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增
位于秦晉峽谷中素有“鐵葭州”之稱的佳縣古城,始建于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時稱“葭蘆寨”,距今已有920余年的歷史。古城高高矗立于黃河西岸的石山上,東臨黃河,西南有佳蘆河環(huán)繞,三面凌空絕壁,地勢非常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東方紅》的故鄉(xiāng)
1947年10月,毛主席轉(zhuǎn)戰(zhàn)陜北,曾兩次登上位于佳縣黃河岸邊的白云山,并與當?shù)厝嗣褚煌磻?。中共佳縣縣委召開縣委擴大會議期間,毛主席為佳縣縣委寫下了:“站在最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佳縣是革命老區(qū),是著名紅色經(jīng)典頌歌《東方紅》的故鄉(xiāng)。
聽《東方紅》也說不清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這首紅遍全中國的歌曲在傳唱了幾十年后逐漸被人們所淡忘,90后、80后,甚至70后都對《東方紅》這首紅色歌曲沒有了一絲的印象,要不是再一次親耳聽到,我的記憶也淡忘了。
2004年底10月24日,在佳縣城我再一次聽到了久違的《東方紅》歌曲,“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當時正值下班時間,看著街道上一個個忙碌行走的人,我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張家莊在城北的公路邊上,熱心的老鄉(xiāng)帶我找到了李有源的孫子李錦鵬,就在路邊的地里,李錦鵬給我講了他爺爺李有源與《東方紅》的故事。
1903年李有源出生在距城北5里遠東張家莊,祖上三輩佃戶家貧無田。祖父李燕斌,靠租田種地、打零工過著艱難的日子。父親李興旺,長期給地主扛長工。1916年,由于家境貧困無法度日,剛滿13歲的李有源被母親送到外婆家。母親雖然是個農(nóng)民,卻能感受到?jīng)]文化睜眼瞎子的痛苦,于是她就想方設(shè)法讓李有源到學校念書識字,就這樣李有源在縣城里的縣立小學念了一個冬天的書后,成了村里識字最多的人。
1940年佳縣民主政權(quán)建立以后,李有源翻身得解放,能彈會唱滿懷激情的他編唱了許多民歌、快板、小劇來宣傳革命。但他心里總有一個念頭,總尋思著自己還沒有把心底對共產(chǎn)黨的那份感激和對毛主席的愛戴表達出來,一天到晚總尋思著要編一首唱紅黨和毛主席的好歌。
1942年春節(jié),鄰村屈家莊秧歌隊的傘頭屈士才在縣城鬧紅火時,唱了一個秧歌,很受群眾歡迎。其中兩句是:“毛主席好比一盞燈,照得全家明又明?!崩钣性绰牶蟾杏X不一般,一下子就記住了,從縣城回家的路上一直在琢磨著這幾句詞,回到家后飯也吃不下,到了晚上坐在油燈下兩眼死死地盯著油燈看,心里一直琢磨著那句“毛主席像一盞燈”,忽然間燈芯閃亮一下,窯洞里頓時暗了下來,他若有所思地從頭上取下帽子,往燈上一罩,窯里馬上黑了下來。不對,李有源立刻想到這么容易就把燈罩滅了,說明把毛主席比做一盞燈還不夠好,還不能說明毛主席的偉大,而且一盞燈只能照亮一孔窯洞、一戶人家,卻照不亮整個張家莊,照不到天下翻身的農(nóng)民。于是他給侄兒子們說:“看我給咱編一個唱毛主席的好歌。”從此編毛主席的歌這個念頭就一直埋在了李有源的心頭。
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李有源到縣城去擔糞,一路上他哼著“騎白馬”的曲子,忽然抬頭看到紅太陽從遠處的山頂慢慢升起,又紅又大,渾身被曬得暖暖的,就自言自語地念叨:“把毛主席比作紅太陽再好不過了?!痹诳h城的街道上他看到“毛主席是中國人民大救星”的標語,回想到黨和毛主席的英明偉大,就好像這又紅又大的太陽,照射著大地,溫暖著每個窮苦人的心,帶領(lǐng)著勞動人民向前走。他從內(nèi)心流出“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感受。這時他想起前些日子在佳縣縣委辦公室看到秘書的筆記本上寫著“東方紅”三個字,心里想:毛主席這么偉大,給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幸福,他不就是咱窮人的太陽、大救星嗎?
