yōu)槠涔{而隨波逐流的時候,歷代學者中總有人別具只眼,表達著不同的見解。宋初人田錫(940—1003)在《題羅池廟碑陰文》中認為皇甫湜地位與柳宗元并駕齊驅(qū),并且把皇甫湜和韓愈一同置于柳宗元朋友之列:“唯公有劉公禹錫之交,有韓侯退之在朝,有呂衡州以倜儻與公為游處,有皇甫湜以文章與公相游遨。而公位不過為南宮外郎,命不過為柳州之牧?!?22)程大昌(1123—1195)在《考古編》卷七《皇甫湜未必肯師退之》中,對李翱、皇甫湜的韓愈弟子身份均表示懷疑:“退之抗顔為人師……湜之《諭業(yè)》曰:‘韓吏部之文,……然而施于灌溉,或爽于用。推此言也,是殆未純北面也。又翱之祭愈曰:‘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視我無能,待予以友。是豈嘗肯就弟子之列?!?23)龔自珍的說法最為入情入理:“漢儒自一經(jīng)相授受外,無師弟子。東京處士喜標榜,然史稱會葬者三千人,皆交游,非弟子。師弟子分至嚴,唐宋人猶知之,故以韓愈之賢,而李翱、皇甫湜,不以門生自居。”(24)
綜上所述,韓愈和皇甫湜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師弟子關(guān)系;韓愈、皇甫湜以及當時所有的人,都把二人的關(guān)系視為朋友而非師弟子。這個簡單的事實,還被田錫、程大昌、王士禛、龔自珍等不斷地提醒過。但是,《新唐書》和《四庫總目》的影響畢竟太大了,田錫等人的正確觀點從未引起學界的注意,20世紀以來的教科書,從文學史著作到文學批評史著作,因襲舊說者為數(shù)甚多,而質(zhì)疑辯駁的聲音未曾出現(xiàn)。有鑒于此,筆者撰此拙作,以達辨訛誤而還本真之目的。
注釋
①⑤⑨⑩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754、2350、36、2025頁。
②《李文公集》卷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按,此詩系年依據(jù)清方世舉之說,錢仲聯(lián)認為無確據(jù)。姑從之。此詩在《韓愈全集校注》第951頁,屈守元認為此詩為疑年詩。
④《韓愈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第10冊,第21頁。按,此大型叢書為復印本,出版年不明,收文止于1980年,復旦大學圖書館有藏。
⑥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華書局,1982年,第360頁。
⑦《皇甫持正集》卷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⑧錢基博:《韓愈志》,中國書店,1988年,第133頁。
(11)(12)(17)《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26、1669、195頁。
(13)呂祖謙:《少儀外傳》卷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謝肇淛:《五雜組》卷一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289頁。
(15)《劉禹錫集》卷十九,中華書局,1990年,第237頁。
(16)徐松:《登科記考》卷十六,中華書局,1984年,第588頁。
(18)《宋文選》卷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東坡全集》卷七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容齋隨筆》卷八,中華書局,2005年,第106頁。
(21)《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零,中華書局,1997年,第2011頁。
(22)《五百家注柳先生集》附錄卷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考古編》卷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龔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339頁。
責任編輯:行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