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曙光
為了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近幾年,浙江義烏市教育局陸續(xù)選派一些城區(qū)學校的干部和骨干教師列農(nóng)村學校任職。2006年暑期,我從義烏市實驗小學來到義烏西部的上溪鎮(zhèn)溪華小學擔任校長。這是一所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偏遠山區(qū)小學,有10個班,教職工20人,在校學生不到300名。學生來自14個山村,有一半多學生住校。
初到溪華,我感到既興奮又新鮮。學校依山傍水,環(huán)境清幽。當我呼吸著山區(qū)清鮮的空氣,把行李放任教師宿舍的時候,心里竟有一絲來度假似的感覺,就是那種在城里待久了,駕車到田間走走的感覺。
我之前工作的實驗小學是我市一所龍頭學校,規(guī)模大,管理規(guī)范嚴謹。我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經(jīng)歷了從普通教師、班主任、中層干部到副校長的身份變化,學校規(guī)范嚴謹?shù)闹贫任幕钊牍撬?。對于學校管理,我一直以“正規(guī)軍”自居,也相信自己能把已有的管理理念和經(jīng)驗用于溪華小學。
但安靜下來后,我感受到了這里與實驗小學的差距,感悟到了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我明白,先進的管理理念可以輸入,實驗小學規(guī)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鑒,但它們并不完全適合這里。學?!安缓侠怼币蛩氐拈L期存在,是有其原因的,我必須首先對此進行診斷和開方,我必須先讓自己融入這個很小很小的集體,而不是簡單地從實驗小學進行制度和文化移植。
經(jīng)過近一年的努力,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得到了梳理和修改,規(guī)范化的管理初顯成效,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完善,而這些,只是一所學校正常運行和發(fā)展的基礎。要使一所學校得到根本的改變,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考慮人的因素——學生和教師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必須適時進行一些變革,構建溪華特有的學校文化。
一、讓鄉(xiāng)村孩子的眼里充滿自信
山區(qū)孩子的成長是我最為關注的。這里的孩子淳樸、見識少、缺少自信的表達,但他們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求,也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他們希望有更多優(yōu)秀的教師來教他們。每次看到孩子們躲閃而略顯呆滯的目光,我總有一種去改變他們、給他們提供與城里孩子一樣的良好教育的渴望。我期望他們成為陽光和自信的人,但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我從自己做起,從我的課堂做起,每年,我都任教兩個班的科學課,我和孩子們傾心交流,帶領他們認識校園植物,觀察小動物。在平時的許多活動的設計和安排中,我都要求教師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信心為目標。學校還經(jīng)常邀請教育共同體學校的城區(qū)孩子到學校來參加活動。通過有的放矢地開展各種活動,我們聽到了孩子們自信而大聲的表達,學生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每當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主動熱情地打招呼。
住校的孩子是一個缺少關愛的群體。他們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無法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為了豐富他們的生活,我利用社會捐助的書籍,開設了住校生晚間閱覽室,開放了棋類活動室,并且每周安排孩子們看電影,讓他們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樣,知道“功夫熊貓”和“獅子王”。
我為調皮好動的孩子購置了30輛獨輪車,讓他們在放學后的活動時間里盡情游戲。從此,校園里少了吵鬧,多了笑聲。我校的獨輪車隊在義烏市的陽光體育展演中獲獎,獨輪車項目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陽光體育活動項目,在全省推廣。
二、讓“軟肋”硬起來
教師隊伍建設是山區(qū)學校的軟肋。溪華小學的硬件設施與城區(qū)學校已相差無幾,最大的差距在于教師隊伍的素質。我們提出了“努力工作,快樂生活”的口號,努力打造一支既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又有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團隊。
