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纖云
如水文人沈從文
同湘西鳳凰的水一樣,沈從文是個有著水一樣溫柔性情的男人。
那個夏日,從青島來的這個寡言青年,徘徊在蘇州九如巷張家門外,沒有等到張家三妹,他只是轉(zhuǎn)身低頭,大太陽底下獨自沿墻在半條街上走。張家二小姐看不過,訓(xùn)斥妹妹:“就說我家有好多小弟弟,很好玩,請到我家來?!彼@才踏進(jìn)張家大門。
沈從文敏感細(xì)膩,不善言辭,心里印上了張兆和的影子,只能訴于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里,胡適幫了他,張家二姐幫了他,終于讓這個“鄉(xiāng)下人喝上了甜酒”。他的內(nèi)心柔軟得像水一樣透明,湘行水路上,山頭午后一抹淡淡陽光感動他,水底各色石子感動他,江邊的纖夫、船只及萬物,都讓他的眼睛濕潤,他對他的三三寫道:“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一切都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
對人類,對自然,對身邊的一切,他十分溫暖地愛著??吹奖逼降恼克{(lán)晴空,他感動得直想下跪;聽到吊腳樓下小羊聲聲叫喚,他心里覺得軟和而憂郁。他的學(xué)生汪曾祺評價他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年冬天他餓著肚子在小屋內(nèi)寫作,郁達(dá)夫來看他,帶他去小飯館吃飯,把找回的錢全給了他,又把自己的圍巾摘下來披到他身上。郁達(dá)夫走后,沈從文一頭伏在桌上哭了起來,他為人間的至真之情而感動,這樣的男人,心底的柔軟如璞玉一樣溫潤。
他淡泊沉靜,寵辱無心。在西南聯(lián)大,一次跑警報時,沈從文隨著人流往城外跑,狂狷的國學(xué)教授劉文典看到他,就莫名來氣,罵道:“我跑是為了保存國粹,學(xué)生跑是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該死的,你干嘛跑!”同為大學(xué)教授的沈從文,沒有答語,只是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可是,這一眼就足夠了。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我是一個鄉(xiāng)下人”,確實,他有著鄉(xiāng)下人的質(zhì)樸和誠摯。巴金剛來北平,擠在沈從文新婚的小家,常常兩人一個在屋內(nèi),一個在院里的樹下,埋頭寫作,他們吃著張兆和做的簡單飯食,在貧困中度著充實歲月。后在聯(lián)大,巴金每次去,沈從文再窘迫,也要拉他去米粉館,狠狠吃上一大碗辣子米線才痛快,兩個文人純樸如水的交,隋可見一斑。
當(dāng)年汪曾祺從聯(lián)大畢業(yè),無事可做,整日和黃永玉在大上海的馬路上閑逛,沉悶得一度想自殺,老師沈從文批評了他,資助并介紹他到故宮上班。人生無常,沒想到,故宮博物院,倒成了沈從文后半生的工作之所。
棄筆后的沈從文,處變不驚,無論世事如何變幻,只是默默研究他的古代服飾,過得曠達(dá)平和。冬天,他常買只烤白薯邊暖手邊擠公交車去故宮上班,他穿件藍(lán)大褂,烤白薯在手上顛來倒去,誰也想不到,這是寫出《邊城》的一代文學(xué)大師。
胸中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和他故鄉(xiāng)的山水一樣,也如他筆下水般柔潤的文字,飽含了純凈澄澈。晚年回到鳳凰,坐在老家庭院的藤椅里,看著悠遠(yuǎn)的天空,讓表侄黃永玉到巷口“買截小油條吃吃”,多年的跋涉,是故鄉(xiāng)的水重新?lián)崞搅怂麅?nèi)心的感傷。他愛著湘西,愛著鳳凰的吊腳樓與沱江水,以及搖曳在江邊的一草一木,他與故鄉(xiāng)的流水一起歸于永恒。
他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在最好的年齡,遇到了他的三三,“我一哭了,便心中十分溫柔?!背嘧悠淙?,他心中為何十分地溫柔?只因了他有一顆被清泉滋潤過的柔軟抒情的心。
