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道路,周 智,陳 晨
(1. 中國礦業(yè)大學 文學與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民法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采礦安全法律與政策國際研討會綜述
湯道路1,周 智2,陳 晨1
(1. 中國礦業(yè)大學 文學與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民法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作為第六屆國際礦業(yè)科學與技術大會分會場之一,采礦安全法律與政策國際研討會緊緊圍繞著礦業(yè)安全規(guī)制問題,從法律與政策架構、刑事治理、行政監(jiān)管執(zhí)法等宏觀角度進行了廣泛的中外比較研究,并在礦工職業(yè)病防治制度、礦工工傷保險救濟制度、礦工工會的角色與作用等具體問題上展開了非常熱烈的討論。會議代表們經(jīng)過討論,最后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本次會議突出了多元、合作、思辨的學術態(tài)度,創(chuàng)設了中國礦山安全法律與政策研究的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對于我國礦山安全的法治化進程意義重大。
采礦安全法律;采礦安全政策;國際研討會
第六屆國際礦業(yè)科學與技術大會(ICMST2009)于2009年10月18~20日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召開,本次大會下設八個分會場,第八分會場為“采礦安全法律與政策國際研討會”,由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承辦,并得到了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的特別支持。大會收到中英文論文22篇,來自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礦山安全相關立法、執(zhí)法與司法機構、職業(yè)安全與健康NGO組織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院長池忠軍教授為本分會場致開幕辭,他特別強調,歷經(jīng)百年辦學歷史,中國礦業(yè)大學已經(jīng)在礦業(yè)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在采礦安全方面,中國礦業(yè)大學的研究領域已經(jīng)以安全工程技術為中心,擴展到采礦安全非技術領域,包括采礦安全經(jīng)濟、采礦安全管理、采礦安全法律與政策、采礦安全心理、采礦安全文化等。他提出,中國的礦山生產事故,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所以,對采礦安全的理論研究,也應當是多學科的聯(lián)合研究。近年來,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立足于學校特色與學科優(yōu)勢,已經(jīng)在采礦安全的非技術因素研究尤其是法律與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值此中國礦業(yè)大學百年校慶之際,相信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能夠集思廣議,促進采礦安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為礦大百年校慶獻禮,為我國采礦安全治理獻計。
本次國際研討會共設六個專題,第一專題是“礦山安全衛(wèi)生法律與政策架構研究”,由香港勞動保障學會會長梁寶霖先生主持。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OSH研究中心”的Neil Gunninghasm教授首先作了題為“澳大利亞職業(yè)安全健康標準:從詳述性標準向原則性和程序性標準的轉變”的專題報告,Neil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澳大利亞的礦山OSH立法概況,并指出其OSH“總體義務(General Duties)”與具體的OSH標準相結合的立法模式具有特別立法優(yōu)勢,然后描述了澳大利亞的OSH標準由詳述性(Prescription)向原則性和程序性轉變的原因、過程與表現(xiàn),并結合“自我規(guī)制”(Self-regulation)原理加以論證,最后指出各種OSH標準都是為了促進實現(xiàn)綜合、平衡、積極、系統(tǒng)的企業(yè)OSH管理,以確保解決各種職業(yè)安全與健康問題。
來自印度的NGO組織MM&P的代表Nishant Kumar Alag先生作了題為“印度礦業(yè)安全法律、規(guī)則與政策概述”的專題報告,首先簡述了印度的采礦歷史與各種危害,然后詳述了包括印度憲法、印度礦山與資源發(fā)展與調整法等采礦安全相關的法律基本制度,并介紹了印度礦山安全監(jiān)管局(DGMS)的運作狀況,其后分析了印度采礦安全法規(guī)難以真正落實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這些經(jīng)驗與教訓對于中國的采礦安全治理有可資借鑒之處。
來自華北科技學院的詹瑜璞博士作了題為“我國安全生產領域的十大平衡關系”的專題報告。在較全面的理論研究與較系統(tǒng)的實踐調研基礎上,詹瑜璞博士提煉出我國安全生產領域的十大關鍵關系,分別是安全與生產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部門與部門的關系,地區(qū)與地區(qū)的關系,行業(yè)與行業(yè)的關系,政府與企業(yè)的關系,企業(yè)資產者與勞動者的關系,安全法制與安全政策的關系,安全生產與發(fā)展的關系,中國安全生產與外國安全生產的關系等。我國采礦安全作為安全生產大問題中的子問題,同樣存在這些矛盾關系,如何有效地平衡好這些關系是解決好我國采礦安全的關鍵。
第二專題“礦山職業(yè)健康法律制度研究”,由四川大學法學院的王建軍教授主持。
