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以華
摘要:課堂教學浮華的熱鬧背后,仍然沉睡著蘊含豐富語言的文本,承載著厚重精神的人文,還有那些沉睡的學生的自主意識。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喚醒沉睡的文本語言,喚醒沉睡的人文力量,喚醒沉睡的學生的自主意識。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已經由所謂的“僵化”走向生動,課堂上不乏學生的妙語連珠,熱烈掌聲。然而,熱鬧的場景過后,我們不得不承認,語文課堂多了幾分浮躁,少了幾分安寧,多了幾分虛偽,少了幾分真誠,多了幾分蕪雜,少了幾分純凈。浮華的熱鬧背后,仍然沉睡著蘊含豐富語言的文本,承載厚重精神的人文,還有那些沉睡的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完《生命的林子》(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11冊)后,我覺得只有喚醒這些沉睡的生命,我們的課堂才能走向深度,走向有效。
一、喚醒沉睡的文本語言
執(zhí)教《生命的林子》,對文本語言的處理,如果僅僅停留在熱鬧的讀、議層次上,則學生內化的語言極少。這種既看不到文本語言又“目中無人”的做法,只能使文本語言陷入更深的沉睡狀態(tài),使學生的感知處于淺薄之中。語言誠然有自己的規(guī)律,但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讓讀者貼近自身的感受去與文本對話,文本語言才從沉睡中蘇醒過來,煥發(fā)生命的本色。
我在教這課時,通過三個層次來喚醒文本語言:首先,讓學生由文本語言結合自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鶴立雞群”的含義,明白這里的“鶴”指的是“三兩棵松樹”,這里的“雞”指的是“灌木”,“鶴立雞群”的結果是成為“薪柴”,接著讓學生找出文中“鶴”與“雞”的影射之物——水深龍多的法門寺,加深對文本語言的初步感知;再讓學生隨著文本進一步感知、理解,假設玄奘離開法門寺的結果,更進一步體驗文本語言,從而得出文本結論——“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敝链?文本語言隨著學生的解讀已逐步蘇醒;第三層次,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再回到對文章題目——《生命的林子》的內涵探究上,這樣,文本語言在學生層層深入地感知、理解中被徹底喚醒。
二、喚醒沉睡的人文力量
翻開教學參考書中《生命的林子》,本文著重讓學生明白“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離不開社會這個群體的”這一道理,如果將這一教學目標進行到底,就道理講道理,難免會落入泛人文的無限拓展,隨意生成,那就很難幫助學生構建屬于他們自己的言語世界和精神世界。如何才能不落俗套,在閱讀中游離?這就要激活文本中的人物,喚醒他們的身上蘊含的人文力量,給學生以熏陶,以感染,以震撼。
對于玄奘來說,這“生命的林子”是什么?學生重歸文本,自然想到水深龍多的法門寺,想到充滿競爭的集體。這樣的人文力量還遠遠不夠,文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方丈,他的人文力量還沒有被喚醒。對方丈來說,這“生命的林子”又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透過文本表層顯露的“香火鼎盛”、“應酬太繁”、“水深龍多”、“高僧濟濟”等詞句,由表及里,感悟到方丈是一位心胸開闊、廣納賢才的大師,也正因為如此,才使法門寺充滿“生命”。這些人文素養(yǎng)的汲取,豐富了學生對教學目標中“集體”與“競爭”的理解。他們明白了“集體是有容乃大”、“競爭是合作中的競爭”。這樣一個蘊含人文力量的人物的喚醒,使學生的閱讀走向了文本的深層,走向了人文的深層,也使文本散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喚醒沉睡的學生自主意識
透過一些課堂的繁華,我們看到學生讀得乏味,議得膚淺,思維的運行規(guī)則化,學生表面上的參與,實際上是自主意識的沉睡。他們沒有自己的語言,有的只是現成的套話;他們沒有自己的思維,有的是既定的答案。
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灌輸或人云亦云的應付,而是一種自主意識很強的個性化行為,所以,我們的課堂必須喚醒它的主體——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語言同文本對話,同老師對話。這種對話,不再是機械的問答,不再是對文本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的解讀,更不是簡單重復的勞作,必須構建他們自己的生命,這種生命是有語言,有思想,有著溫度和厚度的生命。
回到《生命的林子》一文的教學,學生由自己的生活體驗走入文本,隨著文本深入文本,最后還必須走出文本?!皩τ谀銇碚f,這生命的林子該是什么呢?”如此重重的叩問,無疑讓學生再一次喚醒了自我,組織自己的語言,尋找自己的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課堂最末,老師拋出“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會怎樣修改自己的文章?”學生這時需要的不僅是批判閱讀的方法,更需要的是閱讀批判的態(tài)度和閱讀批判的勇氣,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這種閱讀批判無疑是喚醒學生的最好良方。
文本語言,人文精神與學生自主性的喚醒不是相互獨立的過程,而是緊密相連并且相互作用的。學生自主意識的喚醒是前提,文本語言的喚醒是課堂的根本要求,人文精神的喚醒是深層閱讀的需要??傊?我們的課堂必須著眼于人,只有喚醒文本中的語言,文本中的人物,與文本對話的人才能達到人本與文本,人文與人文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讓諸多生命煥發(fā)光彩。
參考文獻:
1.支玉恒,《課堂情趣與智慧》,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2.顧書明,《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