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忠
一、對素質教育在思想認識上的提高。
1.“素質”內涵的變化。素質教育自古即有,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素質”的內涵不同而已。如今社會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當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切不可同日而語。當然我們也不能形而上學地認為學校多開設幾堂體育、美術和音樂等課程就是實施了素質教育。
2.素質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多年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科老師都以追求升學率為己任,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答疑,也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德育指導,面對和針對的都是中上等生,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很少問津,甚至不聞不問,人為地造成了兩極分化。素質教育應是面對所有學生的平民式教育,平民教育是我們的理想。
3.素質教育不是對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全盤否定。用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應試教育固然是弊端多多,大家對應試教育的種種詬病也似乎都深惡痛絕,有的還總結出了應試教育的十大弊端,更有甚者把應試教育說成是失敗的教育,這顯然是有失公允。我們應看到應試教育在其誕生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對引領基礎教育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中部分陳舊的模式和操作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但絕不是一無是處。
二、在業(yè)務水平與素質上的提高。
作為一名老師,傳道授業(yè)、教書育人,授業(yè)固然是工作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授好”業(yè)、授“好業(yè)”呢?
1.不斷學習,掌握精深、新穎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但若只擁有以前學過的知識,即使再多也是沒有大用的。作為一名教師,不注重對新知識的學習、不及時對自身知識進行“新陳代謝”,一定不是合格的素質型教師,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遭遇淘汰也是必然的。
2.橫向跨學科發(fā)展、擁有更廣闊的知識領域。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它在文化素質教育之外還要求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型教師沒有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注定是不行的。
3.潛心鉆研、提升授業(yè)方法和水平。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求知的方法,這就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教”的素質。有人說過,我們現(xiàn)在教給學生的知識,等他們走上社會后有60%是過時的,對這一比例我雖不敢茍同,但其中的意味在下還是十分贊成的。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表明,終身學習必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素質教育應以現(xiàn)有知識為載體,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多作思考、尋技求法,提高“教”的素質,才能“授好”業(yè)、授“好業(yè)”。
4.放眼未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素質。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工作重點,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只有搞好創(chuàng)新教育,教育創(chuàng)新才具有時代的先進性。有人曾說,創(chuàng)新教育把素質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創(chuàng)新教育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素質教育找到了一個“抓手”,這些都是非常貼切的。而傳統(tǒng)的教育正是守成有余,而創(chuàng)新不足,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未來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提高個體、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衡量整個民族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而教師的創(chuàng)新素質是培養(yǎng)21世紀創(chuàng)新人才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為學生插上超越前人、沖擊人類文明高峰的堅實翅膀。
三、行為品質素質的提高。
“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囊粋€詞語,也曾是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其中把德育列于首位,所以有人總結說: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犧牲品。所以我看今天的素質教育,依然要把對“德”的要求置于首要地位,即表現(xiàn)在教師的“傳道”上。
事實表明,教師在授業(yè)、解惑的同時,其本人的思想道德、人格個性、世界觀、興趣氣質等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學生亦能影響教師,而前者影響則更大。所以師生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就不只是知識交流,同時也是心理交流、情感交流。這種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學生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并內化為學生心理和行為所遵循的法則。如果作為教師,本身道德水平低下、人格不健全,……,后果可想而知。
總之,素質教育,既是一種對教育目標的追求,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和檢驗。有位教育家說過“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總是先進分子?!蔽艺J為這是對教師職業(yè)的褒獎,更是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在于這些“先進分子”自身素質的“先進”程度。我們必須從教育的辯證法角度對自身素質進行具體分析,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這樣才能讓素質教育的步伐邁得更大、目標來得更快些,我想這也應該是“眾望所歸”的素質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