亂世才子胡蘭成
先拋開胡蘭成的人品不談,單說他的文字,確稱得上是文采清致婉媚。
對于散文,我一直非常欣賞郁達(dá)夫的,喜歡他柔美細(xì)膩,意味雋永的文辭。因了張愛玲,才捧起胡蘭成的書來,才發(fā)現(xiàn),胡蘭成的文字也讓人眼目一新,回味無窮,他的散文有一種靜謐的美好,一種真實的通透與新鮮。
讀了他的《今生今世》,粗讀一遍,又回過頭來細(xì)品一遍,仍意猶未盡,每章的題目名很有韻味,如韶華勝極、桐陰委羽、竹萌乳轂、風(fēng)花啼鳥、竹葉水色……,字字句句,言語里透著古典的清嘉,特別是寫“我胡村”的民俗鄉(xiāng)風(fēng),是一種歲月綿長的感覺,一種綺婉與凈爽。“特別覺得秋天的斜陽流水與畈上蟬聲有一種遠(yuǎn)意,那蟬聲就象道路漫漫,行人只管浸浸去不已,但不是出門人的傷情,而是閨中人的愁念,想著他此刻在路上,長亭短亭,漸去漸遠(yuǎn)漸無信。秋天的漫漫遠(yuǎn)意里,溪澗地塘的白蘋紅蓼便也于人有這樣一種貞親……”讀這樣的文字,須在有陽光的午后,置一杯香茗在案,在茶香里慢品。
還是不能免俗,說說他這個人。他在書中的開篇,提筆第一句就是:“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這樣的男人,注定是和桃花運糾纏不清的。
他與郁達(dá)夫一樣,都是浙江風(fēng)流才子,但少了郁達(dá)夫的憐憫情懷與愛國心。郁達(dá)夫也轉(zhuǎn)悠在女人堆里,但至少,內(nèi)心對原配的愧疚及兒子龍兒的早逝,一遍遍自責(zé)。而胡蘭成,在發(fā)妻玉鳳病危時,讓他去親戚家借錢,錢未借到又下了大雨,他索性住在人家不回了,玉鳳咽氣時,他竟端坐在人家吃早飯,在別人的催促下才回家,到家玉鳳已歿,臨終前還念著他的好。這樣的男人,肩上連一片樹葉的重量都不能擔(dān)!
接著,他猴子掰玉米似的,掰一個扔一個,先后周旋在八個女人身邊,直到老年來到臺灣教書,仍讓少女朱天文“思有邪”。他認(rèn)為他懂得女人,珍惜女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恨不能世間所有女人的風(fēng)情都讓他閱盡。
孤傲才女張愛玲,能對他低到塵埃里的傾心,可見胡蘭成的才氣與魅力。他是會揣摩張愛玲的,張從小熟讀古典才子佳人的小說,而胡正具備這種儒雅與古典內(nèi)斂,不像徐志摩西洋式的奔放熱情,于是,張愛玲見了胡蘭成,心里歡喜得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聰明才女癡起心來,比俗世女子更糊涂,她的眼里種種都是他的好,“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象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彼軐⑺仄饐?殊不知,他那顆緋色桃花心,會永不安份地在春風(fēng)里飛來飛去。
也許他天生有種征服欲,在上海的日子里,男的廢了耕,女的廢了織,終朝與才女相伴,已引不起他的新鮮感了。歲月也不靜好了,現(xiàn)世也不安穩(wěn)了,在武漢他遇到了清純的小周護(hù)士,內(nèi)心又注入了青春與活力,小女人的嬌嗲與可愛,讓他沉迷。臨別時淚漣漣,他在忙著逃亡的同時,不忘安撫小周。不久遇到斯家小娘范秀美,又把一切置之腦后,范秀美的善解人意,美麗嫻柔,母性般的關(guān)愛,讓他找到了人間煙火的清暖,這些,都是張愛玲所沒有的。
而他所虛偽的是,每次張愛玲來,他都裝作與范秀美是普通朋友,聰明的張愛玲哪能看不出來?他一邊想著與斯家小娘一粥一飯的夫妻,一邊又想著與張愛玲談詩論文的高雅。“你早已是不愛我的了……”最終能讓高傲的才女吐出這樣的話來,該要有多大的勇氣?雨中她一人乘船離去,面對滔滔黃河,佇立涕泣久之。
抗戰(zhàn)勝利,他抱頭鼠竄,逃亡到日本,又有了不同新婦,最終管制在原上海灘黑幫遺孀余愛珍的手下,才將桃花心緩緩收起,而那些為他流過淚的一群女
子呢,獨自靜處時,他心內(nèi)是否有隱隱的痛?
