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非 陳利軍 秦建成
摘要:匯率制度的安排對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文章對比中日兩國匯率發(fā)展歷程發(fā)現:中日兩國匯率發(fā)展歷程有相似性;匯率變化是各自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動力和國際經濟政治壓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闡明:一國匯率制度的安排應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新形勢下的人民幣匯率變化應立足中國當前國情采取平穩(wěn)審慎的態(tài)度,以避免重蹈日元被動大幅升值給日本經濟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覆轍,確保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平穩(wěn)較快地發(fā)展。
關鍵詞:匯率;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浮動匯率
中圖分類號:F83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09)06-0035-08
一、引言
匯率制度是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規(guī)定。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3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tǒng)計,截至2001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85個成員國實行了8種匯率安排。這8種匯率安排可以歸納為3類:較為固定的匯率制度、中間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
建國以來,中國的匯率制度安排相繼經歷了單一匯率制、雙重匯率制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3個階段。適時選擇的匯率制度安排很好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迅速增長,外匯儲備規(guī)模迅速擴大。然而,外界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各國加深了對匯率制度安排的認識。我們可以從中日兩國的匯率制度發(fā)展歷程中得到一些啟示,以利于中國匯率制度的制定。
二、中日兩國匯率發(fā)展歷程
(一)日本匯率發(fā)展歷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今,日本匯率制度的演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固定匯率制階段(1949—1971年)、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階段(1973—1985年)和自由浮動匯率制階段(1985年至今)。
1,固定匯率制階段(1949—1971年)
從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間,日本政府以“貿易立國”為口號,美國政府也采取相關政策大力扶持日本經濟發(fā)展,從1949年4月25日開始日本一直采取1:360的固定匯率制。持續(xù)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fā)展,使得日本企業(yè)能夠在20多年內,不必理會匯率的變化,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開發(fā)新產品、擴大產品出口等方面。
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到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國力的上升使得日元匯率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美國開始在金融領域要求日元升值。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壓力下,尤其是美國政府于1971年8月單方面宣布以放棄美元兌換黃金、對進口貨物強制性征收10%進口關稅等為主要內容的緊急經濟政策,進而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使國際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動蕩加劇,日元匯率開始上升。
日本政府為維護360日元兌1美元的匯率水平,多次入市干預,拋出日元、購買美元,想借以達到抑制匯率浮動的目的。但這些措施都無濟于事,日元仍在升值。而歐美國家還是不斷批評日元升值幅度不夠。在此背景下,經過有關國家多次磋商,1971年12月,兩方10國財政部長在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召開會議,決定將日元匯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上下可浮動2,25%),并以此作為標準匯率。
2,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階段(1973—1985年)
1973年2月13日,美國財長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0%。日本通貨膨脹率迅速上升。很快突破兩位數,日本銀行將貼現率提高至6%,但于事無補,日本從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轉變,開始推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日元從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為1美元兌240~250日元。
3,自由浮動匯率制階段(1985年至今)
從1985年簽訂“廣場協(xié)議”開始,日元采取自由浮動匯率制度。1985年,美英法日德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促使日元、西德馬克對美元升值的協(xié)議,從此之后,日元匯率開始迅速上升,進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達到80日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1998年4月,日本修改并實施了《外匯和外貿法》,規(guī)定日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基本完全開放,日元匯率由市場決定。日元升值給日本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是導致日本泡沫經濟產生并最終破滅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經濟由此陷入不景氣。為了挽救本國經濟,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阻止日元升值的策略。從2001年開始,日本政府放棄過去長期使用的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始了日元貶值的努力,但收效甚微。
(二)中國人民幣匯率發(fā)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人民幣匯率發(fā)展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單一匯率制階段(1949—1980年),雙重匯率制階段(1981—1993年)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階段(1994年至今)。
