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莉暉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成人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近期和遠期療效。方法;將51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3例用丙酸氟替卡松(輔舒酮)吸入氣霧劑125g吸入,2次/日,茶堿(時爾平)緩釋膠囊0.2口服,2次/日。治療組28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中藥玉屏風散合杏蘇散加減1劑/日,水煎分2次服,隔姜灸肺俞(雙)、脾俞(雙)、定喘(雙),1次/日,灸至皮膚潮紅為度。主要對照觀察2組近期(2周)臨床治愈率和遠期(6個月)復發(fā)率。結果:近期臨床治愈率對照組為65.22%,治療組89.29%。遠期復發(fā)率對照組為66.67%,治療組為32%。2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成人咳嗽變異性哮喘有一定的療效。
關鍵詞:咳嗽變異型哮喘;中西結合療法;玉屏風散合杏蘇散;隔姜灸
中圖分類號:R256.1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09--0007--01
筆者近年來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成人咳嗽變異型哮喘2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于下。
1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51例。診斷標準:患者無明顯誘因咳嗽2個月;常于夜間及清晨發(fā)作,運動、冷空氣等誘發(fā)加重;氣道反應性測定存在高反應性(至少具有以下一項試驗陽性:①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運動試驗陽性,②支氣管擴張試驗陽性,③最大呼氣流量日內(nèi)變異或晝夜波動率≥20%);抗生素或鎮(zhèn)咳祛痰藥治療無效;使用支氣管解痙劑或皮質(zhì)激素有效;同時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3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59歲,平均年齡37.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9個月,平均5.7個月;男14例,女9例。治療組28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59.5歲,平均年齡38,3歲;病程最短2.5個月,病程最長11個月,平均6.1個月;男16例,女12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給予丙酸氟替卡松吸人氣霧劑125g吸入,2次/日。茶堿緩釋膠囊0.2口服2次/日。
2,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玉屏風散合杏蘇散加減:黃芪10g,白術15g,防風10g,杏仁12g,蘇葉15g,陳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2g,枳殼12g,干姜5g,五味子5g,甘草6g。1劑/日,水煎,分2次服。并隔姜灸肺俞(雙)、脾俞(雙)、定喘(雙),1次/日,灸至皮膚潮紅為度。
2,3療程近期觀察時間:2周。遠期觀察時間:隨訪2組臨床治愈病例6個月。
3統(tǒng)計學方法用Y2檢驗。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咳嗽等癥狀消失,最大呼氣流量晝夜波動率<20%;無效:咳嗽持續(xù),仍存在氣道高反應性。
4,2治療結果見表1。
4,3 2組遠期療效比較見表2。
5討論
咳嗽變異型哮喘是一種非典型性哮喘。病因復雜主要受遺傳、環(huán)境、精神因素等的影響。病理機制:(1)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研究表明哮喘一類變態(tài)反應是由Th2細胞驅(qū)導的,存在Th2細胞和其所分泌的細胞因子增多或占優(yōu)勢;(2)氣道高反應性;(3)神經(jīng)因素等。主要表現(xiàn)為頑固性咳嗽常于夜間及清晨發(fā)作,運動、冷空氣等誘發(fā),初期多為風邪襲肺,但因誤診誤治后期多出現(xiàn)肺脾兩虛,風邪襲肺的虛實夾雜證。根據(jù)標本緩急的治療原則。筆者借助西藥糖皮質(zhì)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對抗氣道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茶堿緩釋膠囊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減輕氣道高反應性以治其標,控制急性發(fā)作。同時用中藥玉屏風散合杏蘇散加減以健脾益氣固表,培土生金,疏風宣肺;隔姜灸定喘、肺俞、脾俞以止咳平喘、補脾益肺。有研究指出玉屏風散有顯著改善動物模型氣道炎癥的功效,對小鼠氣道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可顯著增強表達Th1細胞。同時提高Th1/Th2比值,在支氣管哮喘免疫調(diào)控方面有積極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杏蘇散中的陳皮有鎮(zhèn)咳平喘祛痰作用以及抗過敏抗炎作用,杏仁中的微量氫氰酸有鎮(zhèn)靜呼吸中樞作用,蘇葉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