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九課《詞兩首》中的第一首詞。這是一首很值得品味的好詞,如何讓學生把這首詞讀豐滿,領略詞人情感。筆者仔細地琢磨,反復研讀,終有所獲。
一、搜尋資料,定位教學策略
在讀文本時,我從網上搜尋到多篇教學設計,發(fā)現有多種教學方法,其中,我很欣賞特級教師盛新鳳老師的教學設計,他抓住“詞中有畫”的特點,抓住詞中三幅流動的畫面“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展開想象,聯系積累,用古詩句描繪畫面,感受詞人的愉快心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可以想象這樣教學設計的課堂,一定充滿濃濃的詩韻,但我又發(fā)現網上大多數《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教學設計只學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首詞,教學的面是不是窄了呢?詞中有“常記”一詞,它既告訴我們這首詞是李清照的回憶之作,也讓我們思考:李清照為什么回憶這次郊游,還作下此首詞呢?想想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賞析能力,再看看教材的編排,該節(jié)課前的練習二中“誦讀與欣賞”部分,就欣賞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為了實現教材的整合,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宋詞,掌握一些學詞的方法,培養(yǎng)對詞的興趣(因為這是小學階段學的第二首詞,相對于古詩,學生對詞比較生疏),我把教學策略定位在以《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為首,輻射學習《夏日絕句》、《武陵春》,走進李清照的一生。
二、巧吟古詩,引入新學
課前導入,先讓學生吟誦已積累的描寫景色的古詩四、五首,從熟悉的古詩入手引入詞,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詩與詞的發(fā)展關系,自然地接受詞。利用調動起的對舊知的回憶,引導他們比較詩與詞的區(qū)別,激發(fā)他們了解詞牌的興趣與熱忱。另外,學生吟、誦的一些詩,如《小池》、《村居》、《暮江吟》等,對體會《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意境也是很好的鋪墊。
三、品《如夢令》,與少年李清照對話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回憶之作,寫的是她16歲時一次郊游的情景,詞中除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幅畫面讓我們感受到詞人因陶醉美景忘而遲歸,進而讀懂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一個“沉醉”,一個“興盡”,把詞人當年郊游的歡娛的心情淋漓地表現出來?!罢`”與“不知歸路”遙遙呼應,不僅讓我們知道詞人“醉”的程度——沉醉,有利于多元解讀醉的原因,即陶醉于景美,微醉于酒美,心醉于友人共樂;“誤”還引出詞人心情的變化:作為一個孤單女子,誤入藕花深處,難免心中驚慌;兩個“爭渡”讓詞人的焦灼心情和快速劃船的動作躍然紙面,讓這次郊游生出些許意外,讓整首詞多了些情節(jié);最后,借驚起的一灘鷗鷺展現生命的活力,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四、悟《夏日絕句》,與中年李清照對話
據《李清照——世界大人物叢書》(雪崗著)中記載,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年時間不詳,大概是1155年。詩《烏江》(一作《夏日絕句》)乃建炎三年四月(1128年)與趙明誠赴池陽途中在烏江謁西楚霸王祠時所作,可稱她中年作品?!吧斪魅私?死亦為鬼雄”寫出李清照不再是弱不禁風的女子,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鐘情!一個“死”字,標示她的中年思想所向、志向所指,是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這首絕句見證了她的錚錚風骨和鏗鏘,是她另一種底蘊的顯露,是她另一種氣質的閃耀,可以讓學生感知她中年那亡國的悲忿、愛國的強烈和對命運的不屈。
五、賞《武陵春》,與晚年李清照對話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xiāng),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算得上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縮寫。抓住詞眼“愁”字品味語言,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把握詞人的情感脈搏,不難體悟詞人凄涼的生活。晚年李清照的形象也根植于學生腦海,她“常記溪亭日暮”的原因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