1,單一匯率制階段(1949—1980年)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中國處于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階段,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據經濟發(fā)展需要,這段時間中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后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新中國成立后,經濟發(fā)展速度很快,而外匯主要靠私營企業(yè)和海外匯進的僑匯,使得外匯收入短缺,人民幣匯率實行爬行釘住匯率制,且匯率調整頻繁。隨著私營外貿和國內物價急劇上升,為了擴大對外經貿往來,中國將匯率目標定為扶持出口,根據內外物價之比,人民幣匯率頻繁下調。直到國內物價穩(wěn)中有降,而國外物價上升,人民幣匯率開始持續(xù)上調。到1953年,中國匯率趨于穩(wěn)定。1953年至1972年,由于國際匯率體系顯示平穩(wěn)運行的態(tài)勢,以及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使中國對外依賴程度很低,國內物價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維持了長期的穩(wěn)定。其間由于美國出現通貨膨脹,產生了人民幣低估的現象。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導致國際上主要貨幣固定盯住美元的匯率安排結束,世界主要貨幣采取浮動匯率制且美元趨于貶值。為適應新的國際匯率制度環(huán)境,中國改變了原有基于購買力平價的“物價對比法”。轉而按照一籃子貨幣對匯率水平進行計劃調節(jié)?;@子貨幣的幣種,選擇當時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可自由兌換貨幣,權重則按照所選貨幣的重要程度、對外政策需要以及一些具體情況調整確定。同時,中美兩國政治上的和解,部分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際環(huán)境,中國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對外經貿迅速發(fā)展,貿易逆差出現并擴大化,出現了人民幣高估的現象。
2,雙重匯率制階段(1981—1993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yè)出口,中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并存(1985—1993年)2個匯率雙軌制時期。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為了扶持出口,增加外匯儲備,在匯率制度安排上,人民幣實行復匯率制度,在官方公布的匯率之外,還實行了貿易內部結算價格(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換1.5人民幣,貿易內部結算價格為1美元兌換2.8人民幣)。至1985年,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為了平衡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調整主要以出口換匯成本為依據。外匯管理制度也實行了改革,政府允許企業(yè)創(chuàng)匯可以按比例提成,多余外匯可以到官辦的外匯調劑市場進行交易。因而,在官方公布的匯率之外,又產生了人民幣調劑匯率,實行復匯率制度。這期間,官方匯率和人民幣調劑匯率都在不斷下調。
3,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階段(1994年至今)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并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并軌,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yè)和個人按規(guī)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并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1996年12月1日,中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完全可兌換,中國正式確立了“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維持一定管理”的外匯管理框架。
直至中國國際收支持續(xù)出現雙順差,使得維持匯率穩(wěn)定有了堅實的基礎以后,中國開始采取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1994年開始,人民幣相對美元慢慢升值,到1997年底,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升值了5.1%,1998年之后,匯率變動變得微小。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東南亞國家貨幣紛紛貶值,促使這些國家紛紛放棄實施多年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轉而實施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但時隔不久,這些國家的貨幣又向釘住美元復歸,中國政府在這段時期堅持了人民幣不貶值。危機過后,人民幣本質上實行的是單一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案。其主要內容是:(1)放棄與美元掛鉤,引入參考一籃子貨幣;(2)由1美元兌8.672 人民幣改為1美元兌8.11人民幣,升值2%;(3)銀行間一籃子貨幣兌人民幣的每日收市價,作為翌日買賣收市價,上下波幅0.3%。至此,中國開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為基礎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
三、中日兩國匯率發(fā)展歷程的對比
由于中日兩國在國內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中面臨不同的情況,因此,兩國匯率制度演進過程有一定的差異,但總體上看,中日兩國匯率變化的過程都是兩國本幣不斷升值的過程,升值過程都是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實力的體現和國際環(huán)境變化外在要求的綜合結果。
(一)匯率的變化是其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實力的體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集中全部精力大力發(fā)展經濟。經過30多年的努力發(fā)展,日本很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日本的“工業(yè)興國”政策也使其對外貿易蓬勃發(fā)展。在匯率選擇方面,日本根據日美兩國協(xié)議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此后22年都保持此匯率制度不變。該匯率選擇使日本在國際貿易中始終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國際貿易順差越來越大,國民財富空前增長。從日本國內的發(fā)展看,日本有條件和理由在隨后匯率上選擇升值和抑制過快升值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首要任務是要鞏固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步發(fā)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國際貿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有了今天中國2.1萬億的外匯儲備。因此,中國在匯率制度選擇上,先采取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制定是在小心翼翼的嘗試中摸索發(fā)展起來的,經歷了前期調整頻繁,后來長期盯住,最后浮動緩升的發(fā)展過程。
