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到了90年代,其收藏已具相當的規(guī)模,陶瓷、玉器、古家具等珍貴藏品超過千件。
1997年1月18日,馬未都創(chuàng)辦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館內有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屣、觀復小品展、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建筑門窗及陳設展等10多個展覽。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成立,填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私立博物館的空白。中外百余家媒體積極給予報道,大力聲援他的文化事業(yè)。
有位記者在采訪馬未都時,提了一個實際且有趣的問題:您是行家,買了這么多的寶貝,是如何跟賣家還價的呢?
馬未都回答說:我跟賣家還價的原則是讓做生意的人都有錢賺。比如我看中一個東西,賣家要價12萬,我還價10萬。他會說,好,成交。雖然他的要價是12萬,但我就知道,給10萬他就能賣,他多要兩萬,是等我還價呢。對此,我們彼此之間心里都是有數的。
記者又問:那您為什么不試試還價8萬或9萬?
馬未都說:人家的東西值10萬,如果非給8萬或9萬,那就離譜了。適當地多給人家一點錢,不吃虧,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這會給我打通一條進貨的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只要有低處,水一定會聚集在那兒。對吧?物質永遠向最有價值的地方去流動,錢也是這樣。
買古董的時候,要讓人家多掙一點錢。當人家再有古董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買家,一定是歷史上讓他掙過錢的人。他可能說:“馬未都這個人不錯,讓我掙錢了,這古董我得先給他看?!蔽乙豢矗?這東西我喜歡,就買了。這樣,就保持了一個進貨的通道。要是人家說:“我賣誰也不賣馬未都,這主兒一分錢沒讓我賺過,還老讓我賠錢,回回把我弄得半死,我才不給他呢?!边@條進貨的路不就斷了嘛!我認識的古董商很多,可以說成百上千,每回我買東西都堅持這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