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斌 丁厚炳 涂愛華
摘要:某高切坡為居民連接公路邊坡,高切坡主要由志留系龍馬溪組泥質砂巖和粉砂質泥巖與第四系洪坡積碎石土等構成,文章對某高切坡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具體情況提出了合理的防治。
關鍵詞:高切坡;工程地質條件;防治建議
中圖分類號:P64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09)20-0143-01
某高切坡為居民連接公路邊坡,高切坡主要由志留系龍馬溪組泥質砂巖和粉砂質泥巖與第四系洪坡積碎石土等構成,ZG0044高切坡為Ⅰ2—Ⅱ型,原規(guī)劃坡長200 m,切坡面積5000 m2;本次勘察實測坡長1 032 m,高切坡面積16 557 m2;根據(jù)危害性與危險性,初步設計擬定長度241.5m,切面面積5 033m2。按照《技術要求》,ZG00044號高切坡安全等級為三級。
1工程地質概況
地處中緯度的亞熱帶季風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內,主要受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8.9℃,相對濕度77%,多年平均降雨量1 028.6 mm。雨季暴雨多,降雨量大,日降雨量最大達192.3mm,年降雨天數(shù)約120~159天,多集中于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192.3 mm的70%以上。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500 mm。
高切坡區(qū)地層主要有志留系龍馬溪組(S1l)和第四系(Q),工作區(qū)出露的第四紀地層有殘坡積層(el+dlQ),崩坡積層(col+dlQ)、洪積層(dl+plQ)、滑坡堆積層(delQ)和人工堆積層(mlQ)等類型,其中殘坡積層分布最廣,其巖性為碎石夾(及)土;崩坡積層為塊石夾少量土;滑坡堆積層為碎塊石夾(及)土和滑動巖體。除此以外,其他成因的第四系厚度較薄,一般厚度數(shù)十厘米至數(shù)米。
高邊坡區(qū)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其中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堆積物中,埋深淺,無承壓,受大氣降水補給,無統(tǒng)一地下水位,季節(jié)變化明顯。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在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風化帶和基巖裂隙中,地下水位埋深相對較大。
根據(jù)地下水水質分析資料,地下水對混凝土不具有腐蝕性。
2地質特征及主要地質問題
高切坡?lián)淇臻g分布和工程地質條件可以分為七段,前四段位于高切坡分布區(qū)上部,其余在下部。其中第Ⅱ段與第Ⅲ段的西部為土坡,其余的為巖坡。第一段樁號坡長為128 m,反向坡,坡角50°~66°,坡高5~32.2 m;自然坡坡度為35°~45°,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質泥巖和第四系殘坡積物。第二段樁號坡長為195.33 m,反向坡,人工切坡坡角40°~55°,坡高5~15 m大小不等;自然坡坡度為20°~35°,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質泥巖,第四系崩坡積物。第三段樁號自然坡坡度為30°~50°,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質泥巖、第四系殘坡積物和第四系人工堆積物。第四段樁號自然坡坡度為20°~40°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質泥巖和第四系殘坡積物。第五段樁號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質泥巖和第四系殘坡積物。第六段樁號為6+00-6+110.79(Ⅵ段),坡長為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質泥巖、第四系殘坡積物和第四系人工堆積物。高邊坡區(qū)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整體的大面積變形破壞現(xiàn)象,由于修建移民公路切坡,使原有的斜坡應力平衡狀態(tài)破壞,導致邊坡頂部產(chǎn)生卸荷裂隙,加劇巖體風化破碎,在降雨及其它外荷載作用下,將導致邊坡巖體表面剝落、掉塊。
3防治建議
高切坡治理應針對斜坡變形破壞的特點進行。在治理過程中應采用分層次治理的原則。高邊坡防治的目標是采用防治工程輔以安全監(jiān)測,確保高邊坡在結構設計基準期50年內不發(fā)生整體失穩(wěn)。第Ⅰ段與第Ⅲ段和第Ⅴ段削坡整形后均采用錨噴網(wǎng)進行支護設計:錨桿采用HRB335Ф25@2.5×2.5 m,錨桿長度為3 m與6 m,錨固角為20°,鉆孔孔徑為76 mm,砂漿強度等級為M30。第Ⅴ段削坡整形后均采用錨噴網(wǎng)進行支護設計:錨桿采用HRB335Ф25@2×2m,錨桿長度為6 m與9 m,錨固角為20°,鉆孔孔徑為76 mm,砂漿強度等級為M30。在第Ⅰ段、第Ⅲ段和第Ⅴ段距離高切坡開口線后緣3~5 m設計截水溝,截水溝的其形狀與尺寸視地形而定。根據(jù)現(xiàn)場地形情況,截水溝斷面尺寸為:下底寬為0.6 m,高為0.6 m,兩側坡度分別為1∶0.75,地表截水溝的砌筑砂漿為M7.5,抹面砂漿為M10??v向排水溝與公路排水系統(tǒng)相接。
4結 語
文章對該高切坡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分層次治理的方法,對類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SL264-2001,水利水電工程巖石試驗規(guī)程[S].
[2] 劉佑榮,唐輝明.巖體力學[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