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霞
新課程改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學生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反復練習,而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參與,運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去探索解決問題,構建新知識結構的過程。因此應改變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轉變學生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從整天處于被動的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使之能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發(fā)展、提升的過程。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鍵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就數學課上如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動起來”談幾點體會。
一、轉變教師觀念
觀念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它是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傾向。就教育來說,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它決定了教師教育工作方法,是教師行為的核心,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率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轉變至高無上的“教書匠”角色,拋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思想。
現代教育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共同發(fā)展。教師既要做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者,又要做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者;既要看到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以愛育愛。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關注。這樣,師生關系才能得到和諧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以體現,也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鼓勵提問,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教學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上教師適時讓學生圍繞系列問題進行提問,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皢栴}”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懷疑開始的。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說明學生的主體作用已體現出來,它已使學習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主體過程,所以應該鼓勵學生提問,促使他們積極探索新知識。
三、動手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數學知識的聯(lián)系性較強,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應從低年級開始就要讓學生手腦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真正體現其主體的作用。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高,所學才能真正得以掌握,所謂“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自己發(fā)現的知識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和聯(lián)系。例如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先用已學的方法計算,然后引導他們進行小組討論,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最簡便的計算方法。這樣得出的運算定律可能與書本上的運算定律在文字敘述上有出入,但比教師直接講解后讓學生死搬硬套容易理解、掌握。又如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剪紙用切、割、添、補等方法,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轉化成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加以討論。這樣通過親自動手推導出來的公式,學生有一種成功愉悅感,可以理解得更透徹,記得更牢固。如此既練習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調動起來了。
總之,數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內容豐富多彩,許多知識之間相互形成嚴密的知識結構,我們應盡量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fā),從已知遷移到未知中去;引導學生自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邏輯力量,使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