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萍
隨著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素質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新課改已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與以往的教學改革不同,此次新課改在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考試模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轉變。新課改的推行無疑對中學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中學教師進行全面、有針對性的培訓已迫在眉睫。
一、培訓方式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師培訓是面向中學各學科在職教師的成人教育,受教育對象呈現較復雜的多層次性。主要表現為:在年齡上有老、中、青等年齡層次;在學歷上有專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學歷層次;在職稱上有特級、高級、一級、二級等層次。不同層次的教師在教育理論基礎、教學技能、記憶能力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同時,由于目前中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較大,工學矛盾突出。因此,必須廣開學路,采用多形式、多渠道、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和辦班類型,才能切實搞好中學教師的培訓工作。
目前,我國及我省中學教師培訓的方式主要有以遠程網絡教學為主的業(yè)余進修、半脫產及全脫產學習三種。
遠程網絡業(yè)余培訓是在一定的期限內,通過網上輔導和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規(guī)定的自修課程。在發(fā)達國家中,較普遍地采用該培訓方式,我國絕大部分省市也采用了這種方式。該培訓方式的突出優(yōu)點表現在靈活、自主、不影響教學等方面。但其也有明顯的不足,如學員分散、不宜管理、易流于形式等。
半脫產培訓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即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等時間集中面授輔導,在業(yè)余時間進行自學。培訓期限多為1~2年。半脫產培訓的學習時間較為分散,學員自己支配的學習時間較靈活,對正常教學秩序影響不太大,但這種方式學習期限長,時間相對分散,效果并不理想。
全脫產培訓一般是對教師進行短期的集中學習,時間多為1~2個月,這種培訓方式學習時間集中,且暫時不受家庭事務干擾,考核制度和教學手段也相對規(guī)范,故培訓效果比較突出。但全脫產培訓方式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較大。此前,筆者通過問卷的形式,分別對不同地區(qū)的近百名中學教師進行了調查,從所反饋的信息來看,有33.7%的中學教師贊成全脫產培訓,15.4%的贊成半脫產,27.6%的贊成網絡業(yè)余自學。由此可見,全脫產培訓方式較受培訓對象的歡迎。遺憾的是,我省中學校長對脫產培訓方式贊成程度普遍不高,這顯示出脫產培訓方式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確實存在一定的影響。
如何化解工學矛盾,摸索出適合我省省情的培訓方式呢?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及我省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為減少工學矛盾,我們宜采用以網絡業(yè)余教學為主,輔以寒暑期全脫產、周末半脫產學習的培訓方式。暑期全脫產學習期限不宜超過兩個月,短者也可為三四周。針對半脫產培訓方式學習期限過長的劣勢,在不降低培訓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學習期限,一般以不超過兩年為宜。針對網絡業(yè)余自學易流于形式的弊端,應嚴格考核制度,加強學籍管理。通過不同的培訓方式,可以切實解決我省中學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困難。
二、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基本運作方式的設定和構筑。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育對象,對教學模式的要求和設定也不同。教師培訓作為成人的學歷后教育,自然不能沿襲學歷教育體制下的教學模式,必須有新的教學模式。以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為著眼點,結合我省中學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目前可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有如下幾種:
1.崗位自學模式。崗位自學模式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在職自學,實現培訓目標。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該教學模式有著突出的優(yōu)點。其一,在職學習不會造成工學矛盾。其二,教師可主動、靈活安排學習時間。然而,由于崗位自學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分散自學來進行,易出現放任自流、學習效果差等弊端。因此,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點:第一,設定明確的培訓目標,使接受培訓的教師學有所依,有所追求;第二,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第三,定期考核。
2.“講授—討論”模式。這是以課堂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以教師講授、學員學習及師生之間的討論為具體運作方式的培訓模式。講授與討論兩者間的時間比例一般為6∶2或5∶2。這種模式是對學員進行集中的講授,與學員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具有突出的優(yōu)點:一是可充分發(fā)揮施教者各方面的優(yōu)勢,學員接受效果好;二是反饋及時。通過講授和師生間的討論交流等,教師可及時得到學員的學習信息反饋,調整教學內容,滿足學員的要求。
3.教研結合模式。前述崗位自學和“講授—討論”模式,主要是通過培訓提高中學教師的業(yè)務水平,使其勝任教學工作。教研結合模式則是通過培訓,一方面提高中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增強中學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這種教學模式的具體運作過程,一般表現為:選擇科研方向—確定科研課題—尋求輔導教師—設計科研方案—實施課題研究—總結、實踐科研成果。
這種教學模式對學員的學識、理論與修養(yǎng)要求較高,只適宜在骨干教師中進行。
4.微格教學模式。微格教學是側重于培訓學員教育教學技能的模式。它將課堂教學技能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的技能單元,對每一種技能進行逐個示范學習和訓練。其運作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事先的學習、觀摩—確定培訓技能的目標—編寫微格教案—微格教學實踐(微型課堂、角色扮演、課堂錄像)—研究、評價(重放錄像、自我分析、討論評價)—修改教案—教學實習。
微格教學能夠有針對性地對教學過程進行反復練習,培訓效果比較理想。但其對教學設備的要求較高,如必須有攝像設備、教學實驗室。因此,這種教學模式目前只適宜在小范圍內開展。
