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立明
在司法實踐中,大股東或控股股東肆意侵害劣勢股東的股東權益已司空見慣。目前,在中國多數(shù)公司的股權結構仍然存在“一股獨大”的局面,限制大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的肆意行為,為劣勢股東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護更體現(xiàn)了法律正義的迫切要求。針對中國原《公司法》對公司劣勢股東權利制度的缺失,制定和完善有關劣勢股東權益保護制度和措施,是立法者所追求的目的。本文擬就新《公司法》對劣勢股東保護的措施作以簡單的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控股股東侵犯劣勢股東權益的表現(xiàn)
1.利用法人治理結構不規(guī)范侵害劣勢股東的權益:相當一部分公司大股東交叉任職,權力難以制衡,即使設立獨立董事,由于產(chǎn)權不明,高層管理人員與獨立董事很容易形成高層共謀,造成公司決策缺乏公正性保障,給大股東侵害公司和劣勢股東權益提供了便利條件。
2.利用股份畸形(如果股東違反公開、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則和同股、同價、同權“三同”原則所取得的股份)大肆侵害劣勢股東權益。
3.利用資本多數(shù)決定原則侵害劣勢股東權益。資本多數(shù)決定原則是股東平等原則的必然要求,每個股東都是平等的,但并非每個股東對公司的權力都是一樣的,大股東由于擁有較多的股份,而擁有較大的表決權,按照這一原則,持股最多股東的意思就是公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另外一個權力對抗制約大股東的權力,那么這個權力極有可能通過公司而被濫用,其結果必然會侵害劣勢股東權益。
4.利用關聯(lián)企業(yè)轉移公司資產(chǎn),從而侵害劣勢股東權益,例如,大股東利用其在有限公司中的支配地位,通過高價收購或低價銷售的方式,將公司的利益轉移到與自己有關聯(lián)的企業(yè),從而導致對其他股東利益的侵害。
二、有限責任公司劣勢股東權益保護之制度完善
1.表決權限制制度之建構。表決權限制制度,即當某一股東持有的股份數(shù)額超過法律規(guī)定或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限額以上時,超過限額部分的股份便不再享有表決權的制度。
表決權限制制度已成為國際公司立法通行規(guī)定,如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律規(guī)定:在股東大會上掌握超過公司股份40 %的股東,其超過的股份喪失表決權。
我國新《公司法》仍然堅持傳統(tǒng)公司法的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公司法》第43條規(guī)定“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雖然對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規(guī)定有一定的限制,但規(guī)定較為曖昧,其唯一的效力源于公司章程。筆者以為,現(xiàn)實中公司章程的決定程序仍堅持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期待大股東在制定章程時限制其表決權無疑是妄想之舉,《公司法》應打破思維的局限,大膽借鑒國際通行的表決權限制制度,對大股東的表決權予以限制,當然在具體比例設計上仍應在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下保障劣勢股東的平等表決權,以掣肘大股東控制決策權,肆意侵犯劣勢股東權益。
2.累積投票權制度之建構。累積投票權制度,是劣勢股東選舉權上平等性的體現(xiàn),是對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的限制,是保護劣勢股東權益保護的重要制度,也是股東主體平等原則的體現(xiàn)和要求。按照累積投票權制度,股東(大)會在選舉兩名以上的董事時,一個股東可以投票的總數(shù)等于他所持有的股份數(shù)額乘以待選董事的人數(shù);它可以不為董事會的每一待選董事投票,而將其總投票數(shù)投給一名或幾名候選人。累積投票制可能劣勢股東贏得董事席位,從而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言人”,以便在投票委托勸誘爭奪戰(zhàn)中處于有利地位,從而達到制衡大股東權利、保障其權利的目的。我國《公司法》雖規(guī)定了累積投票權制度,但僅限于上市公司,對有限責任公司未予考慮,嚴重違背了股東主體平等原則的要求,在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下的選舉大股東完全控制選舉權,選舉其利益“代言人”進入公司決策層,為侵犯劣勢股東權益埋下“禍根”。因此,有限責任公司累積投票權制度的建立是保障中小股東權益的一項根本之策,我國在有限責任公司制度設計應引入此制度,以保障劣勢股東權益。
3.股東代表訴訟、股東請求撤銷宣告無效之訴制度之完善?!豆痉ā返?52 條、第22 條規(guī)定股東代表訴訟、股東請求撤銷宣告無效之訴時,必須提供相應的擔保。筆者以為,由于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決定往往涉及標的巨大,如法院應公司的請求要求作為原告的股東提供相同金額的擔保,難以達到通過股東提起訴訟來避免公司受到損害的目的。這一規(guī)定嚴重違背了司法平等權,將司法與資本掛鉤,資本強弱決定司法權受益與否,也阻塞司法最終機制在公司爭議上的運行。筆者認為立法上應對要求原告股東提供擔保的情形做出限制性規(guī)定,以達到在資本多數(shù)決下股東司法平等權,保障公司運行效率與公平的統(tǒng)一。事實上,國外有由法院來對公司的申請進行審查,主要看是否存在原告濫用訴權的可能,一般只有在有證據(jù)證明原告濫用訴權的情況下,法院才會裁定要求原告提供必要的擔保。因此,股東代表訴訟、股東請求撤銷宣告無效之訴應考慮在股東主體平等原則上予以改進完善。
4.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之完善?!豆痉ā返?83 條規(guī)定:“公司經(jīng)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繼續(xù)存續(xù)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筆者以為,存在以下缺陷:其一,“經(jīng)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的概念過于籠統(tǒng),在司法實踐中不便操作容易發(fā)生歧義;其二,“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使部分小股東喪失了原告主體資格,喪失司法救濟權。在183條的邏輯下,資本多數(shù)可以決定一切,包括控制公權力,嚴重違背了現(xiàn)代法基本理念,違背“司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違背股東主體平等原則。因此,應取消表決權比例的限制,以切實保障劣勢股東與大股東司法權平等,保障劣勢股東權利不受侵。
以上是對完善我國《公司法》劣勢股東權益保護制度的一些建議,筆者的邏輯起點在于以股東主體平等為理念,凸出股東平等原則對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的限制,側重于在股東共益權方面的制度建構和完善,以此保障劣勢股東權益。當然,劣勢股東權益保障,可以從其他角度、其他方面予以制度建設,在此不予贅述。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