當晚,家里人都睡下后,李有源坐在炕桌旁,在煤油燈下揣摩著,想著,哼著,終于寫出一首以民歌“騎白馬”為曲調(diào)的“東方紅”歌曲: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1943年春,張家莊村秧歌隊到佳縣縣城演出,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是傘頭,是他第一個唱出了“東方紅”,這首反映窮苦人心聲的秧歌一下子便受到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歡迎與好評。從此,“東方紅”這首歌,就在佳縣各地很快流傳開了。后來,李有源聽取群眾意見,又將“謀生存”改為“謀幸?!?。
1944年春,李增正當了佳縣移民隊副隊長,帶領(lǐng)七十多個農(nóng)民到延安開荒種地,走一路唱一路,就這樣東方紅傳到了延安,后來經(jīng)文藝工作者加工整理,由作曲家賀綠汀和李煥之編了譜,就形成了后來的《東方紅》。
1953年10月,日本西官市“虹之會”合唱團的10多人給李有源寄來一張演唱《東方紅》的照片,并聯(lián)合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東方紅,太陽升,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歌曲,我們想,這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歌曲?!贝撕螅稏|方紅》這首歌曲,便飄洋過海,響遍了全世界。
1993年,河北一個名叫張寶銀的人在全國發(fā)起了倡議,號召全國的少先隊員少吃一根冰棍,少看一場電影,來資助這里的孩子,就這樣募捐了二十多萬元,修起了一所《東方紅》希望小學,《東方紅》拖拉機廠也給張家莊贊助了東方紅牌拖拉機,并拿出十三萬八千六百元作為基金,每年用這些錢的利息來給《東方紅》學校的孩子做獎金,獎勵學習好的孩子。
現(xiàn)在李錦鵬正在張羅著維修爺爺李有源故居,并開始籌建李有源紀念園和李有源專題片的拍攝,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談到“東方紅”將來,李錦鵬說《東方紅》永遠沒有休止符,以后我們還要像歌里唱的那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最終我們將走入最美好的新時代。
黃河古村木頭峪
木頭峪,古名浮圖峪,亦稱浮圖寨,現(xiàn)在是佳縣的一個鄉(xiāng)。木頭峪鄉(xiāng),位于黃河中游、秦晉峽谷西岸,佳縣城南20公里的黃河灘地上,與山西曲峪呂梁山頭的黃河奇觀“香爐峰”隔河相望。
木頭峪鄉(xiāng)居住著一個名叫張棟才的老人,年近八旬,早年在佳縣縣委工作,退休后一直居住在這里,因是吃過公家飯的人,所以知道的事多,在這里小有名氣。老張對我說木頭峪是個“金光映照,虎踞龍盤”的風水寶地。傳說當年白云觀修建竣工之日,在米脂城下修行的五條金龍將玉鳳真人駕起,在天宮之上俯瞰全景。真人意外地發(fā)現(xiàn)城南40里處黃河東岸的崇山峻嶺之間,有一高約十余丈、寬約五六丈的巨石兀自聳立,形狀很似香爐。爐頂有一金桿杖、銀簸箕,把隔河相望環(huán)抱木頭峪村的三個小山包映射得金碧輝煌,而且每個山包上面都隱約可見形似龍、虎、豹的云霧冉冉升騰,真人不覺一怔,預感這就是龍脈興博的跡象。當時明王朝統(tǒng)治下的萬歷年間,正由盛到衰,長年的混戰(zhàn)使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真武早已厭惡皇權(quán),于是口中念念有詞,略施法術(shù),便將巨石上面發(fā)光的金桿杖和銀簸箕調(diào)整了方向。不料,一束余光不小心掃過那一條被稱為闖王(李自成)的龍尾,便導致了后來李闖王的出現(xiàn)。
老張說我們木頭峪古鎮(zhèn)背依大山,面臨黃河,數(shù)百畝棗林環(huán)繞其間,古時為秦晉貿(mào)易往來的水旱碼頭,歷來有“好渡口”之稱,現(xiàn)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觀音廟等。
聽到老張時不時地哼兩句,就問老張喜歡唱嗎?老張說這里的很多人都會唱,木頭峪村的村民歷來酷愛藝術(shù),出了許多戲曲愛好者。早在民國初年,木頭峪的曹家猷就領(lǐng)著由各村組建起來的戲班走南闖北演唱晉劇。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曹家猷及村里的有識之士曹家樂、張振聲、張民良等人,合伙創(chuàng)辦了“木頭峪俱樂部”,后來改為“木頭峪群眾劇團”,聘請了山西老教練胡得盛、張本科、雷師、高寶成等戲劇界名流前來木頭峪傳道授藝。木頭峪的年輕人一呼百應,紛紛前來學藝。1943年,木頭峪群眾劇團到縣城演出后,受到普遍贊揚,改為“佳縣文藝工作團” 。1947年,毛主席轉(zhuǎn)戰(zhàn)陜北來到佳縣,恰逢白云山九月九傳統(tǒng)廟會,主席一行在真武祖師正殿的戲樓上觀看了該團表演的晉劇 《反徐州》,并贈予該團“與時并進”的錦旗,從此,木頭峪劇團更是名揚西北。1953年,佳縣人民政府將木頭峪業(yè)余劇團改為“佳縣晉劇團”
木頭峪劇團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文藝界的精英。從木頭峪群眾劇團成立到現(xiàn)在的半個多世紀里,從木頭峪村走出的演員多達400余人,其中比較有代表的有原延安歌舞團團長張明良;陜西省戲曲院黨委書記苗公儉等。
木頭峪劇團歷來善演歷史劇,特別是《反徐州》《打金枝》《長坂坡》《黃鶴樓》《金水橋》《烈火揚州》《蝴蝶杯》《八大錘》等更是爐火純青,只可惜我去的時機不對,沒能親眼目睹。木頭峪的男女老幼個個愛戲,人人懂戲,直到現(xiàn)在,有戲班來木頭峪唱戲,從來不敢掉以輕心,稍有偏差,就有被起哄的可能。
現(xiàn)在木頭峪雖然有些破敗了,但木頭峪古色古香的幽雅環(huán)境和山水相映的壯觀景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藝術(shù)家。關(guān)于木頭峪“金光映照,虎踞龍盤”的故事也將代代相傳,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