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摘要:文革結束后,五四的啟蒙主義傳統(tǒng)被新時期的知識分子重新拾起。20世紀80年代初的啟蒙主義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有合謀的傾向,因此,一些學者傾向于把1984年后的啟蒙主義稱為新啟蒙主義。20世紀80年代新啟蒙主義既有渴慕西方現(xiàn)代化的同質性訴求,又有對其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潛在性格。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啟蒙主義逐漸喪失批判和診斷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能力,走向了分化,但是啟蒙作為一種社會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文化立場和話語方式,仍然具有存在的理由。
關鍵詞:啟蒙;新啟蒙主義;思潮;新時期;演進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09)06-0140-04
一、啟蒙的開啟、中斷與復歸
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開啟是由五四啟蒙運動來承擔的。啟蒙的向度就是反傳統(tǒng)與追求現(xiàn)代性。按照康德的說法,“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jīng)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jīng)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所謂啟蒙,也就是一種“去蔽”,把人從蒙昧狀態(tài)中釋放出來,使之獨立思考,勇敢地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在歐洲,“啟蒙運動是歐洲文化和歷史的現(xiàn)代時期的開端和基礎。它與迄至當時占支配地位的教會式和神學式文化截然對立……啟蒙運動絕非一個純粹的科學運動或主要是科學運動,而是對一切文化領域中的文化的全面顛覆,帶來了世界關系的根本性移位和歐洲的完全更改”。在20世紀的中國,啟蒙運動一直以“重估定一切價值”的激進姿態(tài)沖擊著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在中國尋求西化現(xiàn)代性的文化前景。
五四時期,新派知識分子曾不遺余力地反叛傳統(tǒng),宣傳以科學、民主、自由和個體價值為核心的西方現(xiàn)代觀念,掀起了一場現(xiàn)代性的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五四新文化運動因其激進的啟蒙色彩而在中國的思想文化變革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筆,對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后,由于內亂或外患,啟蒙的進程屢屢遭受挫折,尤其是文革十年,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被虛幻而強大的集體主義所淹沒,啟蒙主義傳統(tǒng)在非常態(tài)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無法延續(xù)。
文革結束后,配合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五四的啟蒙主義傳統(tǒng)被新時期的知識分子重新拾起,作為推進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文化資源。五四啟蒙主義傳統(tǒng)在新時期文學中的承續(xù),始于對文革的批判和反思。1977年《班主任》的發(fā)表,預示著啟蒙主義文學新時代的開啟。最初的啟蒙命題的復歸走的是近代啟蒙主義以及五四問題小說的思路。如《傷痕》,它通過中國人歷來最牢不可破的學院感情的破碎把現(xiàn)代專制迷信的危害剖析出來,深刻地描寫了文革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提出了對文革進行反思和批判的要求。進而中國當代作者將目光推向更遠處?!独铐槾笤煳荨贰ⅰ都糨嬪e了的故事》、《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芙蓉鎮(zhèn)》、《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反思“大躍進”以后中國農民的命運,《天云山傳奇》、《靈與肉》等反思“反右”擴大化以后中國知識分子的苦難命運。在對文革為代表的極左時期進行的一系列反思中,知識界策略性地把這段時期的文化系統(tǒng)判定為封建性質,順理成章地恢復了五四啟蒙主義的精神話語。其后,經(jīng)過關于“主體性”和“人性、人道主義”的討論,恢復了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話語體系,五四文學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弘揚。
二、啟蒙主義向新啟蒙主義的轉換
啟蒙主義是何時轉向新啟蒙主義的呢?
有關新啟蒙的論述,都注意到20世紀80年代初新啟蒙主義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合謀傾向。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告別“文革”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現(xiàn)代化”與“改革開放”的宏偉敘述,“新啟蒙主義”展開其意識形態(tài)實踐——更準確地說,后者正是前者的重要的內在組成部分,在“開明派”與精英知識分子(二者也是相互滲透)的鼓動、參與下,在“新時期”這個神話時間的偉大起點上,迎合了逝去未遠的集體性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新啟蒙主義”迅速成為主導性的思想潮流,獲得了強大的合法性和感召力,成為解釋歷史、塑造未來的思想力量:通過“反專制”、“反封建”的敘述,它以隱喻的方式將“失效的”實踐界定為蒙昧時期,將融入西方中心的現(xiàn)代性標舉為一種普世的道路。確實,最初的“新啟蒙主義”思潮是在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下活動的。
鑒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啟蒙運動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親和狀態(tài),許紀霖把新啟蒙主義話語的正式形成推遲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如果說社會/政治變革的源頭是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話,那么,作為新啟蒙運動前身的思想解放運動,則起源于稍早一些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到了改革和開放加速發(fā)展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卻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首先是因為周揚等人都是體制中人,雖然不再處在權力的中心,但不少人仍然居于體制的核心地帶,一方面眾所矚目,另一方面也是靶心所在,當1984年初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清理精神污染為名對之打壓時,體制留給他們回旋和發(fā)揮的空間便越來越狹隘。思想解放運動欲保持與發(fā)展自己的思想成果,必須在體制的邊緣和體制之外,開拓一個新的思想空間。其次,‘以復古為解放的思想解放運動,既然已經(jīng)逼近了原典,那么其內在的邏輯便決定了非從老祖宗那里解放出來,便無法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定勢。事實上,現(xiàn)代化改革實踐中提出的大量問題已經(jīng)遠遠不是馬克思早期思想所能解決得了的。因此,中國思想運動不得不以一種新啟蒙的方式容納西方資本主義的現(xiàn)代性。這樣,作為思想解放運動邏輯和歷史發(fā)展順乎自然的結果,新啟蒙運動便呼之欲出了……新啟蒙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延續(xù),但它的重心卻發(fā)生了變化。如果說思想解放運動的主要訴求是政治變革的話,那么,新啟蒙運動的訴求卻轉移到了所謂的‘文化的現(xiàn)代化上?!蓖魰熞仓赋?984年后新啟蒙主義的變化態(tài)勢: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fā)生的針對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之后,“新啟蒙主義”思想運動逐步地轉變?yōu)橐环N知識分子要求激進的社會改革的運動,也越來越具有民間的、反正統(tǒng)的和西方化的傾向。如果充分考慮到新啟蒙主義的新特質,我們傾向于把1984年后的啟蒙主義稱為新啟蒙主義。
學術界關于新啟蒙主義的具體含義以及與五四啟蒙主義的區(qū)別,并沒有形成嚴密系統(tǒng)的解說。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啟蒙文學研究的張光芒認為:“作為文學啟蒙的邏輯前提,歷史帶給新時期與‘五四的文化障礙及由此激發(fā)的思想反彈力量,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于‘五四文學來說,‘救亡的時代主題與‘立人的啟蒙任務是以膠著的狀態(tài)糾纏在一起的,理想人格的建構與形而上層面上的人性開掘受到過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