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朱益虎
引導探究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按照教學目標、任務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能力,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
引導是教師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的調整,使其正常開展。也是教學反饋的積極評價,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要求教師具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教材的能力,詳略取舍教學內容的能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能力,駕馭課堂語言的能力,設計板書的能力。
模式的整個過程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包括實驗探究、問題探究、觀察探究等,學生的探究活動,必須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才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探究活動不斷深化,教師的引導逐漸減少,學生的活動逐漸增加。
引導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思想方法,表現(xiàn)出學生活動多、參與面廣、思維靈活、具有發(fā)散性、嚴密性和創(chuàng)造性,信息反饋快,課堂氣氛活躍。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般可以引導學生從舊知識、圖、表、數(shù)據(jù)和實驗中引出。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情景材料中捕捉和處理信息。讓學生找出與問題有關的素材或事實進行加工、比較、歸納、演繹推理。學生獲得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假設、驗證、分析、比較到逐步完善獲得正確結論。
應用是引導探究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引導探究是學與教的有機統(tǒng)一,是以學生以主體,教師為主導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其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使學生學會到會學的過程。整個過程要準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要能圍繞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能級要求,準確辨別生成問題的價值,并臨機設問,引導學生參與,使教與學達到和諧統(tǒng)一。
下面我以 “電解原理”一節(jié)內容談談我的教學的構想。首先我精心準備學生的預習案給學生提供系列化基礎性的、簡單易懂的問題。如“什么樣的裝置是電解池?”“電解池與原電池有怎樣明顯的區(qū)別?”等問題。并準備一些基礎性的填空和選擇題給學生,供學生在課前完成。
教案上我構建了該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和課堂結構體系,將課本實驗4-1分解為三步進行,便于學生觀察思考、設計問題,從而明確概念,掌握知識。由于課前的預習,在這一節(jié)課上我直接運用實驗探究模式,我請同學甲完成步驟①:將兩根碳棒分別插進盛有CuCl2溶液的U形管中,過一會兒取出,引導學生觀察碳棒表面有沒有新物質生成;請同學乙完成步驟②:用導線連接兩根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段時間,取出觀察,碳棒表面也沒有新物質生成:再請同學丙完成實驗步驟③:浸入CuCl2溶液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過一段時間后,讓學生關察兩極的現(xiàn)象,陰極碳棒覆蓋有一層紫紅色物質(Cu),陽極碳棒表面有小氣泡生成,用濕潤的碘化鉀淀粉試紙檢驗產(chǎn)生的氣體,試紙變藍色,說明該氣體是氯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并引導學生設計了有關該實驗的四個問題:①通電前,CuCl2溶液里主要存在那些離子?這些離子的運動情況怎樣?②通電后,這些離子的運動情況有什么改變?③當離子定向運動到電極表面上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④電解時,外電路上的電流方向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電解產(chǎn)物的“電解水型”“電解電解質型”“放氫生堿型”“放氧生酸型”等四種類型時,學生馬上提出質疑:我怎么能掌握這些類型呢?電解原理的本質是什么呢?繼而又提出問題: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是怎樣的呢?惰性電極和活性電極在反應中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問題是接踵而至,層出不窮。就這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我還總結出了“要優(yōu)化課堂結構,必須先讓學生勤于問”。
然而怎樣才能讓學生“勤于問”呢,現(xiàn)在我們的許多學生還是習慣于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自己甘愿做教師問題的奴仆。特別是一些后進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向老師提問。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呢?一是有的教師擔心學生會打亂本已設計好的教學程序,擔心自己在學生當中的威信受到挑戰(zhàn)。二是有些學生特別是后進生,擔心會被老師和同學瞧不起,沒有足夠的勇氣提問題。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耐心予以解答,并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關鍵詞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在講解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在知識的上下聯(lián)系比較中要敢于反應;在總結知識時還要不斷追問。
總之,只有學生不斷的提問,教師不斷的引導,這樣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才能在課堂上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問題的生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人格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