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要:追求意境的表現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畫尤其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于意境的營造可以說是山水畫家畢生都在追求的藝術境界。
中圖分類號:J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山水畫自戰(zhàn)國時期出現,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隨著古代畫論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五代至宋元時期,山水畫便開始接觸到“意境”的問題?!耙饩场钡姆懂犚唤浾Q生,便成為山水畫的最高追求目標之一,從而使山水畫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調。
五代時期的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了“圖真”論。所謂“真”,就是物象的本質特征。他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边@就是說,事物的美是客觀存在,畫家只有通過“度”,即深入體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如果不理解這一要求,那只能得其“似”——“得其形,遺其氣”。而“真”則是“氣質俱盛”。“真”和“似”作為兩個對立的概念提出,可以看出,“似”相當于徒具形骸而無神氣,“真”相當于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具體到山水畫,他認為“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畫家不僅要表現出峰、巒、嶺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要把山水作為廣大空間中互有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來描繪,即所謂:“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崗嶺相連,掩映林果,依稀遠近。”荊浩把前人在人物畫領域的理論成果“傳神”、“氣韻生動”引申到了山水畫領域,闡明了“意境”的重要性。其代表作《匡廬圖》集中體現了荊浩的筆法特點,勾、皴、染三法并舉,既突出了造型的結構、形態(tài)的立體感和厚重感,又顯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韻致,營造了幽深飄渺的意境。
宋代是山水畫的成熟時期,山水畫理論也趨于完善。其中杰出的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開始具體的闡發(fā)了“意”的概念。他說:“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薄凹串嬛饕?亦豈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其代表作品《早春圖》成功地畫出了嚴冬剛剛過去,大地復蘇的微妙變化:土地轉暖,旭日初升,陽光照射在晨霧彌漫的山谷間,澗水在山間奔流,河已解凍,點綴渡船漁夫和行旅的活動,畫中充滿一片生機。畫家以富有層次的墨色和圓潤的卷云皴塑造了霧氣升騰陽光浮動下蜿蜒的山勢,形象地表達出北方山野的初春景色。此圖章法嚴謹,生動自然,兼具高遠,深遠,平遠之景,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點綴,卻已鮮明的傳達出春臨大地的信息,意境深遠,引人入勝,使人如面春風。
元代的山水畫以“元四家”為代表,他們是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霸募摇钡漠嬰m然個人風格面貌不同。但以意境表現的傾向來說是基本一致的。其中都明顯的流露出了主觀意象的表達。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那種空間境象的真實已不同于宋代。更多的具備了“意造”的成份,有意識的以意造境,使意境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黃公望承襲了趙孟頫水墨簡率一體的山水,,并創(chuàng)造了淺絳山水,以渾厚蒼簡的筆墨畫江南山川,并認為“畫一窠一石,當逸筆撇脫,有士人之風,才多便入畫工之流矣.”他作畫不忽視從生活中吸取形象,他常曾經居住在山中,領略江山釣臺之勝概,經常隨身攜帶紙筆,遇到佳景隨即摹繪,因此他所畫山水林巒頗有境界. 吳鎮(zhèn)則善于表現蒼茫幽靜的山川景色和清高孤寂的志趣.他的《漁父圖》皆畫漁父在明凈清寂的山水中或垂釣,或酣睡,或鼓楫而歌,或停舟閑坐,儀態(tài)悠然自得。筆墨縱橫揮灑,構想別致,舟中人物僅寥寥數筆,卻神情生動,營造了一種深遠空寂的意境。總之,山水畫的意境在元四家的筆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到了明清時期,整體山水畫的意境仍趨于主觀。而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使山水畫從形式和地域上有了派別之分,也使山水畫的意境傾向發(fā)生了變化。“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使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可見董其昌南北宗的劃分是源于中國的禪學。隨著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提出,明代的山水畫從表現形式和意象表達上形成了以禪喻畫的理論觀點。從而使山水畫的意境表現上也有了一定的禪意。而清代的石濤卻置“南北宗論”于不屑,并說;“畫有南北宗……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是捧腹曰:我自用我法?!彼罅μ岢肮P墨當隨時代?!笔瘽龢O其活躍的思想,使其筆墨的表達無拘無束,使意境的表現具有了多樣性。他在《苦瓜和尚畫語錄》及許多題畫詩跋中闡述了他的藝術思想,他提出“山水真趣,需是入野看山時見他”,認為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不應停留在外貌,更要“得乾坤之理”和“山川之質”。他所要求山水創(chuàng)作的不是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的模擬翻版,而是通過“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不但表現出“山川形勢之精英”,而且所體現出的感情,精神和品質,達到山川景物與作者“神遇而跡化”的境地。他自己說“點有風雪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有墨無墨飛自如煙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無一點。噫。法無定法,氣概成章矣?!笨梢娛瘽L畫將美學結構融會于“意境”中,大有踏遍名山人未老,奇峰搜盡半尺宣的心界。
美學大師宗白華所說:“中國繪畫所表現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山水畫是一種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蕪的世界,而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統(tǒng)一是一種擺脫世俗的精神追求。從五代的荊浩關仝,宋代郭熙,元四家,明清時期的石濤﹑董其昌等的山水畫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繪畫的語言符號,更重要的是畫家內在的精神追求。正如宗白華所說“藝術境界與哲理境界,是誕生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