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瑩
[摘要]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的變化,新教材改革后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成為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新教材 改革 高中 歷史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教材內容的選取到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課程結構到課程評價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全新價值觀念。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的變化,新教材改革后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成為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要靈活運用課程資源
新教材改革后采用專題單元編寫體例,每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而每單元又由相互聯(lián)系的各課構成有機整體。首先,要整合教材資源。這就需要在模塊內部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整合。人教版三個必修模塊的編寫順序都是先中國史再世界史,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整,指導思想是把基本上同時代的中國和西方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在處理必修I模塊的內容時,筆者講解的順序是第一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然后是第二、三、四、五單元內容,即講解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后,接著學習“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這樣處理教材的目的就是對古代東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比較,形成“民主”與“專制”的鮮明對照。對教材進行這樣的整合與備課設計后,將中國歷史置于世界之中,能時刻了解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利于學生歷史意識的形成。其次,要適當?shù)貙滩倪M行調整和補充。在教學實踐中,專業(yè)術語多的單元往往出現(xiàn)教師很難在規(guī)定的單位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要求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地使用教材,可適當調整單元教學順序,使專題史自成一體,有利于學生理解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例如,在講授新中國外交關系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特點及其演變有個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理解新中國的外交關系就顯得駕輕就熟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靈活調整、挖掘教學內容,使核心內容更清晰明了??傊诮虒W活動中,教師靈活運用課程資源能較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要求。
二、要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指出:“通過歷史必修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备咧袣v史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如在講授“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基礎”時,教師可適時地補充秦始皇四處尋找長生不老藥,但最終無法長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時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生命的長度,而在于生命的寬度”的真諦。再如,在講授司馬遷、曹雪芹、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相關的內容時,可以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把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就史學巨篇《史記》、曹雪芹在貧病饑寒交加中創(chuàng)作文學巨著《紅樓夢》的堅強意志以及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人格魅力等事例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養(yǎng)成高尚的品質,樹立以民族、國家的富強為已任的遠大理想。
三、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我導向、新版中學歷史教材在體例、內容、結構上做了較大調整,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增加了大量原始材料。課本中的原始資料即指文獻、地圖、表格、圖片等。中學歷史教材所采用史料基本以文字史料為主,分為以下幾種形式:用黑體字加框、豎向編排文字史料,引人注目,配合課文的敘述;在課后“練習”和“閱讀與思考”欄,結合當節(jié)課內容,引敘一段或數(shù)段文字史料,列出思考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以“表格”的形式出現(xiàn)的史料,主要是用統(tǒng)計數(shù)字來說明問題,增加歷史的真實性。這種原始資料的設置,就要求教師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及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要引導學生善于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例如,新教材在講中國現(xiàn)代史中的西安事變時,通過課本提供的材料,讓學生討論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還要不要放蔣介石回南京。對這個話題學生們爭著發(fā)言,最后形成兩種觀點:一部分學生認為張學良部下帶兵在臨潼捉到蔣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該殺;或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就不該放他回南京,總之,放走蔣介石是個錯。另一部分認為,在西安事變解決之前是不能殺落介石的,而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更不能殺,因為國共兩黨聯(lián)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來,如果殺了蔣介石則天下就會大亂,會讓日本人乘虛而人,達到它滅亡中國的目的,所以蔣介石不但不能殺,而且還應放他回南京。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能力的轉變。
總之,隨著新教材的改革,高中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思想,轉變教學方式。相信經過努力,歷史教學一定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廷凱.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創(chuàng)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廷凱.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