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琪 倪 凱 王曙光 趙 遠
摘要:目的:研究復方抗炎膠囊的抗菌、抗炎作用,為其臨床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提供藥理學參考。方法:抗感染作用采用體內外抗菌試驗方法,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誘發(fā)小鼠耳腫脹和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膠誘發(fā)大鼠足腫脹試驗方法。結果:復方抗炎膠囊對金黃色葡萄球茵的MIC為37.5mg/mL、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MIC≤1.9mg/mL、對大腸桿菌的MIC為30.1mg/mL,6.0,3.0,1.5kg·d復方抗炎膠囊連用5天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小鼠無明顯保護作用;對二甲苯誘發(fā)小鼠耳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2.9%,35.3%和35.3%;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抑制率分別為63.8%,54.4%和37.1%;4.0,2.0,1.0g/kg·d復方抗炎膠囊連用5天對角又菜膠誘發(fā)大鼠足腫脹有抑制作用。結論:復方抗炎膠囊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
關鍵詞:復方抗炎膠囊:抗菌;抗炎
中圖分類號:R28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09--00451--02
復方抗炎膠囊是由紫花地丁、蒲公英、五倍子等中藥按照現代藥理試驗結果和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組成的復方中藥制劑,具有清熱解毒、清利咽喉、疏風止咳等功效。臨床擬用于治療熱毒內蘊或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引起的咽痛、咽部不適、咳嗽等癥?,F將抗菌、抗炎藥理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實驗材料
1,1試驗藥物復方抗炎膠囊:每粒0.5g,成人1次4粒,1天3次,由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所提供,批號:20071001;注射用氨芐西林鈉: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出品,批號:A02060918~阿莫西林膠囊: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0.25g/粒,批號:080101;醋酸地塞米松片:浙江仙居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0.75mg/片,批號:080304;阿司匹林腸溶片:湖南新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50mg批號;080104。
1,2實驗動物ICR小鼠,SPF級,體重18~22g,雌雄各半,SD大鼠,SPF級,體重120~150g,雄性,由昆明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R(滇)2005--0008,
1,3實驗菌株和培養(yǎng)基金黃色葡萄球菌(26003);乙型溶血性鏈球菌(32210);大腸桿菌(44103)由北京生物制品檢定所菌種中心提供,昆明醫(y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保存。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瓊脂、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由杭外I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出品,批號070901;小牛血清由三利生物制品廠出品;新鮮綿羊血由昆明醫(yī)學院動物科提供。各種培養(yǎng)基常規(guī)配制,高壓滅菌后備用。
1,4主要儀器電子數顯千分尺:0~25毫米,由桂林廣陸數字測控股份有限公司生產。YLS—Q4耳腫打耳器: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設備站生產。可見紫外分光光度儀,UV—190日本島津生產。
2方法與結果
2,1抗菌試驗2,1,1體外抑菌試驗用試管兩倍稀釋法檢測復方抗炎膠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26003)、乙型溶血性鏈球菌(32210)和大腸桿菌(44103)的最小抑菌濃度(IVIIC)。結果表明復方抗炎膠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IC為37.5mg/mL;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MIC≤1.9mg/mL;對大腸桿菌的MIC為30.1mg/mL。2,1,2小鼠體內抑菌試驗ICR小鼠,隨機分為陰性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劑量組。除陽性藥對照組外,其余各試驗組分別按0,2mL/10g體重灌胃給藥,連續(xù)給藥5天,陰性對照組給予滅菌飲用水。給藥第3天各組小鼠分別按0.5mL/只腹腔注射1~8X109fu/mL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懸液。陽性藥對照組于感染后開始給藥3天,觀察10天內各組小鼠的攝食、活動情況、死亡數和平均存活天數,并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用x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見表1。
在10天觀察期內,陰性對照組和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組小鼠在注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第2天開始出現死亡,陰性對照組小鼠死亡率100%,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組小鼠死亡率分別為95%、100%、95%,而陽性藥阿莫西林膠囊對照組小鼠死亡率0%。
