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勤嫻
如果小孩和大人在一起商量一件事,講到關(guān)鍵之處,需要作出一定的抉擇時,那聽誰的呢?毫無疑問,回答是:聽大人的。但您要是看了我班幼兒在“動手做”親子制作中的表現(xiàn)后,肯定會改變這個想法。
一、孩子的表現(xiàn)
(一)計劃階段
5月11日,小朋友正在座位上埋頭設(shè)計著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的計劃書。有的想用廢舊材料和家長合作制造火箭;有的想用雪花片與爸爸合作搭建恐龍;有的想和媽媽一起剪紙組成一幅畫面等等。放學(xué)時,孩子們拿著計劃書,向爸爸媽媽講述著自己的設(shè)計,家長們不禁皺起了眉頭,這個怎么做呀?孩子們卻一點也不畏懼,興致勃勃地說:“可以用紙、用瓶子、用雪花片……?!?/p>
(二)準備階段
第二天,有的小朋友將自己和家長共同準備好的材料放到了“巧手節(jié)”籌備處,準備在親子制作活動時用;有的把已經(jīng)做了一部分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趙藝拉著奶奶的手,拎著制作的火箭來給老師看?!皢?趙藝,做的什么呀?誰做的?”我不禁有些懷疑是不是趙藝的想法。趙藝馬上自豪地說:“是我和奶奶一起合作的?!彼哪棠探忉屨f:“是他昨天畫的呀!昨天一回家就去找瓶子和易拉罐,他說要這樣弄的,我?guī)退淹该髂z貼住。”“是他自己的想法嗎?”我繼續(xù)追問?!笆堑?我又不知道要怎么做,他找好材料后就告訴我要怎么貼,我就怎么貼。做的東西對不對呀?”
(三)親子制作階段
5月20日,小朋友都帶著各自的家長分組坐好后,大家按計劃合作制作。萬靈聰和爸爸用雪花片合作搭機關(guān)槍,他們一邊看計劃書一邊分工。爸爸搭槍管(比較簡單),他自己選擇搭槍托(比較復(fù)雜)。當爸爸搭完后對孩子建構(gòu)的部件指手畫腳,指揮孩子該如何如何時,萬靈聰滿臉不高興地說:“是你搭還是我搭啊?”顯然,萬靈聰對爸爸的自作主張非常生氣。爸爸只好一聲不響地看著他搭,萬靈聰一邊搭一邊和爸爸搭好的槍管比試著,一會兒拆一會兒裝,忙得不亦樂乎。
(四)交流階段
親子活動快結(jié)束時,大家互相交流著自己的想法?!拔液蛬寢屩谱髁艘环利惖暮犹翀D。晚上,月亮出來了,河塘里,許多小青蛙蹲在荷葉上聽老青蛙講故事,它們聽得多認真呀!青蛙是我和媽媽用手工紙折的,荷葉和月亮是用蠟光紙剪的?!敝焘暽脑捳Z贏得了大家陣陣掌聲。
(五)作品展覽階段
展覽會那天,邵舒琪拉著媽媽的手高興地介紹著:“這是胡恒教小朋友折的千紙鶴,我也會折了;這是我剪的樹葉,還有花紋(葉脈)呢!……”家長們欣賞著小朋友的作品,不禁嘖嘖稱贊:“真好看!”“你們小朋友的手真巧!做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呀!”……
“節(jié)”外生“枝”:家園親子制作活動結(jié)束后的第二天,高卓就想用雪花片搭建寶塔,他在晨間活動時搭出了三層寶塔的雛形,而且形象逼真,我連聲問:“你是怎么搭出來的?”他指著桌上帶來的一座寶塔模型說:“我看著這個寶塔搭的,先搭下面,慢慢地往上搭。”“真行!高卓,以后要是遇到困難就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了?!苯舆B兩個早晨高卓都來搭建他的寶塔,我建議他搭得再高些,裝飾得更漂亮些,他就想到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圍插成樓層。結(jié)果,在中班的“巧手節(jié)”展覽會上,小朋友都爭著向家長介紹高卓自己完成的作品。高卓和他的媽媽笑容滿面。
二、活動有感
(一)正確地看待并評估中班幼兒
1.心理現(xiàn)象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我們常比喻“人的心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以此來說明心理現(xiàn)象的復(fù)雜。所以,在許多成人的眼里,兒童懵懂無知、天真無邪,他們是一塊“白板”,是一張白紙,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有價值的想法,或即使有也不可能主宰大人的思想。
2.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兒童并不是成人想象的那么簡單無知,他們的自我意識已覺醒,凡事想自主的意識非常強。由此就需要我們重新評估兒童的潛能,重新審視我們的兒童觀,反思這樣幾個問題:我們是否低估了兒童的能力?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兒童?我們理解了兒童什么?理解了多少?教育實踐中,我們一直提倡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但這種呼吁不能僅僅成為一種口號、一個時髦用語。尊重兒童、理解兒童是教育的前提和條件,具體來講,就需要成人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需要成人切實把握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狀況,正確評估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改變那種成人高高在上、輕視兒童的態(tài)度,低下姿態(tài)與兒童平等的對話交流,走進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真正的去理解兒童。
(二)給幼兒一個支點,激活生命的靈性。
1.創(chuàng)設(shè)相應(yīng)的環(huán)境與條件:如開放性的展示臺、富有個性的巧手節(jié)籌備處、成人的支持和鼓勵等。
2.堅持幼兒在前,培養(yǎng)學(xué)習(xí)的計劃性:做前想(計劃)——做中想(準備材料、不斷完善計劃)——做后想(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如:精彩之處)。但在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就需要家庭、幼兒園二者必須一致教育。家長、老師必須追隨幼兒的想法,啟發(fā)和幫助他們想辦法克服種種困難,鼓勵他們勇往直前、不退縮。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時,那種喜悅之情更增強了他們參加下次活動的信心。
(三)“家園一致”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避免走進“誨人不倦”的家長工作誤區(qū)。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常采取循循善誘、諄諄告誡、“誨人不倦”的方式,孰不知在這樣的“教誨”下,孩子們要么只能充當“忠實聽眾”,成為乖巧溫順的“羔羊”;要么表面上逆來順受而內(nèi)心則加劇了逆反心理。因此“家園一致教育”不是空口說教,而是要讓事實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