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義廉
摘要: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公共危機事件不斷增多的嚴峻形勢,如發(fā)生在我國的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級的大地震等。汶川大地震中,媒體第一時間披露、政府迅速公布真相、專業(yè)機構紛紛發(fā)布報告,形成政府、媒體與公眾的充分、有效溝通,民眾的知情權得到極大滿足。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媒體信息的傳播在進步和變化,從“控制”到“公開”;從“單向”到“雙向”:從“一極化”到“多元化”;從輿論宣傳到大眾傳播。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行動轉型。
關鍵詞:公共危機媒體行動轉型
公共危機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社會運行機制失靈而引發(fā)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公共危機事件不斷增多的嚴峻形勢,如發(fā)生在我國的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級的大地震等。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時,由于情況不明,受眾的認知平衡被打破,出現(xiàn)了強烈的信息饑渴,在信息真空期。流言極易傳播,從而引起社會恐慌,而充當環(huán)境守望者的媒體及時、有效地報道公共危機事件就顯得格外重要。
公共危機中媒體行動的歷史反思
汶川大地震中,媒體第一時間披露、政府迅速公布真相、專業(yè)機構紛紛發(fā)布報告,形成政府、媒體與公眾的充分、有效溝通,民眾的知情權得到極大滿足。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媒體信息的傳播在進步和變化,媒體在公共危機的報道中正在進行著一次新的理念選擇。
從“媒體失語”到“媒體言說”。2003年暴發(fā)的“非典疫情”,當媒體選擇沉默或是以“捂”的方式來掩蓋疫情的相關情況時,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口頭傳播、電話、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甚至網(wǎng)絡聊天的方式,參與到流言的傳播中來,伴隨著流言的蔓延人們心中的恐慌也在蔓延。其實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新聞欲”,如果在這個時候權威媒體選擇了“失語”,那么人際傳播中的謠言就會占據(jù)更大的份額。
而最近來襲的甲型H1N1流感。卻沒有在公眾心中引起太大的波瀾,這是因為主流媒體從疫情通報、防治措施、病例介紹等角度展開了大范圍的報道,在第一時間穩(wěn)定了人心。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媒體及時公布了“世衛(wèi)組織將豬流感更名為甲型H1N1流感”這一新聞,避免了非典時期人們因為錯誤理解大肆宰殺動物的事情再次發(fā)生。
從“物的訴求”到“人的訴求”。公共危機中,從“物的訴求”到“人的訴求”,體現(xiàn)了媒體對生命的關注與尊重。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發(fā)生之后,新華社的原文是這樣進行報道的:“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發(fā)生的唐山大地震中,總共死亡二十四萬兩千多人,重傷十六萬四千多人?!薄皬娏业牡卣鹗菇煌ㄖ袛啵ㄓ嵃c瘓,城市停水、停電,搶修通訊、供水、供電、恢復交通等生命線工程是唐山救災的最緊迫的任務之一?!蔽覀冊賮砜纯淬氪ù蟮卣鸷蟾鱾€媒體的報道:“溫家寶心情十分沉重,再三叮囑搶救人員務必盡最大努力,爭取更多時間,搶救出更多孩子。”“尊重生命,決定了黨和政府把救人擺在抗震救災的首位。這次特大地震發(fā)生后黨中央就明確提出,把以人為本作為抗震救災的核心,把搶救生命作為抗震救災的首要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反復強調(diào):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有一點生還可能,就要盡百倍努力,決不輕言放棄。”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媒體的生命價值取向。
從“政府立場”到“平民視角”。近年來,各大媒體一直強調(diào)在新聞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從根本上以受眾為本,努力做到“三貼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為新聞報道的關注點、立足點和“興奮點”,一切宣傳報道都要圍繞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來謀篇布局。
在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新聞媒體報道了很多平凡的人,充分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懷,展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這些平凡的人都是民眾身邊普通的人,通過新聞媒體飽含深情的報道,他們的行動被放大,成為民眾追隨的榜樣,讓公眾在潛移默化中被深深地打動,實現(xiàn)了有效的輿論引導,極大地增強了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公共危機中媒體行動轉型的模式探尋
公共危機中,媒體從“控制”到“公開”;從“單向”到“雙向”;從“一極化”到“多元化”;從輿論宣傳到大眾傳播等,在模式上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行動轉型。
從“控制”到“公開”。過去我們??吹矫襟w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時表現(xiàn)出的“控制管理”特色,即要“聽招呼”“守規(guī)矩”“把好關”,并做到“有了結果才公布”“沒有結果就不公布”,這些錯誤做法,造成了諸如天津扎針事件的披露遲緩、廣西南丹礦難的真相掩蓋等惡劣事例。
事實上,問題的出現(xiàn),往往意味著解決的契機。公開透明的信息傳播表明政府坦誠的態(tài)度和開放的精神,無疑會增強公眾對政府及媒體的信任感。汶川大地震的媒體信息傳播,以其“公開透明”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贊譽,也以其“公開透明”正在改寫著我國危機事件處理中的媒體的行為選擇。
從“單向”到“雙向”。在以前的媒體信息傳播中,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體、體現(xiàn)政府意志的信息的“單向發(fā)布”,而民眾的反饋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汶川大地震中,媒體信息傳播的“雙向反饋”開始頻繁出現(xiàn),譬如針對群眾擔心余震等情況,各大媒體、網(wǎng)站等也進行了快速回應。雙向反饋,縮小了民眾與事實的心理距離,按照格魯尼格等學者的研究,它屬于“雙方平等溝通”模式,強調(diào)的是媒體與公眾的平等地位,以及媒體與公眾之間的反饋互動及交流。
從“一極化”到“多元化”。一極化傳播,一方面是指媒體處于壟斷地位的信息傳播現(xiàn)象,這在過去比較普遍;另一方面則是指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而多元化傳播,則是指權威信息的主體不再是某一個媒體,而是由眾多媒體機構形成的一個群體。還是以汶川大地震為例,在這次權威信息發(fā)布中,媒體的多元化可以說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廣播、電視、報紙還有網(wǎng)絡、手機一齊上陣,確保了地震中信息發(fā)布的暢通。