5.遠距離教學模式。遠距離教學模式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傳輸手段,建立起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它完全沒有時間和距離的限制,使教師不離開工作崗位便可接受培訓。對在職教師來講,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比較靈活的教學模式。
遠距離教學模式同其他教學模式一樣,具有完整的教學運作程序,主要包括:確定培訓目標—學員收聽、收看或調用軟件—自學教材—完成作業(yè)或實踐—參加考核。筆者認為,遠距離教學模式應是我省中學教師培訓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三、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它既涉及教育科學的發(fā)展現狀,又涉及教育對象的實際要求。要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首先必須明確課程設置的指導原則。
根據教育科學的有關理論和新課改的目標要求,中學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針對性與實用性、科學性與先進性統一的原則。針對性與實用性是中學教師培訓的出發(fā)點。強調針對性,就是要根據中學的實際教學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強調實用性,是要求教師培訓必須能夠切實提高學員的教育教學能力,使學到的技能、知識能在本職工作中得到應用。但強調針對性與實用性,并不意味著忽略科學性與先進性,科學性與先進性是教師培訓能否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保證。教師培訓一方面要貼近中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同時,又要在理論體系、知識結構等方面高于中學教育教學的現狀。
二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的原則。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性,而且要注重其具體運作過程的可操作性,盡量通過教學實習和操作訓練,切實提高中學教師的教學技能。
三是規(guī)范性與應變性統一的原則。為保證教師培訓工作的正常教學秩序,必須制定一定的規(guī)范要求。但是,針對中學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在不影響培訓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允許對原有的教學課程進行應變性調整,從而使教師培訓不脫離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依據上述指導原則,參考或借鑒其他省市教師培訓的實踐經驗,我省中學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課程的總體設置應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課三大類。通過必修課,一方面加強進修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使其掌握基礎教學理論及相關專業(yè)知識,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奠定思想道德與職業(yè)素養(yǎng)基礎。開設選修課主要側重于幫助學員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實踐課主要立足于學用結合,強化實際教學能力的訓練和操作。
2.具體的課程內容設置應由四大模塊構成,即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教育教學實踐及教育科研?!皩I(yè)知識”以學科專業(yè)知識的補充、更新或拓寬為主,應嚴格區(qū)別于學歷教育?!敖逃碚摗钡膬热葜饕獮橹袑W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等?!敖逃虒W實踐”著重中學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訓練,所設內容除各學科必修的專業(yè)課教學實踐外,還應針對中學教學實際,設置一些公共選修課?!敖逃蒲小钡膬热葜饕獮榻逃蒲蟹椒?、教育教學科研的新趨勢、新成果介紹等,以培養(yǎng)中學教師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使教師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
3.應確定若干門主干課程,分別作為相應層次進修教師的必修課。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課程設置,應在滿足新課改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與我省中學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按需設置課程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四、考核方式
當前,我省中學教師培訓尚未形成一套有序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較為單調,一般情況下,脫產班采用的是考試制,半脫產班為考試與開卷考查相結合。隨著教師培訓工作的全面展開,這種沿襲學歷教育體制下的考核方式已越來越不能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師培訓的實際要求,因而,探索合理、科學的考核方式,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從此前我們進行的問卷調查反饋的信息來看,贊成閉卷考試的比例僅為9.9%,33.7%的人希望開卷考試,52.5%的人希望采用綜合考核方式。就考核方式,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考核應是閉卷考試、開卷考查和實踐考核三位一體。對主干必修課和某些公共必修課,可保留閉卷考試的方式。公修課和專業(yè)理論課的考核宜采用能顯示理論分析能力的調研報告、研究論文等開卷考查方式。某些專業(yè)選修課(如觀摩課、技能演示、實驗設計等)的考核宜采用能顯示教育教學實際操作能力的實踐考核方式。
2.建立跟蹤考核考查制度。對于接受業(yè)余培訓的中學教師,要建立考核檔案,一方面按計劃對培訓課程的內容進行考試和考查,成績記錄在案。另一方面,對其日常的教學工作實踐進行跟蹤考查。具體可分為三個步驟:一是接受培訓的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定期寫出教育教學實踐報告或上交一份教案;二是由接受培訓教師任職的學校組成評課小組,進行聽課、評議,并對其日常教學工作成績作出評價;三是由施教院校根據進修教師的實踐報告和所在學校的評價,作出綜合考核,評出等級。
3.考核的計分標準,應取消百分制。無論是閉卷考試、開卷考查,還是實踐考核,均應以優(yōu)、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級評定。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培訓是一項開拓性的教育實踐,同時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調查和研究,有許多做法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檢驗。本文只是對其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一些還不成熟的看法。隨著我省中學教師培訓工作的全面展開和深入發(fā)展,對教師培訓的理論探索也必將得到深化。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