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玉
課堂情態(tài)是指教學活動進行的情景和狀態(tài)。教師帶著新的教學理念走進課堂,也應該構建全新的課堂情態(tài),使課堂氣氛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初中學生在學習化學方面究竟存在哪些思維障礙?根源何在?如何解決?筆者欲以以下拙見同大家共同探討。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思維上存在以下障礙:1聽不懂。記不??;2知識通聯(lián)性差;3缺乏問題意識;4存在較多的思維盲點。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點。首先是教師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沖突。我們知道,備課時要“備教材、備學生”,而實際上有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重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順序。對后者,即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則重視不夠,常常是按照教師自己所掌握知識體系和邏輯順序去教,這就必然造成一些學生聽不懂,記不住,出現(xiàn)許多觸及不到的盲點。其次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事實上。知識結構水平越高記憶就越容易。提取知識也就越迅速,思維也就會更加流暢。而知識結構的形成關鍵在于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如果缺乏對學生認知的訓練,就會致使學生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思維過程中提取知識時通聯(lián)性差。不知如何利用知識資源,缺乏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意識,造成學生無法盡快提高化學成績。
如何消除學生的這些思維障礙呢?我認為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營造激情的課堂情態(tài),關注學生認知水平。努力做到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步
教師要有激情。低落的情緒會“傳染”人,而高昂的情緒卻能感染人。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教室的氣氛,所以教師要始終以飽滿的情緒來感染熏陶學生,或抑揚頓挫、激情四射,或溫和舒緩、情發(fā)于衷,或新穎別致、富有情趣。使學生興奮活躍,體驗到暢游知識海洋的愉悅、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奧妙無限。良好的課堂情態(tài)少不了“激情”氛圍。教師要以言動情,通過自己的每一個教學行為,使學生因為心情舒暢而擁有自信,覺得“我能行”。從而使其擁有蓬勃向上的進取心。
關注學生認知水平,努力做到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步。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教師對某一問題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仍然領會困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層次不合拍,師生的思維活動沒有產生共振,未能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未能實現(xiàn)知識的銜接與同化。學生表現(xiàn)為不理解,過后就忘。知識鏈不能生成。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吃透知識。更應該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知識脈搏,把握學生思維的起點,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在課下,教師要精心編寫預習提綱,讓學生課下進行預習。主要做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精心提出問題,設計小題目讓學生進行思考,以摸清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與思維水平,學生對新的內容有了認識上、知識上的準備。這樣一來,教師在授課時就會有很強的針對性,師生的思維活動就容易產生共振。
二、構筑競爭的課堂情態(tài)。強化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
每個學生在內心深處都涌動著一種被教師發(fā)現(xiàn)的需要,教師要善于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一批踴躍的學生,帶動全班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以形成“草長鶯飛”的繁榮競爭的課堂情態(tài)景象。
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教師提問,一個學生答錯了,教師馬上會提問另一個學生,直到答對為止。但對于錯因如何,正確思路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可取。是否還有更好的思路,由于時間緊迫而無暇顧及。這樣做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更為嚴重的是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記憶的痕跡未得到加強,知識未能提升以至于形成思維上的盲點。造成這次錯了下次再錯,這次對了下次可能會錯。課堂教學中首先應強化思維,其次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思維過程,然后共同討論。如:10s氫氣和氧氣的混合物點燃爆炸后生了98水時,氫氣和氧氣的質量比是多少。學生給出了三種答案:
A1:8
B1:4
C1:4或1:9
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同學討論一致認為A是生成9s水時氫氣和氧氣的質量比,沒包括18的過量物。B認為是生成9s水時氫氣過量1s,C認為是生成9s水時過量的1s可能是氫氣也可能是氧氣,所以c正確。這樣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產生的共鳴,雖然時間延續(xù)較長。但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構建開放的課堂情態(tài),重視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
化學學科較其他學科而言,更接近于人類認識和實踐的實際,是一門與人類生活、生產實踐、社會發(fā)展有著廣泛而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F(xiàn)代社會。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所以課堂也應該由封閉走向開放,不斷輸入新鮮血液。開闊學生的視野。
(一)教學內容開放
新課程把課程資源的內涵伸展到社會、教師、家長和每個學生,教師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上要轉變觀念,強調一種開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書”而不是“教教科書”,這為教師提供了極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
教師首先要注意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適當補充一些化學資料,以豐富課堂教學,擴大學生信息。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傳輸媒體,適時引入體現(xiàn)本學科時代性的最新化學科學發(fā)展成就,如:人類基因組圖譜、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化學制藥等。教師應當成為最新信息的獲得者和發(fā)布者。其次,化學教學應打破學科內容自我封閉,要在學科之間拓寬,加強化學、物理、化學等三個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綜合。
(二)教學時空開放
封閉式教學把所有問題解決在課內,開放式教學不這樣。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
圖書館、動植物園、田野、養(yǎng)殖廠等等都是課外學習的好場所,因此,化學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這就要求教師要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分析、查閱,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并培養(yǎng)其終身學習的意識。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有目的,有關學習過程的方案,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加強自我學習進程的監(jiān)控和調節(jié),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A單元小結,形成單元知識架圖,易于記憶,便于提?。?/p>
B組建知識板塊,便于靈活遷移;
C加強思維策略(如整體思維策略,觀察發(fā)現(xiàn)策略以及試驗猜想策略、規(guī)劃設計策略等)的訓練,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化學問題的應對能力。在此過程中,不斷整理思維上的聯(lián)系點(即交叉點、結合點、連接點),進行知識點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學科能力。
教師與時俱進造就新型的課堂情態(tài),就可以讓課堂成為師生心目中的“綠洲”,引導學生掌握開啟“生命之門”的鑰匙,主動健康地探求于自然,就能使學生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情態(tài)中自由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