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語文新課標、新課程后,小學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有效的教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然一新。然而,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也出現了一些片面、極端的做法。為了更好地領會新課改精神,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充分體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特點,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才能讓語文教學收到實效。
一、必須正確處理好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性質,體現了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面目,語文的內涵也進一步拓展了。但在新課標的理念下,現在有些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做法:重視人文精神的挖掘,卻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為了突出人文精神,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置文本的解讀和基礎知識的掌握于不顧,拋開課文做許多引申和發(fā)揮。上公開課,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很難聽到瑯瑯讀書聲,看不到語言文字的品味,欣賞不到對優(yōu)美、精彩語段的分析理解。如教學《“空中霸王”的克星》一課,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激發(fā)他們保護自然的熱情,教師用多媒體在屏幕上打出人類殘害野生動物以及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畫面,讓學生談感想,不少學生舉手要求發(fā)言,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作為一篇說明文,文章是如何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說明的,卻很少讓學生獲得真正的體會和感受。這樣的學習過程造成學生忽視對字詞句段的理解,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不能不說是偏離了語文學習的軌道。
筆者認為,倡導新課程改革,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以尊重語文的學科特點為前提,決不能削弱對學生的基本訓練。其實,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在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所以,語文教學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把握,教師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努力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的知識積累為保證,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必須正確處理好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但我們教師卻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做法:課堂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認為既然學生是主體,那么就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是配角。在組織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該給學生引導的怕引導,該給學生講解的不敢講,惟恐占據學生學習的時間,害怕別人說“理念不新”;有的教師往往游離教學目標,脫離文本。整個課堂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讓學生漫無目的去“探究”、“發(fā)散”。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fā)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結果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這樣的學習過程名義上是“把學生失去的課堂還給學生”,實則是把過去的“一言堂”變?yōu)椤按蠓叛颉保瑢W生理解偏了,思維亂了,也不指點,甚至出現了錯誤結論,教師或者不過問,或者就模棱兩可,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把課堂完全開放了,才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想,這樣做,一定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必須正確處理教法與教學實效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與活力,課堂教學也隨之出現了體現創(chuàng)新思想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逐漸改變了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可謂百花齊放:小組討論、演講、演小品、說相聲、唱歌、跳舞、講故事、辯論等。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的教學成果,值得我們深思。當然,并不是說這些方法不可以用,而是要根據語文的特點,恰當、靈活的運用。
近年來,筆者聽了不少公開課,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采用了分組討論,即所謂的合作學習。一般的過程往往是這樣:教師提出問題,然后要求學生:“討論”,學生就分組圍成了一團,學生的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幾分鐘后,教師一聲令下:“好了!”于是,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結果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是幾個優(yōu)等生,而大部分學生只是在那里當“看客”,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這不但不能真正起到討論的作用,還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真正的討論,應該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就草草收場,使討論只流于表面的形式,而且這樣的討論表面上熱熱鬧鬧,結果會導致部分學生思想行為上的懶惰,注意力不集中,同時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得熱鬧,不見對文本的有效闡釋、挖掘和師生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