來自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李炳安教授結合其科研課題,作了題為“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制度探討”的專題報告。李教授將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定義為“法定主體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健康狀況的看護、保護、救助,以及對用人單位與職業(yè)健康檢查機構保障和維護勞動者情況的監(jiān)督、控管、引領”,剖析了我國當前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立法與執(zhí)法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礦山安全法律制度,大膽地提出了建立專業(yè)的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制度的設想,這一設想在與會者中引起了熱烈的爭議與討論。
第三專題“礦山安全與衛(wèi)生刑事治理研究”,由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劉超捷副教授主持。
來自美國的勞工律師代表Earl Brown先生作了題為“美國礦山安全與衛(wèi)生刑事治理研究”的專題報告,首先回顧了美國礦山安全刑事治理的歷史過程,指出刑事治理對于礦山安全健康法律規(guī)范的落實至關重要,但由于刑事訴訟證據(jù)要求嚴格,且費時費力,加之礦山安全案件的技術性與復雜性也一直困擾著檢察官們,所以刑事責任只能作為礦山安全法治的最終保障。其后,Earl Brown先生還結合美國的案例與立法,介紹了礦山安全案件中雇主虛假記錄罪等罪名與處罰,最后指出,即使是刑事治理,也需要包括律師、企業(yè)以及工人及工會代表等所有采礦社區(qū)的支持才能得以實現(xiàn)。
來自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的湯道路副教授作了題為“中國礦山安全刑事治理問題研究”的專題報告。報告首先簡要回顧了我國礦山安全刑事立法歷史,指出從1979刑法開始直到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六),我國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立法分化與修正過程中,實際上是弱化了礦山安全的行業(yè)特性,需要予以關注,然后分析了中國礦山安全刑事治理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各種爭議與問題,主要包括業(yè)務過失犯罪的刑罰輕重爭議,過失危險犯理論爭議,可容忍的危險理論,現(xiàn)行司法體制對于礦山安全刑事治理介入的難度等,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議,包括基于海因里希法則為主因而設立“危害礦山安全罪”過失危險犯狀態(tài)的建議,以及賦予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一定的刑事建議起訴權的建議。
第四專題“工傷救濟與工傷賠償法律制度研究”,由Earl Brown先生主持。
來自四川大學法學院的王建軍教授作了題為“工傷救濟弊端與重構”的專題報告。報告首先結合其科研項目調研數(shù)據(jù),揭示了中國職業(yè)病尤其是礦山行業(yè)職業(yè)病潛在的巨大危害,然后剖析了我國工傷救濟制度的十大弊端,包括程序繁瑣,期限過長,標準沖突,“飄流舉證”,轉移責任,尷尬仲裁,“閑置民訴”、成本高昂,徒增沖突,以及異化救濟等。最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應當把工傷爭議交由勞動爭議仲裁委裁定而不由行政認定,從而去行政化而增民事化,有利于工傷權益的保障與實現(xiàn)。
來自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的宗玲副教授作了題為“煤礦礦難傷亡賠償法律制度研究”的專題報告。報告首先介紹我了國現(xiàn)行的幾種礦難賠償方式,包括工傷賠償、用人單位賠償、政府承擔等基本方式,并以此分析了我國安全生產法、工傷保險條例以及人身損害賠償民事法規(guī)與司法解釋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應當完善并理順礦難賠償?shù)南嚓P立法,統(tǒng)一賠償標準,取消“每死亡一人20萬元賠償”的地方做法,并應當將精神損害賠償也納入賠償范圍之中,以切實體現(xiàn)出礦難賠償?shù)墓?、補償與事故預防功能。
來自安徽大學法學院的李坤剛教授作了題為“理順法律關系,完善工傷保險”的專題報告,指出工傷保險雖然是社會保障,但缺乏強制性制度設置,因而造成了許多實踐問題。此外,在保險賠付方面,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的責任承擔設置不合理,甚至有引導用人單位加重員工傷病的危險。最后,現(xiàn)行制度在工作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的權利義務配置上不合理,基金運作缺乏透明度和系統(tǒng)監(jiān)管,保險費收取標準的調整過于原則,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加以完善。
第五專題“礦山安全與衛(wèi)生的行政執(zhí)法制度研究”由池忠軍教授主持。
來自福州大學法學院的湯黎虹教授作了題為“論礦山生產安全政府職責的法律調整”的專題報告,在系統(tǒng)地考察我國現(xiàn)行礦山生產安全的政府職責之后,湯黎虹教授指出應當按照社會法的基本理念與原則來調整政府相關職責,廣泛吸收社會力量的參與,明確礦山安全事故的預防責任、協(xié)調責任、支持責任等責任的主體,完善社會監(jiān)督??傮w看來,仍需要有限度地強化政府的礦山安全職責,并逐步改革并強化工會監(jiān)管制度。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東盟與東亞經(jīng)濟研究中心的施訓鵬博士作了題為“政府規(guī)制是否改善了工作場所安全”的專題報告,界定了衡量職業(yè)安全健康是否進步的具體標準,重新考量了煤炭百萬噸死亡率和從業(yè)人員千人死亡率的指標價值,按照經(jīng)濟學原理設立了兩個推測模型,并對中國過去幾年的煤礦安全數(shù)據(jù)加以處理,結果表明,目前中國煤礦安全的政府管制對于煤礦安全狀況沒有實質性影響。分析原因,這可能主要是因為目前尚處于政策的初期,加之政策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效應滯后性,所以,中國煤礦安全法律與政策應當繼續(xù)穩(wěn)定實施,并保持這種經(jīng)濟分析的效應考量。同時,研究結果也表明,加大小煤礦的關閉與兼并力度,是中國煤礦安全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六專題“礦山安全法律與政策其他問題研究”由蘇州大學法學院周永坤教授主持。
