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明
2008年是江蘇新課程改革后實施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檢驗江蘇高考新方案是否切實可行、是否合理的第一年。該方案的精髓是“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考核評價體系。即把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學科作為高考統(tǒng)考科目。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7門學科作為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科目,其中選修科目2門:在歷史、物理2門中選擇1門,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中選擇1門,必修科目5門,是7門學科中除2門選修學科外的其余5門。將道德品質(zhì)、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6個方面作為普通高級中學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內(nèi)容。
江蘇省高考新方案在高考招生中的要求是“3條線同時滿足”:(1)5門必修科目必須達到“4C(除信息技術外的4門學科必須達到60分以上)1合格(信息技術合格)”,這是對學生高中畢業(yè)和取得參加高考資格的最低要求。(2)2門選修科目必須同時達到“2B”及以上,這是本科院校錄取的底線。(3)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學科的總分必須達到省教育考試院劃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數(shù)線。
我們遺憾地發(fā)現(xiàn),從實際情況來看,江蘇高考新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新課改的需求,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不合理、不公平、有太大的偶然性等諸多弊端,亟待調(diào)整和改革,以更好地引領中學教學。
一、“木桶原理”式標準壓縮了部分學生的發(fā)展空間,對高中教學形成不良導向
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木板,這就是現(xiàn)代管理學中著名的“木桶理論”?,F(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江蘇省高考新方案的錄取原則,發(fā)現(xiàn)它與“木桶理論”是如此驚人地相似!
據(jù)《揚子晚報》報道:江蘇某重點中學一名學習成績一貫非常突出的優(yōu)秀學生,其高考成績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原始總分達417分(超出省控第一批錄取本科線87分),2門選修科目中的物理1門為A+(該選科的全省前5%),而另1門化學是C(該選科的全省前50%),在實施高考新方案的江蘇,該考生就失去了被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大學錄取的可能。
這樣的現(xiàn)象絕非個案。很多學生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統(tǒng)考科目的原始總分均超出省控第一批錄取本科線或第二批錄取本科線,其中的一門選修科目的等級達B甚至是A或者A+,恰恰是由于另一門選修科目的等級是C而失去了跨進第二批錄取本科院校的可能。
面對這些大量的案例,我們不禁要問:高考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似乎很清楚,那就是為高校選拔人才,為國家選拔人才。如果這些考生參加的是江蘇省已往的高考,那么他們是不可能進不了本科院校的,有的甚至能夠被一流大學錄取如果這些考生2008年不是身處江蘇而是在其他省市,那么他們也不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何在?如今江蘇省的高考新方案給人的感覺是,既不是以綜合實力來衡量考生,也不是以最高水平和能力來選拔人才,而是以那塊“最短的木板”來制約學生,抓住學生的弱點做文章,嚴重影響和限制了一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深造和今后的發(fā)展,也嚴重制約了高校對人才的選拔。我們以2008年的高考為例對兩個考生的情況作一比較,也許能夠更清楚地看比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一考生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原始(不含附加分)總分為300分,2門選修科目的等級為2B;而另一考生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原始(不含附加分)總分為380分,2門選修科目的等級為1A1C。試問哪一位考生更優(yōu)秀、綜合素質(zhì)更高?哪一種情況更符合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毫無疑問,應該是后者。但是,實際情況卻恰恰是相反:前一位考生也許能夠順利跨入本科院校,而后一位考生連上本科院校的機會都沒有。
在實施高考新方案的背景下,江蘇省的高中教學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例如:學校指導學生選科時,選擇的標準不再是已往的“興趣+優(yōu)勢”,而是“平衡”,即不求最好,但求過關。教學的重心也已經(jīng)發(fā)生了偏移。因為“2門選修科目必須同時達到‘2B及其以上等級”是本科院校的錄取底線,也是資格線,所以,很多學校喊出了“得2B者得天下”的口號,把大量的課時用到了兩門選修科目上,使得教學本應該有的“整體推進,全面提高”的教學策略變成了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單課突進,搶占先機”,無形中淡化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基礎課程的教學(因為那是“下一步”的事,如果學生2門選修不達標,那么其語文、數(shù)學、英語成績再好,也無緣本科院校)。教學安排中出現(xiàn)的這些“厚此薄彼”的變化,也是無奈之舉。
二、等級劃分造成部分學生真實水平與錄取機會間的嚴重落差
江蘇省高考新方案對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的等級劃分作了如此說明:(1)選修科目各科原始分滿分為120分,根據(jù)考生數(shù)劃出等級,前5%的考生為A+,前6%~20%的考生為A級;前21%~30%的考生為B+,前31%~前50%的考生為B級;前51%~90%的考生為C級,90%以后的考生為D級。(2)必修科目中,信息技術科目測試等級為合格和不合格;其余4科原始分滿分為100分,90分~100分為A級,75分~89分為B級,60分~74分為C級,59分及其以下為D級。
這里我們暫且不說必修科目的等級劃分,只談談對高考有重要影響、有時甚至能夠決定考生命運的選修科目的等級劃分。選修科目不是憑學生的原始成績,而是以參加該科考試的人數(shù)來劃分等級的。這種等級劃分的做法存在著很大的原始分數(shù)上的落差,因而也就派生出一種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6個等級中人數(shù)比例最小的是5%,最大的則達到了39%。以江蘇60萬考生計算,在這樣一個范圍和群體中,同一等級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學生的原始成績落差到底有多大?
