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不止一次地感慨學生不愛學語文,語文界不止一次地呼吁要重視母語的學習,社會各界也不止一次地責問:語文到底怎么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筆者也一次次地問自己:為什么這樣一門充滿人間至情至愛的學科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為什么這樣一門教人以真善美、培養(yǎng)人以浪漫情懷的學科學生會置之不理?是教材編寫的不夠豐富、不夠精彩還是……困惑中筆者反復地研究了于漪老師和魏書生老師的課,發(fā)現在他們的課上,學生充滿了求知欲,個個興趣盎然。除去他們個人的博學與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課不是在完成已備好的教案,他們是帶著學生讓學生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讓學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文中的意。他們的課堂是活的,是生動有趣的,是充滿生命體驗的課堂。他們的課堂是真正體現教師、學生、文本的溝通和對話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絕對不會出現雪融化了變成春天就判為零分的現象。
讓語文課“活”起來,這也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把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讓“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顯然,這樣的要求在一個死的課堂中是無法實現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師誤以為學生是一張白紙,總是以自己的教代替學生的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知識的單向灌輸,變成了枯燥的技術訓練。缺少了心靈溝通和生命體驗的課堂必然會滋長學生對語文的輕視和厭學。讓語文“活”起來,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互動起來,共同去感受挖掘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共同去體味探究人生的況味和意義,是改變目前語文尷尬處境的重要途徑。筆者在詩歌教學和作文教學的嘗試中深刻地感受到“活”的課堂帶給語文教學的活力。
中國古典詩歌的學習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而高考的詩歌鑒賞也歷來是高考復習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如何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文化素養(yǎng),顯然僅靠第三冊和第五冊中所選的古詩是遠遠不夠的。鑒賞的前提是必須有大量的閱讀。為此,筆者從2006年高一新生入學不久,就在自己所帶的兩個班級,開展了每日一首品讀古詩的活動。利用的是每天早讀時間或課前的10分鐘。由一名同學為大家抄寫并講解分析一首古詩詞,內容由講解的同學自己來定,詩詞曲不限,人人都講。每次講完之后,由老師做點評和補充分析,然后同學熟讀并盡可能背會。最初開始的時候,全班同學共同用的只有一本《小學生背誦詩篇》,選擇講解的詩的內容非常狹窄,涉及到的詩人也非常有限,而且不知道該怎么講,僅僅就是對詩句的翻譯。經過一個多月的指導和訓練,同學們手頭的古詩詞賞析書多了,也會從詩的情感、藝術特色和詩人的經歷方面來鑒賞詩,對詩的領悟和欣賞漸漸好了起來,兩年下來,古詩詞的學習由最初的一頭霧水,到漸漸領悟,到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到對古詩詞有較濃厚的興趣,這個結果正是筆者所期待的。這一個由學生主講、學生背誦的教學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很大興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學生的欣賞是積極的,期間老師既是點撥者也是欣賞者。兩年下來,筆者的學生先后主講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長恨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還有曹雪芹的《葬花吟》等等長詩,學生講解時圖文并茂,加以配樂朗誦,整個課堂激情盎然,講者與聽者都如醉如癡。這樣很有質量的分析課,很難想象是高中學生自己上的課。筆者發(fā)現學生愛上這樣的課,兩年多下來,學生提高的不僅僅是詩詞鑒賞題的準確率,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思想境界。而且,心理素質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學生在談感受時這樣寫道:兩年前的我,不懂詩,盡管仔細品味,依然一片茫然,詩歌鑒賞對我來說,仿佛是不可跨越的一道鴻溝。兩年的詩歌品讀和講解,讓我一步步走進了詩歌的殿堂,品味詩歌,不僅擴展了知識面,了解了不同時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的情感、志向,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升華。我沒有想到我也可以像老師一樣把詩分析得那樣好。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不僅是學生,作為老師的筆者,也有很多的感受:首先,擴大了閱讀詩的范圍,因為有些學生選的詩,筆者沒有見過,涉及到的詩人,筆者也不熟悉。學生每天對詩的講解,無疑擴充了筆者的知識。其次,由于學生用的是專家的賞析,因而筆者每天都能品嘗到一頓文學大餐,這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筆者對詩的感悟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上有了新的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民主教育,怎樣做才是尊重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暢所欲言,與學生互動,對話,共享,真正的讓課堂“活”起來。
作文教學無疑是最費力不討好的,老師們普遍感到花的時間最多,但收效最少。這樣一個問題也讓筆者困惑了好久。詩歌教學的嘗試成功,或者說教學理念的轉變,使筆者在作文教學中也做了改革,認識到了要堅決改變過去老師一個人點評的課堂,要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于是在每周限定時間完成作文后,筆者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同學們互評:評觀點、評論據、評條理、評文采、評感情、評卷面。小組中的同學每個人都能看到五到六篇文章,然后推出這個小組中大家公認的好文章或是有爭議的文章,其余的要至少找出一個亮點,或開頭或結尾或條理或論據甚至卷面,哪怕是一句有哲理的話也行。其目的既是給每個同學以信心,也是給每個同學發(fā)現學習優(yōu)點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之后再利用一節(jié)課讓各小組長用實物投影在全班做講評,筆者在適當時候做指導。每個小組長在展示完習作后,指出其優(yōu)點和不足,然后讓全班同學發(fā)表看法。同學們有時贊同有時反對,作文點評課常常交鋒不斷。在不斷的交鋒中,同學們很快就明白了原來沒有觀點的文章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沒有條理的文章猶如一鍋大雜燴,而論據不典型不充分的文章好似根基不牢的大廈,而缺少文采沒有感情的文章又如同一杯白開水。自己寫時渾然不覺,而評同學文章時感覺到了,而且是深刻感覺到了。其實這些作文要領我們老師不知講了多少遍,可就是不如同學們自己評完之后悟得深刻。一學期下來,同學們點評作文的水平提高了,而且作文也寫得規(guī)范了。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講評課,在筆者對話題和同學作文的適當點評中,同學們漸漸地體味到了作文要“以我手寫我心”,作文就是在寫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他們對好文章的標準由過去的語言的華麗、文采的漂亮推及到能給人以啟迪,能打動人情感,而這也便成了他們努力的方向。讓同學們大唱主角的作文課給筆者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只有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是活的課堂,而活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才是受學生喜歡的課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弊鳛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是平等中對話的“首席”,而“指導”“引導”就是這個“首席”的必須承擔的責任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否則就是失職!在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中,筆者的理解非常有限,在把課堂上一定的時間真正交給學生之后,筆者發(fā)現學生是那么的出色,很多時候是我們低估了學生,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精神,是我們給一點一點的扼殺掉的。我們沒有起到引導的責任,反而埋怨學生領悟能力差,這是多么的失職?!拔覀儜撆ψ非蟮氖?既不因‘引導而取消‘對話,也不因‘對話而放棄‘引導;既不因‘引導而扼殺學生的思想自由,也不因‘平等而放棄教師的教育職責。即使在高揚個性旗幟的今天,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真正的教育是個性健康發(fā)展的條件?!?李鎮(zhèn)西)兩年多來,筆者欣喜地感到這個嘗試是多么的有必要。筆者將繼續(xù)在語文教學方面做探索,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愛上語文課,讓語文課成為展示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生思維潛能,鼓起學生藝術風帆的課。
(榮曉燕 內蒙古包頭市第六中學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