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忠民
延川縣位于陜西省北部,黃河流經(jīng)縣境長達68公里。延川是黃河文明的濃縮之地,境內民間藝術豐厚, 因剪紙和布堆畫,被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2004年初,延川縣組織文化干部和骨干70多人,用了半年多時間對全縣17萬人口的剪紙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普查,竟然得出全縣有15006個剪紙作者的結果,證實了延川一帶早有“女人會生孩子就會剪紙”的說法。專家說,剪紙是當?shù)剞r(nóng)村婦女精神世界最普及的表達方式,也是農(nóng)村整體文化的傳承方式。
黃河大拐彎和小程村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其實,從青海的黃河源頭到山東東營的入???,在它5464公里的流程中,又何止九十九道灣呢?然而,在眾多的大拐彎中,拐的最壯美雄渾、最有歷史文化感的,當數(shù)距離延川縣城五十多公里的乾坤灣了。
乾坤灣雄踞在晉陜峽谷之中。從乾坤灣上坡,經(jīng)過一道梁坎,就到了小程村。小程全村有60戶人家,252人,由于自然條件差,缺水嚴重,一直是貧窮的村落。1999年開始,這里發(fā)揮原有優(yōu)勢,退耕還林,改種棗樹,幾年下來,小程村已成為紅棗之鄉(xiāng)。記者秋季來訪,農(nóng)民們正忙著打棗收獲。黃河邊的大棗實在好吃,村民們也實在好客,無論走到哪里,遇到村民,都會熱情地抓把棗塞進你的懷里,請你品嘗。
在村里最漂亮的窯洞院落——小程村文化活動站里,有三孔窯洞長期展覽著小程村婦女的剪紙和布堆畫作品,我看到說明牌上,介紹著村里幾十位剪紙能手。一個偏僻小村莊,竟有如此多的作者和作品,令人感嘆。四年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來此作畫,發(fā)現(xiàn)這里的婦女普遍會剪紙,很感動。于是,他找來縣里民間藝術家馮山云一同在村里辦起了培訓班,跑經(jīng)費拉來了電源,大力推動把小程村建成了民間藝術村。村中現(xiàn)在有28戶人家搞起了剪紙創(chuàng)作,題材擴大豐富了,婦女的剪紙技藝大大提高,剪紙也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
多剪紙,為了孩子上大學
跟隨民間藝術家馮山云走進一家窯洞,室內布局和其他家沒啥兩樣,進門右邊是大炕,大炕里面是灶臺,用來燒火做飯,利用余熱給土炕供暖。所不同的,窯洞里的墻上貼滿了剪紙、布堆畫和農(nóng)民畫,像是辦展覽。墻上鏡框里,放著女主人郝秀琴的照片,還有上級命名她為剪紙能手的證書。
郝秀琴今年47歲了,丈夫比她小2歲,都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全家五口人,一兒二女,大兒23歲了,在外地當廚師。大女在西安打工,小女孩上小學五年級。白天,夫妻倆一同打棗收棗,晚上,丈夫和村里人閑聊,小女早早睡覺了,只有郝秀琴沒有休息,做飯刷碗,收拾完畢后,點上大燈泡,坐在炕上,拿出各種碎布開始制作布堆畫。她從小喜愛剪紙,但從沒想過小小的剪紙也能賣錢。自從靳之林教授到這里辦起了培訓班,喚醒了她的藝術潛質。幾年來,她剪窗紙、做布堆畫、畫農(nóng)民畫,晚上經(jīng)常干到深夜2點。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不少作品參加了各種展覽,受到中外文化人和收藏者的歡迎。從藝術創(chuàng)造中,她找到了樂趣,也為家庭增加了收入,最好一年她賣過近萬元。她希望通過多出作品,為小女兒攢學費,供她上大學。由于窮,本村還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呢。
邊唱民歌,邊剪窗花