(二)匯率的變化是其國際經濟政治環(huán)境變化的外在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日本經濟發(fā)展的積極扶持,加之日本國內的工業(yè)產業(yè)政策使日本很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日本國際貿易的不斷發(fā)展,導致了其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摩擦越來越多。在日本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強迫日元升值,而日本政府出于保護本國經濟利益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日元升值的措施,導致日本匯率制度呈現出日元升值和抑制升值相互交錯的特征。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與日本有較大的差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企圖把新中國封殺在搖籃中,政治上排擠、經濟上封鎖,使新中國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舞臺上沒有聲音,蘇聯撤出對華援助使新中國的國際環(huán)境更是雪上加霜。在此期間,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固定匯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中國資本市場日漸開放,中國國際貿易增多并成為主要的出口大國,使人民幣匯率制度有了進行緩慢調整的可能。同時,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似乎給其他國家造成較大的壓力(有的國家直稱“中國威脅論”),在中國較大的國際貿易順差的背景下,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國內新的情況,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了及時的調整,實施人民幣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和有條件兌換。目前人民幣匯率正處于升值的瓶頸期,這時的人民幣匯率取向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的人民幣匯率特征與日元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特征較為相似或相近。
(三)匯率選擇改變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有明顯的作用
對比中日兩國匯率水平走勢(圖1)可以看出,除去人民幣匯率在1995年至2005年10年間保持固定的匯率水平外,從整體上看,兩國匯率都是處于不斷升值的過程中。但升值過程也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匯率水平表現為平穩(wěn)升值;而日元匯率是波動式的升值過程,且從1994年開始呈現出規(guī)
律性的波動狀態(tài),當然這與日本政府的干預有直接關系。再來對比兩國在升值過程中各自的GDP變化圖(圖2),可以很直觀地看出由于匯率水平的變化所帶來的各自國家經濟發(fā)展:中國GDP水平是穩(wěn)步上升的,在近幾年經濟增幅越來越大;而在1994年之前日本GDP也是上升過程,從1994年至今由于政府對匯率的干預導致的匯率波動加大,使得GDP也呈現波動的狀態(tài),經濟態(tài)勢極為不穩(wěn)定。
四、啟示
通過對兩國匯率發(fā)展歷程的對比研究,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可以從日本匯率制度發(fā)展歷程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
第一,在當前人民幣升值壓力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應該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人民幣的升值也應參考國際各國貨幣的變動情況適時而動,在適當時機下應用適度的匯率安排,要避免短時間內急劇變動。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簡單的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改變全球貿易失衡的現狀,升值過快將會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導致國際市場進一步萎縮,貿易逆差縮小的同時不能增大出口,造成以出口為主的企業(yè)倒閉,失業(yè)率重新大幅上升;此外,太大的升值預期將會帶來熱錢的流入,造成流動性陷阱使商品價格暴漲暴跌,加大政府調控貨幣政策的難度,損害本國經濟的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國內失業(yè)率上升,國家經濟蕭條,國內經濟處于被動的局面,就是日元的過度升值所致,中國不能重蹈日本“廣場協(xié)議”的覆轍。
第二,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本國國情、經濟實力和當前的國際經濟政治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們對本國經濟發(fā)展不能盲目樂觀,對匯率變化帶來的危害也不可低估。即使要選擇調整匯率,也要及時調整和升級我們的產業(yè)結構,提高中國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避免出現匯率升值推動對外投資而導致國內投資不足,就業(yè)崗位減少,居民收入下降,引發(fā)國內需求不足,而國內需求不足反過來又影響企業(yè)在國內的投資需求,最終形成經濟發(fā)展的惡性循環(huán),這也是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且陷入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人民幣匯率應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相對穩(wěn)定,即使要升值,也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有秩序、自主地進行,這對保證中國經濟增長和增加國民財富至關重要。一方面在當前中國企業(yè)整體競爭力不強的狀況下,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wěn)定能夠有效降低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的風險,保證企業(yè)有比較高的出口率,以此拉動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尚诺?、固定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能夠通過穩(wěn)定中國國內價格水平、貨幣工資的增長等彌補國際競爭力的差距,可以避免像日本那樣,由于匯率波動而擾亂貨幣工資增長的國際調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