小文人的懦弱膽怯與茍且隨波,在所難免,他做了漢奸,這一點上,他與周作人同出一轍,但周作人的沖淡平和與隱忍自省,他到底是比不過的。
博學(xué)書生錢鐘書
在這里,我并不想一味地只談錢鐘書,還是想把他和楊絳拉一塊兒說。
我手邊有本《聽楊絳談往事》,書頁中夾著一張精美的書簽,是錢鐘書和楊絳新婚時在赴英留學(xué)的郵輪上拍的,西裝革履的青年才俊錢鐘書,身邊站著嬌小纖秀的楊絳,錢鐘書文質(zhì)彬彬,低頭含笑,楊絳短發(fā)旗袍,嘴角微抿笑看遠(yuǎn)方,一對璧人沐在初秋的朝陽中,讓人想起才子佳人的畫面。
同許多有才的妻子一樣,她們的光芒往往被丈夫遮蔽,張兆和如此,楊絳也如此,且楊絳比張兆和更為有才,她們的韻昧,往往在丈夫逝去后才蕩漾出來。
與沈從文夫婦不一樣的是,錢鐘書和楊絳同出身在書香門第,兩人父親都為大學(xué)問家,從小都接受了詩書的熏染。錢鐘書學(xué)貫中西,是清華大學(xué)的“人中之龍”,楊絳不僅是東吳大學(xué)的高材生,也是清華研究院的外國語文研究生,他們相識于清華園的一個美好春天里,作為女人,知識和愛情同時被楊絳緊握?;楹笏麄兞魧W(xué)英倫,東渡日本,這樣的才子才女結(jié)合,書香翰墨,吟風(fēng)賞月的高雅情趣自不必說。
錢鐘書幽默淵博,飽覽詩書,能把多種文化融合在一起,有時充滿智慧和才氣,有時飽含機(jī)智和諷喻。如他形容一些人的文章中愛夾雜英文:“好比吃過肉留一點在牙縫里,偏不用牙簽剔去,目的想告訴別人——他吃了一頓肉”,這樣的比喻,讓人莞爾。楊絳的劇本及小說,語言有著靜穆超然的中和氣韻,她的《洗澡》和丈夫的《圍城》,同樣耐人尋味。
錢鐘書在《圍城》里說婚姻是圍城,而他和楊絳的婚姻生活,卻是珠聯(lián)璧合、相濡以沫。白天,兩人常在家中各伏一案寫作閱讀,各自沉浸在書香里,悄無聲息,到了做飯時同時出來。熟悉他們的人,都知道他倆舍不得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黃永玉離他們家近,有次從南方帶來春筍,把東西放在他家門口,并不打擾,然后回去打電話通知他們出來拿。
錢鐘書有著知識分子的爽直與天真。一次讓他去參加國宴,他正埋頭寫作,對來人說:“我很忙,哈!”人家對他說:“這是江青同志點名要你去的”,他答:“我不去,我很忙,哈!”人家又說:“那就說身體不好,起不來?”他仍低頭答:“不,我沒病,我很忙,我不去,哈!”這種大學(xué)者的單純率真讓人起敬。
正像楊絳欣賞的,藍(lán)德詩中的“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他們與世無爭,只管埋頭做學(xué)問,少了八面玲瓏和世故圓滑,也讓他們沒有躲過“文革”的風(fēng)雨。雙雙下放到干校,錢鐘書做司爐工,楊絳養(yǎng)豬種菜,他想離妻子近一點,可以和妻子在菜園說說話,就一次次跳槽,干過各種活。每次錢鐘書來,楊絳就悄悄拔一個蘿卜給他吃,并東張西望看有無來人。有時,俏皮的楊絳又告訴大伙,說一村姑像蒙娜麗莎;田間一老漢扶鋤而立,她叫人家堂吉訶德。鄉(xiāng)下雖艱苦,楊絳卻時時留有快樂爽朗的天性。
他們生了唯一的女兒錢瑗,沒要第二個,用錢鐘書的話說,如再生一個比阿圓好,而喜歡那個孩子,怎么對得起阿圓呢?其實他這是對女兒的用情專一,以及不忍妻子再受生育之苦。錢瑗受了父母影響,一直都很優(yōu)秀,在家里,她畫爸爸媽媽的漫畫,三人看了同時大笑,書香之家的融樂氣氛和諧而寬松。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年的錢瑗卻突然病逝,錢鐘書又病危住院,楊絳心內(nèi)的悲傷凄惶可想而知,接著,鐘書又撒手而去,只剩了她孤零零的一個。有一張照片,是楊絳坐在錢鐘書撒著玫瑰花瓣的遺體前,默默地看著他,小小的身體,尖瘦的下巴,悲辛的神情,讓人看了不由淚水盈眶。
鐘書去了,阿瑗去了,家在哪里,她不知道。她獨自走在人生的邊上,用她的話說,是留下來打掃現(xiàn)場,她提筆寫下《我們仨》,淚滴濺在紙上,在書中,他們聚了又聚。
用楊絳先生的話結(jié)局本文:
我們仨
就此失散了
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
我一個人
思念我們仨
責(zé)任編輯:劉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