“吹手頭前走,迎人的隨后跟,哇烏哇、咚咚鏘,新媳婦迎回家……”窯洞里,坐在炕頭的賀彩紅一邊唱,一邊剪紙。紅色的大花被褥,紅色毛衣,映著紅腮的臉龐,紅色的窗花剪紙,給陽光充足的窯洞增添了不少的生氣。比起其他剪紙能手來,她算是年輕的,今年35歲,出生于離這里不遠的另一處黃河大拐彎——鹽水關鎮(zhèn)。她只上過小學四年級,而38歲的丈夫,沒有上過學?,F(xiàn)在他們有一兒一女,都在上中學。她從小心靈手巧,跟母親學民歌剪窗花。18歲結婚.記得在婚禮上,男女雙方互換一對饅頭,上面蓋的就是她自己剪的大紅喜字。過去剪窗花,都是石榴牡丹、喜鵲登梅等老樣子,后來她參加了剪紙培訓班,受到啟發(fā),發(fā)揮了特長,憑著想象,剪出民歌歌詞描述的情景和故事,一套反映農(nóng)村結婚內容的剪紙,從《吹鼓手》到《陪嫁妝》四十多幅,就是這樣唱著歌剪出來的。幾年中,她創(chuàng)作的民歌剪紙已經(jīng)有二十多套了。平日里,她是個能干的婆姨,除了挑水、做飯、做家務、帶孩子,還得管理棗樹,在修黃河拐彎的觀景亭時,她每天去給民工做飯,干了一百天。
“衣褲”也可作剪紙的邊框
找到41歲的剪紙能手馮彩琴時,她正和45歲的丈夫程瑞帶著兒子在地里打棗。她平時戴個眼鏡,有點像個老師。她也是從小喜歡剪紙,特別會做針線活,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的棉襖棉褲、鞋都是她做的。20歲出嫁時,她親手做了幾十雙繡花鞋和鞋墊,送給公婆、小叔子小姑子。真正搞起剪紙創(chuàng)作,也是在參加了培訓班之后。她白天照樣做農(nóng)活、給家人和孩子做飯,晚上抽空做剪紙。她的作品題材很廣泛。她說:“老師說了,心里有啥就剪啥?!币苍S因為她太熟悉做針線活了,她的作品許多就是采用衣褲樣式造型的,孩子的虎頭鞋、奶奶做飯的圍裙,打棗曬棗的過程,都成了她剪紙的題材,使人耳目一新。
是藝術大師,也是陜北婆姨
高鳳蓮家離縣城十來公里。在通往她家村莊的路口,還豎起了一塊大牌子,指示出這位剪紙和布堆畫大師家的方向。
高鳳蓮,1936年出生,到今年正好70歲。1986年開始從事制作布堆畫和剪紙作品。她的作品既有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又有中華民族本源哲學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造型,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被專家譽為“中國的畢加索” 。1995年,她的剪紙和布堆畫作品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展出,有多幅作品被收藏。以后,她的作品不斷參加大展,本人也多次應邀到外國表演,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高鳳蓮很早就希望修個專門展覽自己作品的窯洞,這個愿望終于在2005年實現(xiàn)了。當我們走到一座高大的灰色門樓前,一下被上面磚雕吉祥圖案吸引住了。仔細看去,原來都是高鳳蓮的剪紙造型,精美又大方。進入大門,面對黃土高坡,院子敞亮,六孔窯洞一字排開,高大氣派。其中的三孔是今年剛完工的展室,雕花木窗裝飾著暗綠色的玻璃。在旁邊的工作室里,席夢思床就是高鳳蓮的工作臺,一個外孫女和一個女孩是她的徒弟。她做起布堆畫來,精神非常地投入,眉間皺起,透著嚴肅和嚴厲,一下沒有了談話時的慈祥。
高鳳蓮是個典型的陜北婆姨,充滿活力。她的剪紙布堆畫“活”得很,不論動物還是人物,不是威風凜凜,就是“撕胳膊裂腿”。她說:“剪紙又不是肉,擺動變化太大了,會疼。剪紙任你擺弄,越大越好,才顯得會動呢。就是動物出世,也是朝四面八方亂動才站起來哩。” 延川女子剪紙隨心所欲,她們并不在意形式的逼真,而是固執(zhí)地注重其中的含義。
中午,高鳳蓮親自下廚,又展示了她的拿手本事——烙油餅。只見她和面,搟面、烙餅,動作麻利。出鍋的烙餅層多皮薄,香酥可口,再就著她做的家常菜,那叫一個香。只有這時,我更真切地感覺到,盡管她頭上的光環(huán)多了不少,但她依然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陜北婆姨。
《旅游》資訊:
延川布堆畫,又稱布貼花、布貼畫,來源于民間撥花,即縫在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荷包上的裝飾物。過去有句俗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陜北的女子出于樸素的審美意識,在打補丁時也有意剪成一定的圖形,細針納綴,別出心裁,吉祥圖案、戲劇人物、花鳥禽獸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