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敏
近來課聽得很多,發(fā)現(xiàn)不管授課者教學風格如何,其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大致可分兩種類型:一是創(chuàng)設一整套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清晰縝密(我簡稱之為“連環(huán)式”);二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大開大合”,即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個大問題,課始放出去,課尾才收回來(簡稱為“大開大合式”)。前者之課堂順利如行云流水,后者之課堂則艱難似涉水拔山,這是不是說明前者比后者更適合高中語文教學呢?
與大多數(shù)評課者的結論恰好相反,我認為“大開大合式”才是語文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最佳選擇。
科學的教學觀總是關注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因為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就此而言,“連環(huán)式”顯然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其“行云流水”的效果不過是教師在“牽牛鼻子”時“牽”得巧妙罷了,實質上就是讓學生鉆既定的套子,跟著教師按部就班地走向目的地——課堂教學目標。“大開大合式”則不然,它注重的就是學生的學。例如《套中人》第二課時可設置一個大問題——依據課文相關內容說說別理科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課始即將其拋出去,讓學生自己深入文本、思考分析、得出結論。這不只培養(yǎng)、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能激發(fā)、培養(yǎng)、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如分析鑒賞的過程中學生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身為小小教員的別理科夫為何能轄制全校全城十幾年”。毋庸置疑,發(fā)現(xiàn)問題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標志。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大開大合式”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更科學。
新課改強調“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必須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按箝_大合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正是這一理念的最好體現(xiàn),而“連環(huán)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恰恰淡化了這一點。事實勝于雄辯。筆者曾嘗試在學情相似的兩個班里講《歸去來兮辭》第二課時,教學重點都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卻有“連環(huán)式”和“大開大合式”之分,另設課后自讀同類型文章檢驗方案——自讀《五柳先生傳》并寫一則300字解讀感言。
“連環(huán)式”教學依據課文內容和作者情感之變化設置了一整套問題(四個階段性問題,每問中又可夾雜一二小問題。提問精妙。形式活潑多樣),課堂教學進展順利、氣氛活躍,課下和學生溝通時獲悉其基本無難度可言,凡教師提的問題都能經過或不經過教師啟發(fā)引導就能得出正確答案。課后300字感言此班學生寫得膚淺、凌亂不堪。文理不通,沒有自己較為成熟完整的鑒賞思路,究其原因,“連環(huán)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若“盲人摸象”,“陶醉”在教師一個個問題之中而不能自拔。至于整體認識、體驗、學習如何分析鑒賞文本就真的是無暇顧及了,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開大合式”教學只設置了一個大問題——結合內容試評析《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對“歸去”持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兩人一組研討得出自己的結論。并闡明理由。面對如此“大”的問題,學生不得不自己深入文本、細讀文本,自己提出主張、找尋依據,然后再整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就文本解讀進行思想上的真正平等的對話。交流達成基本共識之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明確解讀思路和方法結論,即“大合”。當然此班學生課后300字感言要比前一個班的質量高很多。究其原因,這樣的設置強調了學生自己閱讀鑒賞的過程與體驗,尊重了他們的見解及方法。使他們在翻來覆去的讀中領悟了分析鑒賞的規(guī)律,在與教師的交流、達成共識中客觀且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分析鑒賞的方法途徑,在“大開大合式”教學設計理念中,教師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值得推崇。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真得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一種“敢放”的精神理念。如果我們依然緊抓“連環(huán)式”不放的話,那么我們怎么能真正做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難以想象解讀《祝?!窌r學生只知道跟隨教師的連環(huán)問題,亦步亦趨,解讀了情節(jié)設置再解讀環(huán)境描寫。解讀了祥林嫂再解讀魯四老爺,解讀了語言動作描寫再解讀肖像神態(tài)描寫,解讀了角色的思想沖突再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噦噦嗦嗦、反反復復,得需五六個課時方可結束。若采用“大開大合式”教學設計只需兩三課時便可讓學生自主解讀完畢,且每節(jié)課只需設置一到兩個問題即可。如“結合內容說說祥林嫂的死該由誰負責?”這一問題既分析了人物形象又能揭示主題,同時又讓學生從全文著眼深入文本熟悉故事情節(jié),真稱得上是“一石三鳥”,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的確需要大膽地采用“大開大合式”問題情境刨設,多給學生一些閱讀文本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思想和論辯的自由。不要擔心駕馭不了課堂,更不能害怕被學生問“倒”。那只能說明教師備課時功夫不到家?;蛩枷胝J識太“獨裁”。千萬別忘了“手把手”是教不出人才的!對學生來說,學習就像練字,“描紅”不如“臨帖”,“臨帖”不如“背帖”。何時擺脫了拐杖何時才能真正自主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