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省偉
近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未成年學生、直至大學生、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這一方面說明思想道德建設重要;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現(xiàn)階段思想道德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中國公民整體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特別是青少年身上存在的自私、懶惰、不求上進、責任感不強、心中無他人、不注意生活細節(jié)等“獨生子女綜合癥”問題還比較普遍,社會風氣的真正好轉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然責無旁貸。
除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誠實守信、勇敢堅強等方面的教育以外,我還充分挖掘課外資源,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利用剪報本、摘抄本、新聞媒體、名言警句,要求學生寫日記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期多管齊下,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通過剪報本、摘抄本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從教十余年來,工作之余,我不間斷地收集、剪貼,到現(xiàn)在,已有12本剪報本、8個摘抄本在手,利用這些資源,我或把它們借給學生閱讀;或利用課余時間直接讀給學生聽——這樣做,能使更多的學生受益。下面,從幾個方面,舉我讀過的諸多文章中的幾篇為例簡介如下:
(一)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
《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是臺灣一位大學校長的一篇演講稿,文章用生動的事例告訴學生:遇到責任,不應推出去,而應該勇敢攬過來,“你的面前就是你的國家”,每個人都盡自己最大努力,干好自己應該干的事,能夠干的事,我們的國家才能強盛,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等于大家都無責,改為“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則意味每一個“我”都應該盡職盡責,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
(二)有關母愛方面的
一篇題為《母愛》的文章,講述了一位母親,為開導自己因高考落榜而心灰意冷的女兒,編造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一位高二退學,生命進入倒記時的白血病患者,頑強與生命抗爭的故事,女兒聽到“他”慷慨激昂的琴聲,倍受感動,終于走出心靈陰影,復讀后,順利進入理想大學,當他去拜訪那位白血病患者時,才明白這是母親編造的“謊言”時,才真正體會到母愛的深沉、偉大。
《平凡的奇跡》寫的是多年前的南京7·31空難,由于母親貢紅梅無限溫柔的呵護(摟抱),化解了無情的撞擊,在幸存者中,9個月大的女兒珍妮受傷最輕,只縫了一針;受傷最重,始終沒有蘇醒的母親等到女兒出院那天,才欣慰的閉上了雙眼,學生聽后,熱淚盈眶,肯定對母愛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從而會在行動上關心母親,體貼母親,學習上刻苦努力,回報母親。
(三)有關讀書方面的
《到24歲我才明白》,講的是一個叫佘世軍的親身經歷:在外打工,當命運出現(xiàn)轉機時,由于不識字,接連受挫折,請老鄉(xiāng)管帳,老鄉(xiāng)卷工資逃跑;由于看不懂合同,帶領幾十個工友,白干了幾個月,卻要賠對方幾千元,要找律師打官司,卻被律師告知:你打不贏的,合同上寫得很清楚,你應該賠的,吃盡苦頭的24歲的他,決定從小學上起,報紙上并且配有他在小學教室上課的情景,學生讀后,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更加自覺珍惜學習機會,努力學習。特別是對那些受“學習無用論”影響,不求上進的學生,更是震動巨大。
《走出黑山沖》講的是“我”不愿上學,父親趕著牛車,帶到“我”到深山中拉煤,一天勞作,使“我”身心倍受煎熬,后來又主動到校讀書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讀書苦,但生活的艱辛比讀書更苦,使他們認識到輟學回家并不是上天堂,從而堅定信心,繼續(xù)求學。
