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平
魯潔教授認為: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镀返屡c社會》是一門融生活性、活動性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正是基于這種“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的基本理念,教材針對特定年齡段的兒童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可能產生的煩惱等來安排內容,如小學一年級兒童的入學適應,小學三年級學生在學業(yè)成績與能力上發(fā)生分化,小學五年級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因此,課堂教學應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以他們的現實需要、問題、困惑為基點,吸取鮮活的內容,讓課堂充滿生活的真、靈動的美,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啟發(fā)學生自悟
品德課的教學設計,首先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展現他們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huán)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判斷,讓學生嘗試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生成為一種自我意識,形成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否則,學生學到的品德只會是書本上的條款和口號,沒有入情入心,也就不具備任何指導其道德行為的價值。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當老師不在的時候》一課時,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在課中,這位老師故意離開教室?guī)追昼?,讓學生自習。老師離開后,有的學生做作業(yè),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看書,還有的在講笑話、做游戲等。幾分鐘后,老師重新回到教室,讓學生做自我評判: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在干什么?對不對?別人在干什么?誰值得我們學習?誰還需要改正?逐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剖析,教學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品德課的教學中,學生的自悟、自省非常重要,條款式的、公文式的、口號式的品德教學都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活動、思考,才能讓他們真實地認識自己的內心。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最大化地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整合教學資源,捕捉真實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也應是精彩紛呈的。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激活教材,讓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物產多又多》一課中,教材給出的資料有刺繡、玉石、茶葉、中藥材等,均不是本地的特產,學生對這些東西很陌生。因此,教師可將學生熟悉的合浦珍珠、桂林三寶、巴馬香豬等特產,以圖片或實物的形式出示給學生看。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認識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又能激活教材,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在高漲的情緒中開展學習。又如: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老師請來了交警中隊的中隊長給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知識講座;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請來了學生的父母,開展“愛我父母,真情對對碰”主題活動;教學《為你介紹我們的學?!芬徽n時,請來了學校的校長和各科任老師,為學生介紹學校的校情校史;教學《同樣是學習》一課時,組織開展了“學習經驗交流會”活動,請本班和其他班級的同學介紹學習經驗等。品德課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任務,課程教學資源不應只局限于教材。學生、老師、家長、社會人士和所有的普通勞動者,都可以成為品德課程的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貼近學生心理,激發(fā)學生情感
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如果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等個性心理品質的參與,把品德的發(fā)展過程簡單地看作是一個認識過程,一個道德知識和觀念的獲得過程,那么,小學生的品德素質發(fā)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例如:在教學《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時,我做了一個課前調查,發(fā)現學生對于他人為自己付出的勞動態(tài)度很冷漠,僅僅讓學生看圖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為我們服務著的勞動者時,學生的情感是蒼白的,語言是干澀的。誠然,這其中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有社會輿論、價值體系影響的因素,也有孩子們作為獨生子女的心理因素等?;谶@樣的調查結果,我在課前就布置學生以不采訪的形式。去調查了解我們周圍的勞動者(校長、科任教師、清潔工阿姨、門衛(wèi)叔叔、飯?zhí)冒⒁?,看看他們?yōu)榱吮WC學校每天的正常教學秩序,付出了怎樣的勞動。然后,在開課初始,首先出示東葛路小學建校的一段錄像:一段段視頻,呈現出各級行政領導,建筑工人為建校付出的辛勞和汗水;一張張圖片,展示出我們的學校從無到有,從紛亂的工地到美麗的校園的驚人變化。課前的調查采訪,提示著有多少人在為他們每天的學習付出勞動。圖片、視頻、課前調查,沖擊著孩子們的視覺,震蕩著他們的心靈,孩子們發(fā)自內心地驚呼:原來,我們美麗的校園是這樣建成的!原來,我們每天愉快、充實的校園生活背后飽含著這么多人的辛勤勞動!真實的場景,由衷地感激,動情地傾訴……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正是牢牢地把握住品德教學必須回歸生活的特點,緊扣學生的生活,觸及了他們的內心,才會激發(fā)出他們強烈的情感,促使其形成穩(wěn)固的道德觀念,并以此來指導、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
四、人人參與活動,體驗社會生活
品德課程強調體驗型學習,形式多樣的體驗型學習就像是打開兒童心靈的一把金鑰匙,使其豐富的道德情感如清泉般源源不斷,架起認知與行為之間的橋梁,使品德教學落到實處。例如:一位教師在教人教版一年級《我從哪里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媽媽孕育自己的辛苦,設計開展了一個“當一回媽媽”的模擬體驗活動:自己與全班學生一起反背書包,扮演“懷孕的媽媽”。全體學生隨著老師的語言引導。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一起模擬體驗“懷孕的媽媽”的不便和辛苦。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以平等的參與者角色引領全體學生一起進行這一模擬體驗活動,使得課堂中的每個人都是活動的主體,并認真地投入其中,每個人都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在隨后的活動交流中,學生都積極發(fā)言,述說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了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驗是親知之徑,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本。教師根據教學主題創(chuàng)設的各種操作性、實踐性活動,讓學生綜合動用各種感官進行實踐體驗,深受學生喜愛,將課堂教學與生活靈動地融于一體。
生活是品德課程的基礎和歸宿,教學的過程和手段。惟有植根于豐富的生活世界,課程才有源頭活水;惟有與自己的真實經歷相關,才能真情投入;惟有真情投入,才能使道德發(fā)揮對真善美的向往作用。惟有如此,品德課堂教學才會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引領兒童真正“走向課堂外的生活”。
(責編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