來自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的劉超捷副教授作了題為“礦山事故與工會監(jiān)督缺位”的專題報告,分析了我國礦山事故預防中工會監(jiān)督缺位的法律原因,包括工會組建立法有缺陷,工會會員成份與干部選任立法有缺陷,工會經(jīng)費來源與工會權利立法有缺陷等。為了完善我國煤礦工會制度,應當簡化工會組建程序,禁止企業(yè)高層管理人員加入工會,建立新的基層工會主席的選任、罷免機制和領導體制,建立以會員繳納會費為主的經(jīng)費籌集機制,并且通過立法明確規(guī)定工會享有緊急停工組織權和罷工權。
來自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的鄧紅梅副教授作了題為“論安全標準的法律屬性”的專題報告。報告考察了國內學者關于標準是否是法的理論爭議,明確了強制性標準具有法律屬性。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國強制性標準過多,管得過寬,內容過細等弊病越來越突出。強制性標準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政府應該控制的范圍,在礦山安全領域,則表現(xiàn)為強制性標準過多過亂,相互沖突,礦山企業(yè)普遍出現(xiàn)守法困難的情況,嚴重損害了其應有的法律屬性。因此,我國應該按照WTO/TBT的要求,并結合我國礦山安全治理實踐,逐步減少強制性標準。
此次國際研討會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特征,一是討論內容廣泛熱烈,除以上主題發(fā)言外,會場一直持續(xù)著較為熱烈的討論與爭議,尤其是在礦工傷亡賠償?shù)墓kU途徑與民事訴訟賠償途徑之間的選擇,以及我國礦業(yè)工會應當如何充分發(fā)揮其安全參與作用這兩個主題上,與會代表基于不同的職業(yè)背景與經(jīng)歷,討論與爭議尤為熱烈;二是理論界與實際工作者的討論交流深入,本次會議有部分來自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也有來自國內外的NGO組織代表,有來自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地方立法部門和司法部門的官員,也有來自全國總工會的代表,有煤礦企業(yè)資方代表,也有受過職業(yè)傷害的工人代表。大家共聚一堂,暢所欲言,各抒已見,激烈的觀點碰撞中綻放出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真理火花。尤其是參會政府官員,更是認真征求并聽取各方意見。這是一次成功的礦山安全領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嘗試,也為我國以后的采礦安全法律與政策的決策科學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ReviewofInternationalForumonChinaMiningSafetyLaw&Policy
TANG Dao-lu1,ZHOU Zhi2,CHEN Chen1
(1.School of Literature, Law &Politics, Xuzhou 221116, China 2.People’s Court of Shangcheng District of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0, China)
As one of the branch venue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ng Science & Technology(ICMST),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hina Mining Safety Law & Policy focuses on the key point of mining safety regulations with heated discussions not only on the macroscopic topics of the framework,criminal governance, administrative system, etc. but also on the microscopic topics of prevention system of miners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miners’ union, etc. After lively discussions, the participants reached consensuses on many issues. This forum, which established a new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mining safety law & policy, highlights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pluralism, cooperation, reflection and contention and is of great siguificamce to the legalization process of mining safety in China.
mining safety law; mining safety policy; international forum
2009 - 11 - 10
湯道路(1976-),男,法學博士,中國礦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副教授。
D922.54
A
1009-105X(2009)04-0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