2,2抗炎試驗2,2,1對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跖腫脹的影響SD大鼠,雄性,隨機分為陰性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劑量組。各試驗組分別按2.0mL/100g體重灌胃給予相應的受試藥,陰性對照組給予滅菌飲用水,連續(xù)給藥5天。末次給藥前用千分尺分別測量各組大鼠左后腳足跖部厚度,作為大鼠致炎前肢體厚度。給藥后1h,分別對各組大鼠左后腳足跖皮下注射1.0%角叉菜膠0.10mL致炎,用千分尺分別測量致炎后1h、2h、3h、4h和6h大鼠足跖部腫脹肢體厚度,以致炎前后足跖部肢體厚度的差值作為腫脹度,并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復方抗炎膠囊對角叉菜膠致炎大鼠足跖腫脹有一定抑制作用。在致炎后6h內,與陰性對照組比較,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在致炎后1h有強的抑制作用,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P<0.01);陽性對照藥醋酸地塞米松在致炎后1h、4h與陰性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2,2,2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的影響ICR小鼠,隨機分為陰性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劑量組。各試驗組分別按0.2mL/10g體重灌胃給予相應的受試藥,陰性對照組給予滅菌飲用水,連續(xù)給藥5天,末次給藥物1h后,各組小鼠右耳涂抹二甲苯致炎,0.02mL/只。致炎后40min,各組小鼠脫頸椎處死,沿鼠耳根部基線用眼科剪剪下兩耳,用8mm直徑耳腫打耳器分別在同一部位打下圓耳片,用電子精密天平稱重,每鼠右耳片重量減去左耳片重量即為腫脹度,計算腫脹抑制率[抑制率(%)一(陰性對照組數值一各給藥組數值)/陰性對照組數值×100%]。并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復方抗炎膠囊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有一定抑制作用。與陰性對照組比較,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三個劑量組小鼠的耳腫脹度均減小(P<0.01);陽性對照藥阿司匹林組小鼠的耳腫脹度也減小(P<0.01)。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組小鼠耳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2.9%、35.3%、35.3%。2,2,3對二甲苯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響ICR小鼠,隨機分為陰性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劑量組。各試驗組分別按0.2mL/10g體重灌胃給予相應的受試藥,陰性對照組給予滅菌飲用水,連續(xù)給藥5天。末次給藥后30min,于尾iv0.5%伊文思藍0.1mL/10g體重,隨即于腹部正中脫毛皮膚上滴二甲苯0.03mL/只致炎。20min后,處死小鼠,剝皮取藍染皮膚,剪碎,置于帶塞試管中,加入5mL丙酮:生理鹽水(7:3)提取液浸泡48h,25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于590nm比色測量OD值。并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復方抗炎膠囊對二甲苯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與陰性對照組比較,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組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均減小(P<0.01);陽性對照藥阿司匹林組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也減小(P<0.01)。復方抗炎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組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率分別為63.8%、54.4%、37.1%。
3討論
復方抗炎膠囊是按照現代藥理試驗結果和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組成的復方中藥制劑,具有清熱解毒、清利咽喉、疏風止咳的作用。采用試管兩倍稀釋法、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小鼠和二甲苯誘發(fā)小鼠耳腫脹、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試驗對復方抗炎膠囊的抗菌、抗炎藥理作用進行評價。結果復方抗炎膠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IC為37,5mg/mL、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MIC≤1.9mg/mL、對大腸桿菌的MIC為30.1mg/mL;6.0,3.0,1.5g/kg·d復方抗炎膠囊連用5天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小鼠無明顯保護作用;對二甲苯誘發(fā)小鼠耳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2.9%,35.3%和35.3%;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抑制率分別為63.8%,54.4%和37.1%;4.0,2.0,1.0kg·d復方抗炎膠囊連用5天對角叉菜膠誘發(fā)大鼠足腫脹有抑制作用。上述試驗結果為復方抗炎膠囊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提供了藥理學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