還有一種情況我們也必須充分考慮,即有的學生得到的可能是B等級,但卻是B等級中的最后一名;有學生得到的可能是C等級,但卻是其中的第一名,兩人的原始分數(shù)可能僅僅相差一分,且后者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原始總分超出前者許多,但后者卻可能從此失去進入本科院校的機會!
再者,等級劃分也使得學生永遠失去了“補救”的機會。按已往的江蘇高考方案和現(xiàn)行的其他省市的高考方案,一門學科成績比較突出是完全有機會“補救”另一門略薄弱學科的不足的,即兩門學科原始成績相加的總分并不一定達不到錄取要求。但是,從整體來看,江蘇高考新方案使學生沒有了“以長補短”的機會和可能。
這種考核方式,實際上是以一種“全才”的眼光來衡量學生,
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使得原本學有優(yōu)勢的一部分學生不得不適當放棄自己的優(yōu)勢,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彌補有可能達不到B等級的那一門學科上。這樣,就會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優(yōu)勢逐漸喪失,造成各科均是“中不溜”的現(xiàn)象。因為在這種高考招生模式下,“1C1A+”不如“2B”,各科“中不溜兒”的學生比那種“優(yōu)勢明顯,但略有欠缺”的學生更有可能跨進大學的校門。2008年“1C型”考生四處碰壁就是一力證。
三、“文理同線”忽視了文理科生源的實際差異,造成無序競爭
如前所述,江蘇省高考新方案選修科目的等級是依參加考試的人數(shù)來劃分的,文科、理科的各種不同組合均按照該組合參加考試人數(shù)的50%來劃定達到B等級的人數(shù)。例如:文科必考歷史,參加歷史學科考試人數(shù)的前50%即為B級或B級以上;理科必考物理,參加物理學科考試人數(shù)的前50%也為B級或B級以上,依此類推。但是,我們不應該忽視的是,這里其實存在著一個生源整體質(zhì)量分布不均衡的問題。筆者在江蘇省一所“四星級高中”從事教學工作,我所在的學校及周圍學校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是,在很多層次比較高的重點中學中,物理方向也就是傳統(tǒng)的理科方向集中了學校最優(yōu)秀的那部分學生,而歷史方向也即傳統(tǒng)的文科方向的學生整體生源質(zhì)量要相對薄弱一些。筆者所在學校本屆高三共計16個班級,其中物理方向的就有11個,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生中的“精英分子”大都集中在這里。以點帶面,從全省范圍來看,生源的整體狀況也大致如此。
那么,我們就不難看出,從大的范圍來看,歷史和物理兩個不同選科方向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不對等的生源的狀況。生源狀況不對等,卻要人為地以同一尺度去圈定一個等同的范圍,這本身就很不合理!因此,“文理同線”不符合考生生源的實際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高考的競爭和選拔失去了公平性。由此,很可能會帶來以下兩個比較突出的弊端:
第一,理科方向異常殘酷的“強強競爭”使得一部分優(yōu)秀學生成了高考新方案的犧牲品。因為按照正常情況,這部分學生本來是能夠也應該進入本科院校甚至是一流大學的,但“文理同線”把他們擋在資格線外,這對于這部分優(yōu)秀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50%的“生死線”成了很大一部分優(yōu)秀理科考生心中永遠的痛。
第二,極有可能引發(fā)新一輪的不對等的“強強競爭”。因為2008年的高考使得部分理科方向的優(yōu)秀學生“吃了大虧”,因而在2009年及以后若干年的選科安排上,極有可能出現(xiàn)大量優(yōu)秀學生涌向歷史方向的現(xiàn)象,事實上這種情況目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么這樣,以后高考中慘烈的“強強競爭”的一幕就會出現(xiàn)在另一選科(如歷史方向)上。如此就會形成一種選科上的惡性循環(huán),使高考的公平競爭成為一種無序的競爭,形成一種“田忌賽馬”的格局,為投機取巧者提供機會。
“文理同線”的現(xiàn)狀如果不加以改變,勢必會對高中教學尤其是學生的選科帶來直接的影響。2008年高考結束后,就有很多學?;ㄙM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根據(jù)高考達線和錄取的實際情況,迅速對學生的選科作出了調(diào)整,而調(diào)整的原則不再是已往所強調(diào)的“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而是某一選科競爭的強弱和達“2B”的可能性。這樣,就迫使一部分原本對某門學科有興趣也有特長、但另1門稍弱的學生在選科中轉而“投奔”那種自己既無興趣更無特長但能順利達“2B”的組合。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眼下有些學校已將物理化學方向的組合削減一半甚至只保留個別班級。假如每所學校都這樣做了,2009年的高考會怎樣呢?恐怕又會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結果。如此,高中教學將會陷于一種始終動蕩不定、疲于應對的狀態(tài)。
我以為,比較科學的做法是文理分開劃線,依據(jù)高校文理招生的規(guī)模并結合中學報考文理不同選科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文理科不同的達到B等級的百分比,而不是目前的一刀切的50%。
寫下這些,并不是對江蘇高考新方案的全盤否定,而是希望這一新的方案能夠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能更好地體現(xiàn)高考作為國家級選拔考試的公平性,更好地引領中學的教學。
(編輯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