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知道能量、動能、勢能的概念
2.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的因素
3.掌握分類法,控制變滑法等具體的研究方法。
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5.使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索過程形成探索意識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 具〗
斜面、平板(裝有三個軌道,其中兩個一樣高,余下一個高一點)、三個小球(其中兩個一樣,余下一個質量較大)、兩塊相同的木塊、多媒體課件。
〖重 點〗
1.動能、勢能的概念
2.影響動能、重力勢能的因素
〖難 點〗
能的概念、勢能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播放一段錄像(有關能量的片段),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能量,簡稱能,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應用,能量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物質運動的一般量度,對應不同的運動形態(tài),能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電能、內能、化學能(對照播放的片段說明)等等。我們將逐步認識和學習各種形式的能量,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動能和勢能。
二、進行新課
1.能量的概念
(1)復習功的概念,推動粉筆盒在講桌上移動一段距離,分析重力是否做功,推力是否做功,強調做功的兩個因素。
(2)課件演示小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木板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引導學生分析在碰撞木塊的過程中,小球是否做功?
(3)教師歸納講述: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能量反映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能做的功越多,物體具有的能量就越大。能量的單位與功的單位一樣,是焦耳。
2.動能、勢能
(1)課件展示,六幅具有動能和勢能的事例,讓學生將它們分類。
①流水推動竹排 ②高掛在枝頭的蘋果 ③飛鳥撞壞飛機
④拉長變形的弓 ⑤高舉的打樁機重錘 ⑥壓縮變形的彈簧
(2)在學生討論基礎上將上述事例按動、勢能進行分類,引入動能和勢能的概念并板書。
3.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課件展示,微風只能使樹枝輕輕搖動,而颶風卻能把大樹連根拔起(讓學生體會到動能大?。?/p>
(2)演示實驗
A、兩個質量不同的小球同時從同一高度向下滾(同時碰撞木塊,表示速度相同)、碰撞木塊,比較木塊移動的距離。
師生歸納得出結論:速度相同時,質量大的物體,動能大。
B、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讓一個以一定初速,另一個從靜下從同一高度下滾、碰撞木塊(不同時碰撞木塊表示速度不同,先碰的速度大,后碰的速度?。容^木塊移動的距離。
師生歸納得出結論:質量相同的物體,速度大的物體,動能大。
師生共同歸納上述得出結論:動能大小與物體的質量、速度有關。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的物體,動能越大;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物體,動能越大。
反饋檢查:引導學生討論“想想議議”,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么在同樣的路道上,不同車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樣?為什么騎車的速度不要太快?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歸納,質量一定的車,速度越大,動能越大,為了安全應限速,質量大的大型客車、載重汽車速度大,動能就更大,為了安全應規(guī)定速度慢些。
4.重力勢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演示實驗:
C、兩個質量不同的小球從同一高度同時向下滾,小球同時碰撞木塊,比較木塊移動距離。
師生歸納得出結論: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大的物體,重力勢能大。
D、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從不同高度同時向下滾,小球不同時碰撞木塊,比較木塊移動的距離。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質量相同的物體,高度高的物體,重力勢能大,歸納上述得,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高舉高度有關。質量相同時,位置越高,重力勢能越大,位置相同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反饋檢測:引導同學們討論“瑞士的大笛其桑斯大壩高284m,我國葛州壩水電站的木蘭河壩高70m,有人說前者水的重力勢能比后者的大”,能夠這樣簡單地得出結論嗎?
教師在學生的回答基礎上說明,比較物體的重力勢能大小時,要考慮質量和高度兩個因素,不能只看高度,不看質量。
三、小 結:引導學生歸納。
四、作 業(yè)
1.分別舉三個物體具有動能,勢能的實例。
2.教材第117.2。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動能和勢能
1.能量:一個物體能做功,它就具有能量,單位:焦耳。
2.動 能
(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2)影響因素:物體的質量和速度。
3.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2)影響因素:物體的質量和高度。
4.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