《不讀書就咋?》更是直接告訴學生不讀書的危害:不讀書,校對員就不知道詩句中為什么一年是360天——“一年三百六十天”,很認真地“學雷鋒”把原詩句改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讀書,記錄員就不知道涇渭分明的“涇”如何寫。
當前,農村輟學現(xiàn)象較為嚴重,這些文章尤其具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這比空洞的說教不知要強千萬倍。
(四)關于無私方面的
《窗》寫兩個病人,他們長期臥病不起,其中一位床邊有扇窗戶,經醫(yī)生允許,他每天上午和下午可起身坐一小時,他經常向另一位病人描述窗外的一切:美景、游人、扣人心弦的球賽……另一位病人好生嫉妒,為什么緊挨窗戶的不是自己呢?一天晚上,當同伴生命垂危,需要他按響電鈴叫值班護士時,自私占據了他的心靈,當同伴死去,他如愿以償,把床位換到窗口時,他興奮得向窗外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面墻。
學生聽了之后,會如何看待這兩個病人,我想結果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無形之中就受到的很好的教育。
《當死亡來到小鎮(zhèn)》寫的是三個人去尋找一個叫“死亡”的人,當他們在山上發(fā)現(xiàn)一個裝滿金幣的箱子后,三人各懷鬼胎,都想獨吞金幣,下山買食物的人把烈性毒藥下進買回的食物中,想毒死其他兩人,獨吞金幣;山上的兩個人,殺死他之后,高興地吃起晚餐,想然后分享金幣,可幾分鐘之后,他們就中毒身亡了,由于貪婪、自私,他們最終都找到了“死亡”。
《辦公室的電話》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新來的小唐攬下了酒店辦公室接電話這一大家都不愿干的苦差事——“畢竟多數(shù)情況電話不是自己的,這年頭,有誰愿意干這樣的傻事”,年終,辦公室要選一名主管,大家都躍躍欲試,主任說,大家別忙了,老總已欽定了小唐,原因有三,①老總每次打電話總是小唐接聽,老總對他印象頗好,②客房名單、來往資料都歸小唐一人掌握,客戶只認得小唐一人,③部門所有事務小唐均積極參與,輕車熟路,別人無可替代,眾人啞然,悻悻而退,嘴里嘟囔著:“這小子,沒想到這么精”。
學生聽了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能不深有感觸、深受啟發(fā)嗎?
(五)有關生活細節(jié)(小事)方面的
一則小故事:半個世紀前,歐洲某個小城市的商場要招收一名文書人員,市場經理在50名應聘者中選中了一名普通的男孩,面對其他人驚訝的表情,經理解釋:你們沒注意到嗎?面試那天,他在門口蹭掉腳下帶的土,進門后隨手關了門,當看到那位殘疾老人時,他立即起身讓座,進了辦公室他先脫去帽子,其他所有人都從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書上邁過去,而這個男孩卻俯身撿起那本書,并放到桌子上,這些,你們做到了嗎?大家無言以對。
招聘人才時不看專業(yè)知識,而看應聘者的某一方面小節(jié)的文章太多了。
《瞬間關照》講的是“我”雨后要參加朋友的婚禮,而一輛疾馳而過的轎車把水坑中的水把“我”的新衣新鞋濺得慘不忍睹,后來的一輛車則在到我身邊時減慢了速度,慢悠悠地開了過去,一點泥水也沒有濺起來,“我”向前方望去,他在前面有人的地方又減慢了車速,同一件小事,折射出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素質,收獲的呢,學生自然一目了然。
心中有他人,時時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就能收獲感動,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的世界才能更美好。學生明白了這些,自然會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
《一次功虧一簣的談判》講的是外商與某市準備合作搞一個大項目,本已談妥一切,只剩簽字的合同,卻由于在中午進餐途中,外商看到街道兩旁亮著的路燈而告吹,外商的解釋是:這條繁華的街道,一個上午走過的人不止千萬,只要有一個人打電話給有關部門,路燈就不會亮一個上午了,對此我感到遺憾,對一個連自己城市都缺少責任心的市民,我不敢想象在我的工廠會負責。
《素質就是不用提醒》講的是我們一些腰包鼓了起來,而素質并沒有相應提高的國人,在國外旅游中的不文明形象,招致所在國普遍反感的事,在國外,介紹旅游景點時,用中、英、日文,在廁所、痰盂、垃圾桶邊,則只用中文提醒,應如何去做,言外之意,其他國家的國民素質較高,而只有中國人才需要提醒,這對于有5000文明的禮儀之邦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但事實就是這樣,我們的很多國民不光需要提醒,而且提醒了照樣我行我素,人家能不小看嗎?有錢不等于你素質高,受了高等教育也不能說明你素質就一定比小學生素質高——提高國民素質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