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丁
中國姓氏的發(fā)展中蘊涵著許多歷史信息,它可以作為一種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給我們的社會歷史研究提供參考和佐證。對中國姓氏起源的了解是中學歷史學習的必要積淀。從姓氏起源中汲取歷史信息進行命題,不僅可以豐富命題資源、擴大命題材料的范圍、增添試題的新穎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同時還能考查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歷史人文素養(yǎng)。這不僅符合當今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試題的命題趨勢。在2007年和2009年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了一些運用中國姓氏起源題材命制的一些題目,在2010年文綜備考中應重視中國姓氏起源知識的整理,以增進復習備考的有效性。
[高考真題回顧]
1.(2007年高考歷史上海卷B組第1題)商鞅一人多姓。史書上說:秦封于商,故號商君。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wèi)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來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親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2.(2007年高考文綜上海卷第9題)上海是個移民城市。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戶籍資料中增加了令狐、拓跋、鮮于、約翰、史密斯等新姓氏,這種情況意味著上海()
①增進了與中西部地區(qū)的聯(lián)系
②加強了對外學術(shù)交流③接待了許多外國游客④出現(xiàn)了涉外婚姻現(xiàn)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09年高考文綜全國卷I第12題)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時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字,則孟孫叔孫;氏于居,則東門北郭。”由此推論,司馬、司徒等姓氏應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謚號
D.行業(yè)
參考答案:1.D 2.B 3.A
[姓氏起源梳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戰(zhàn)國時,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時表示貴族身分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贏、姚等。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后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白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蘇。
4.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如贏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xiāng)(今山西省聞喜縣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運城縣、聞喜縣一帶)。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后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8.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chuàng)始者,后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9.以事為姓。即以祖先所經(jīng)歷的某個重大事件為氏。如所姓,春秋虞國有個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聞伐木之“所所”而取之為姓;班姓,據(jù)說春秋時楚國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時曾被棄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子孫因虎身有斑紋而姓斑,古時斑、班通用,后遂為班姓。還有松、冠、東、銳、苻、蒲、藥、幸、白象、羊舌等姓。
10.以圖騰、族號為姓。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圖騰或族號。所謂圖騰,是指上古時一些氏族視某種動、植物為保護神,對其產(chǎn)生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圖騰為氏。如傳說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個龍身人頭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龍”;上古五帝之~的少嗥,以鳥為圖騰,因此有龍氏、鳳氏。古代一個部落、一個氏族,均有自己的族號,這些族號后來都衍變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
11.以天干地支為姓氏。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huán)使用。古人以此命姓氏。
12.以次第為姓。伯、仲、叔、季、孟、維、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孫、季孫等姓氏,分別來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親屬輩分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
13.帝王賜姓、貶姓。從漢朝起,有不少帝王為了籠絡臣民,給有功的大臣賜姓,多賜以國姓,即皇家的姓氏。漢高祖曾賜項伯姓劉,并封他為列侯;賜婁敬為劉敬。唐朝李姓皇帝賜姓更多,不少異姓開國元勛被賜予李姓。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寶末年因戰(zhàn)河西有功,唐玄宗為其改名抱玉,后安祿山謀反,安抱玉“恥與逆臣同姓”,于是玄宗又下詔令“徙籍京兆,舉族以李為氏”。被賜姓者的后人以賜姓為榮,遂世代以賜姓為氏。歷代皇帝除賜國姓外,有時還賜臣民別姓。如蒙古人脫歡之父歸順明朝,明太祖賜其姓薛,后來脫歡嗣父職,又賜名斌。在賜功臣、歸降將領(lǐng)國姓、別姓以示恩寵、進行籠絡的同時,歷代皇帝還有賜惡姓來懲罰異己的。如唐武則天將中宗皇帝的王皇后廢掉后,改姓為“蟒”,高宗寵幸的蕭良娣改姓“梟”;將起兵反對其稱帝的越王李貞、瑯琊王李沖及受牽連的諸王貶為“虺”姓;還將其侄兒武維良、武懷運殺死,賜其后人姓“蝮”。
14.因避諱、避難改姓。古代有所謂的避諱制,即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要回避。隨著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禮學的興盛,避諱漸漸由禮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諱,稱國諱、公諱,若犯君諱則有“大不敬”之罪,有殺頭之禍。在歷史上,約有二十多個姓因避諱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當時的籍氏改為席氏;漢宣帝名詢,荀詢同音,荀氏改為孫氏;漢明帝名莊,東漢姓莊的改為嚴姓,老莊則稱為老嚴,莊子稱為嚴子;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當時匡姓為避其偏諱改姓為羌,胤姓改為嗣;趙匡胤的父親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為元姓。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由于朝代更迭,戰(zhàn)爭頻仍,人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敗者逃難他鄉(xiāng),改姓埋名,其后代子孫亦沿襲相傳。如束姓,西漢高士疏廣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后,孟達逃至東海沙鹿山,改姓束。
15.外來民族引來的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些外來民族進入中原,有些與漢人通婚后逐漸漢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為姓,多數(shù)為復姓,如尉遲、拓拔、鮮于、宇文、赫連等。也有的外來民族受漢文化的影響,以居住地名為姓。如桃源翦姓,為新疆維吾爾族一支,明初軍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為姓,后因“剪”字不雅,改“剪”為翦。少數(shù)民族在接受漢語、漢字的時候,又創(chuàng)造出不少漢字姓氏,如朝鮮族的“樸”姓、苗族的“刀”姓、瑤族的“盤”姓、傣族的“召”姓等。
[創(chuàng)新試題設(shè)計]
1.從姓氏的演變看,下列姓氏中較古老的應是()
A.趙
B.姬
C.元
D.吳
2.嫦娥本名妲娥,而漢文帝名劉恒,為避帝諱改名為嫦娥。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諱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
B.皇帝權(quán)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無上
D.百姓對漢文帝的尊敬
3.《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載:“初,魯肅聞劉表卒,……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边@段話中的“孫討虜聰明仁惠”的“討虜”是指()
A.爵名
B.官名
C.籍貫
D.郡望
4.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主人公郭靖、楊康名字來自于歷史上的“靖康之變”?!熬缚怠笔侵?)
A.河南開封
B.宋欽宗年號
C.宋徽宗廟號
D.宋徽宗謚號
參考答案:1.B 2.C 3.B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