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勇波
母親與共和國同齡,是一名普通工人。父親去世后,母親就搬到市里與我們住在一起。一日午后,母親在家里和我們一起清理雜物,翻出了一個掉了原漆的黑色盒子,里面除了父親的幾張發(fā)黃的舊照片外,還有一沓母親保留著的工資條。在這沓凌亂皺褶的工資條里,有三張用紅筆畫上了五角星,特別打眼。母親告訴我們,那是她特意保存的。
第一張工資條是1974年12月份的,工資條顯示的金額是24.5元。那一年我呱呱落地,母親也在生下我后不久開始上班,然后留下了這張有代表意義的工資條。那時母親還是煤礦水泥廠的一名集體工,終日在廠坪前磨粉,打鏟,擔沙,工作時間長且累。父親雖然在礦井一線工作,但工資也不高。家里每月的日常生活開支少不了,贍養(yǎng)年老多病的外公,給父親在農(nóng)村的兄長寄錢也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生下我后的費用……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母親說那時總幻想這工資數(shù)后面要能添個“0”該多好呀。不過,當時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工友間有了困難相互幫襯一下,挺一挺,也就過來了。聽著母親斷斷續(xù)續(xù)的講述,想起幾十年前那段艱苦的歲月,我的心里不禁沉甸甸的。
第二張工資條是1994年9月份的,工資條顯示的金額是267.2元。那一年,我正在銀行學校讀書,才40歲出頭的母親卻已辦了內(nèi)退,照顧身體不太好的父親。因為是提前內(nèi)退,母親的退休工資相比其他同期進廠的工友還是低了很多,但卻實現(xiàn)了她20年前的愿望,工資條上的工資數(shù)比原先添了個“0”還多。雖然日子仍過得有點捉襟見肘,但比起20年前的寅吃卯糧的情況,已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第三張工資條是2008年8月份的,工資條顯示的金額是1068.6元。那一年,母親的工資發(fā)放已進了社保,不再由原單位發(fā)放,工資條也沒有了,每個月拿上工資折到郵政局上個折就行了。不過從原來同事那里知道工資第一次突破了1000元,母親還是專程去了趟單位人事部門,打了一張工資條當做寶貝一樣收藏起來,并用紅筆在上面重重地畫了個五角星。
手捧母親這沓厚厚的工資條,我不禁感慨萬千,小小工資條,折射出的是我們國家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體現(xiàn)出的是黨和政府親民、惠民政策的偉大。
母親現(xiàn)已年屆六十,看著母親成天樂呵呵的,上午買菜做點家務,下午約上幾個老人打打牌,晚上看看電視,日子過得寧靜,舒心,辛勞了一輩子的母親有個安詳,幸福的晚年,我和妻子也感到無比欣慰。那天,我由衷地對母親說:如果您能活到100歲,工資條上的數(shù)字還會不斷攀升,您會看到一個又一個更大的驚喜。
望母親長壽,愿祖國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