從輿論宣傳到大眾傳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新聞媒體一直積極發(fā)揮著政府喉舌的作用,充當著宣傳工具的角色。從2003年“非典”過后,媒體深刻認識到有效傳播的必要。重視公民對政府的監(jiān)督、對新聞的參與和互動。他們將人民視為公民及事件的潛在參與者,協(xié)助人們采取行動,而不是了解本身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了新聞的大眾傳播的真正實質(zhì)。
公共危機中媒體行動轉型的動力因素
由于現(xiàn)代社會政治、媒體以及文化幾個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公共危機事件中,媒體理念選擇與行動轉型的動力因素。
第一,政治動力因素。
政府“以人為本”思想的貫徹落實。
中國共產(chǎn)黨在治理國家和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總結國內(nèi)外的經(jīng)驗教訓,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是現(xiàn)實中國各領域、各行業(yè)改革發(fā)展必須堅持的基本思想。是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nèi)容。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也在以“以人為本”的理念轉變自己的報道方向、尋找新的報道策略,具體到公共危機的報道中來說,就是要突出人的訴求,合理滿足群眾的需要,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實施。國內(nèi)外實踐表明,重大突發(fā)危機面前,政府信息的公開傳播和管理,有助于公眾和社會消除危機帶來的謠言、恐慌、混亂和無序,形成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評價和正面認知,打造“陽光政府”形象。但是,由于政府天生掌握著信息強勢,若與公眾溝通不暢、信息阻塞。則會產(chǎn)生信任危機和背離行為,不利于政府對危機事件的處置。對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紛紛推出新政府傳播政策。以改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促進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我國于2007年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標志著我國政府信息壟斷的打破和信息公開政策的實施。巧合的是,這一條例的頒布和剛剛發(fā)生的汶川特大地震聯(lián)系到了一起,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信息公開的重大影響,即中國政府在應對重大危機事件時。表現(xiàn)出的“讓世界驚訝的開放和透明”以及“政府態(tài)度的坦誠,救援工作的有效,媒體報道的開放”,并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精神。
第二,媒體自身發(fā)展。
新媒體的發(fā)展導致主流媒體搶占報道陣地。如今。廣播、電視、報紙以及網(wǎng)絡、手機等媒體可謂是“百家爭鳴”。要想在新聞報道中贏得更高的收視率、收聽率,自然免不了進行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在對公共危機這種極具新聞價值的報道中。各種媒體更是想方設法搶占報道陣地,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建立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而人們信賴的是那些反應敏捷、走向深入而且反應得當?shù)拿襟w。在公共危機報道中。就是要求傳媒所關注的問題應與公眾關注的問題高度一致,而且應由公眾議題決定傳媒議題。如果公眾關注的問題媒體不關注,媒體就會失去公信力,不能盡到其社會責任。
民生新聞的發(fā)展促使主流媒體關注百姓生活。近年來,新聞媒體中出現(xiàn)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情況。就是以關注普通百姓生活狀況為特點的民生新聞已經(jīng)成為媒體競爭取勝的法寶之一,誰的民生新聞做得最好,誰做得最到位,誰的市場競爭力就相對強一些。民生新聞的核心就是民情民意。如何才能充分把握民情民意呢?就是要求媒體工作人員要盡可能地把自己的觸角最大限度地深入到社會各階層,保持大眾思維,新聞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盡可能多地報道發(fā)生在民眾身邊的人和事,讓民眾的知情權得到充分的滿足。“在新聞的選擇上,以是否跟老百姓相關。是否被老百姓關注為標準;在要表現(xiàn)立場時,也是以老百姓的立場為自己的立場,代老百姓立言?!?/p>
第三,文化動力因素。
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價值取向影響。媒體在公共危機事件的報道中突出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訴求。其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并不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時代?!墩撜Z》第十篇第17章內(nèi)容如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意思是孔子家里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馬在春秋時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價值有逾于今日之轎車。馬廄失火。好比地下存車處失火。當退朝的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后,第一反應是“傷人乎?”不問馬。孔子的不問馬是實實在在的仁者情懷。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端。
現(xiàn)代文化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已明確提出“公民有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表達權”。而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亦將“表達權”列為公民四權之一,強調(diào)要依法保障。令人欣慰的是。作為一種執(zhí)政理念。尊重和保障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已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踐行。2007年“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紛紛開通博客,民意機關和代表個體借助網(wǎng)絡、自覺采集民意已漸成“時尚”。而十多萬網(wǎng)民通過網(wǎng)絡向總理直接建言,又使“網(wǎng)絡民意”直通高層成為現(xiàn)實。這些跡象標志著公民表達權的上行通道已經(jīng)漸次打開。
在公共危機中,媒體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與行動轉型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現(xiàn)代社會,人們必然把目光投向他認為最能滿足他的新聞欲的最好的媒介,所以,媒體也應建立自己的權威。
注釋:
新華社大連十一月二十二日電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發(fā)生的唐山大地震中,總共死亡二十四萬二千多人,重傷十六萬四千多人。這兩個數(shù)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區(qū)在那次地震中死傷人數(shù)的累計。這是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這里舉行的中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上宣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