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文
【摘要】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相比較,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性差異。然而,這種差異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視覺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將視覺的客觀形象通過主觀的概括加工,仍然用視覺的形象表現(xiàn)方式表達出來,最后以一個具體的、可視的視覺藝術作品面對觀賞者;而文學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運用抽象語言文字符號和文學表達技巧等抽象工具,將視覺所見到的客觀形象或者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意境,以文學作品的方式做抽象傳達。文學藝術形象是經過讀者的文字閱讀在頭腦中通過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而獲得的潛在形象或意境。視覺藝術形象和文學藝術形象的差異造就了兩者之間的互補。文學表達方式可以補充視覺表達,反之視覺表達也可以為文學表達提供視覺形象參照。
【關鍵詞】視覺藝術;文學藝術;意象;差異
文學藝術與視覺藝術都源于藝術家的心靈意象,他們的起點是相同的。但是從以上視覺藝術形象和文學藝術形象的形成過程及欣賞方式來看,兩者之間存在差異。
首先,在形成過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媒介。視覺藝術形象必須通過視覺元素,利用顏色、形體等因素的組合創(chuàng)造有悖于原始自然狀態(tài)的具體視覺造型來傳達;而文學藝術形象是通過文字這種抽象性的語言符號,經過閱讀而在腦海里形成的,本身更具有思維成分的參與。
其次,在欣賞過程中,由于視覺藝術形象的傳達過程的具象性,導致其欣賞過程是在直接的視覺感受過程中完成,有明顯的直接感受的特性,是直接的觀看過程;而文學藝術形象必須在閱讀過程中以各自的想象力去領會,其魅力來源于在頭腦中形成的潛象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它相對于直接的觀看多了一個理解和想像的程序。
在這種差異中,我們更有必要區(qū)分的是在欣賞視覺藝術形象和欣賞文學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對待。因為生活中長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使我們比較習慣性地用文字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周圍的事物,在認知過程中,基本以接受到訊息然后在腦中進行一個思維和認知的過程這種方式來形成理解。而在視覺藝術形象欣賞中,更注重的是直接的視覺感官的感受,此時是否有良好的直接視覺感受力更加重要,而一般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可以影響但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就藝術欣賞和批評來看,藝術家是將心象外化為藝術形式,而讀者歷經的心理過程則相反,是從作品一路而上直溯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并按照自身的經驗理解描述出深層含義。但文學欣賞在讀者頭腦中催生形成的潛象不具可視性,而視覺藝術欣賞則需要讀者用眼睛感受、讀取圖像的圖形和色彩形式,是充分可視、直觀的。文字語言方便傳達,結構組合彈性自如、可繁可簡,是人類進行信息交流和思維的主要形式;圖像語言關照視覺感官,具有直觀性和具象性特征,但對概念和邏輯的傳達有不可逾越的障礙。由于傳達方式和途徑的不同,兩種方式各有傳遞過程的信息缺失現(xiàn)象,二者也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補性。
文學家在描述一件視覺藝術作品時,也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但是文字閱讀產生的效果,依然無法在視覺欣賞中獲得,而視覺欣賞產生的感受也同樣無法在文字閱讀中感受,這就是文學和藝術不能互通的部分。因此某些藝術品為了完整表達而使用了書畫結合的方式來互為補充。“……其中某些規(guī)律更多地統(tǒng)轄著畫,而另一些規(guī)律卻更多地統(tǒng)轄著詩;在后一種情況之下,詩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畫,而在前一種情況之下,畫也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詩。”此處對比的是詩和畫這兩種藝術形象,詩屬于文學藝術形象,畫屬于視覺藝術形象??梢妰烧叽嬖诘幕パa性早已被認識。此種互補性也很早就被中國人運用在了中國畫的藝術表現(xiàn)上。
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一直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階層,詩與畫共同成為體現(xiàn)中國式哲學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中國畫的藝術表達建立在中國文人墨客對于生存哲學的理解基礎上,此哲學謂之“道”。因此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一直以客觀現(xiàn)實為基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 張璪),將畫面的表現(xiàn)重點放在畫家自身對事物的認識和修養(yǎng)上,由內觀外。中國畫從一開始就沒有嚴肅追究所描繪物像的形體精準,而是“道法自然”,追求畫面對“境界”的表達。由于研究畫的階層均為上層的文人士大夫,于是書畫在中國畫中是不分家的,文字作為款識與畫同時出現(xiàn)在一幅作品中,起著互相補充的作用。在大多數(shù)的中國畫中,款識都起到了對畫面的補充作用,人們在欣賞國畫時,同時通過對款識的解讀,進一步理解畫者的畫中之意以及畫外之意,包括作者的心境、觀點等等的認識。而在我國古代就出現(xiàn)了很多能寫擅畫的文人,有名的諸如唐代的王維,他的詩家喻戶曉,而從他對于詩和畫這兩種形式的表達上來說,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 。
如《王維詩意圖》,取的就是他詩中“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边@兩句詩。畫面事實上表現(xiàn)了深山中、泉水邊、老松下的清幽生活場景,而這兩句詩將畫面之外的含義點出,提示觀者畫面中更深的一層意味,體現(xiàn)出畫家向往一種隱居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鄭板橋的《竹石圖》中,描繪的是生長在巖石旁的幾棵瘦竹,畫面上比較特別的是,在石頭上題了款識,寫到:“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痹谶@幅畫作里,文字不僅補充說明了畫家本人的個性,讓人了解這幅畫的深層精神內涵,也對于畫面的構圖起到了填補改善的作用,讓畫面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
從國畫例子中可看出,中國人追求的畫面效果并非完全寫實的風景人物,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視覺體現(xiàn)。這種追求體現(xiàn)在視覺造型藝術形象上,是抽象而又具體的。文字和圖像都屬于宣揚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且這兩種表達方式既有各自的差異又能互相補充。由這種“圖文并茂”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來看,中國人其實很早就意識到了文字和圖畫的差異,并且加以利用了。
【參考文獻】
[1] 《中國畫論輯要》周積寅 編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 《齊白石談藝錄》王振德 李天庥 編著 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 《美學是什么》周憲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 《中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教研室 編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 《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志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6] 《文學學導論》瓦 葉 哈利澤夫 著 周啟超 王加興 黃玫 夏忠憲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