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學校實行“每人一課”制度,開展辨課磨課活動。作為省教壇新秀和市學科帶頭人,我親歷親為,帶頭上好教研課。從實驗小學來學校支教的教師,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很快,教師們有了明顯的進步,而這個進步,主要還是外在的“形”的表現(xiàn)。為提高教師內在的人文素養(yǎng),我把會議室改建成教師書吧,購買了教學和文學類書籍,訂閱了20余種雜志,為教師們創(chuàng)造讀書充電的條件。對于平時繁忙的教師來說,學習是很辛苦的,部分教師也有惰性。為此,我為教師們準備了咖啡和茶點,有時親手沖泡好,在山腳下,在清茶和咖啡的芳香中,等待教師的光臨。教師們體會到了我的良苦用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教師們在不斷進步;在書香和茶香里,我們努力工作,也享受快樂的生活。
在這種氛圍下,教師素質提高較快,在許多技能比武中獲獎。例如:教師組隊參加全市教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比武,連續(xù)兩次獲得團體一等獎第一名,連續(xù)兩年有5位教師成為市優(yōu)質課獲獎者,占全校教師的25%。
三、打造鄉(xiāng)村學校的特色文化
1、整理校史,編印《水木溪華》
要使農(nóng)村學校走向內涵發(fā)展之路,必須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我廣泛收集資料,梳理了學校近百年的辦學史,整理和完善了校歌、校訓等;歷時兩年時間,整理編印了學生讀本《水木溪華》。我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校,知道學校的傳統(tǒng)。在校史的整理和撰寫過程中,我對這所偏遠的山村小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堅定了我傳承和發(fā)展學校文化的決心。
2、開發(fā)棋類校本課程,發(fā)揚民間棋文化傳統(tǒng)
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特色項目。民間棋類校本課程已初具規(guī)模,有相對完善的棋文化的開發(fā)方案,編著了《民間棋文化》等活動材料。
但項目實施還在初級階段,我必須讓這個特色項目有所發(fā)展,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為此,我們開展了數(shù)次大型活動——西瓜棋比賽、百棋大賽等,并且承辦了全市的校本課程現(xiàn)場會。這使我校在特色課程、特色活動等方面有了較高的知名度,相關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道,我校連續(xù)兩年被評為市課改先進單位。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賦予了“民間棋文化”這個當初定位于活動和校本課程的特色項目更豐富的內涵:下棋有“棋德”,我們將其與德育結合起來;下棋有“棋理”,我們將其與智育結合起來,棋類活動本身就是體育項目,我們制作了地面棋盤,用木墩子做棋子,這樣,和體育鍛煉又緊密結合起來;山區(qū)孩子缺乏自信,我們就讓孩子們感悟,我們雖然只是象棋中的一兵一卒,但攻城拔寨少不了我們……如今,棋文化已經(jīng)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師生心中,每一位走入校園的人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棋文化氛圍,到校視察的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督察組的領導也發(fā)出了“可以在全國推廣”的感慨。
在借助開發(fā)民間棋類課程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我們也特別注重傳承我們的鄉(xiāng)土文化。學校地處山區(qū),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學校久了,我對學校的一草一木也有了感情,能叫出300多種植物中的200多種的名字。我和孩子們一起整理了學校常見的植物名錄。2006年以來,學校開展了以“綠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確定了“植物園”建設主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成了植物園,種植果樹20余種,常見植物200多種。
學校每一個花壇都有一個班級認領和養(yǎng)護,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人都有一個小花盆,里面種植一種常見的植物。這些植物雖不是名貴的花木,卻是他們精心照顧和培育的“寶貝”。如今走入校園,你能處處感受到濃濃的綠意,你可以在虞美人飄逸的身姿中,在金黃色的菜花中,在繁茂的香樟樹前,在精致的木制鳥屋下,想象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
近幾年,溪華小學發(fā)展很快,學校辦學水平連年提升,從市教育局對全市100多所學校的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的排名看,我們從2005年的第57名、2006年的第49名、2007年的第42名,到2008年躍居第9名。其中,在全市小學排名中,排在實驗小學、繡湖小學和香山小學之后,名列第4。這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它讓師生們看到了希望,更增添了進步的動力。
編輯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