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傳承叫“接班”。下一輩接過上一輩的“接力棒”,一代代走下去。
老趙是礦工,在村里的煤窯下了一輩子坑。年齡大了,下不了井了。大兒子、二兒子、小兒子相繼長大,—個接著—個到煤窯下坑。再后來,老大“瓦斯”了、老二“透水”了、老三“塌方”了,現(xiàn)在,礦上照顧趙老漢,讓他看門房,一個月好歹掙三四百養(yǎng)老錢。孤零零的趙老漢,依然在為對得起這份工資而盡心地把守著那道門。
老錢是工人,在廠里當了一輩子鉗工。年齡大了,退休回家了。大兒子接班進了廠,二兒子“走后門”進了廠,小兒子技校畢業(yè)回了廠。再后來,廠子不景氣了,三個兒子都下了崗。老錢每月七百多元的退休金,在家里算是高收入。三個兒子的小家庭都過得緊巴巴的,他們需要經(jīng)?;貋怼翱欣稀薄]有解決好孩子們的工作,他很愧疚,老感覺對不住孩子。
老孫是教師,在學校教了一輩子書。年齡大了,退休后又在別的學校返聘。大女兒大學畢業(yè)留校任教了,二女兒師范畢業(yè)在中學代課,三女兒幼師畢業(yè)后開了自己的幼兒園。孫老師用工資資助了貧困山區(qū)一百多位孩子完成學業(yè),每年,孫老師都會收到成堆的信件、賀卡。他覺得自己活得很充實。
老李是高干,在市里當了一輩子大干部。年齡大了,退居二線。大兒子現(xiàn)在是局長。二兒子是主任,三兒子是書記。孩子們都是干部,都在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上奔忙。平時幾乎沒有時間回來看望老爹。于是,老李每天都在老年活動室打發(fā)時光。他和那幫人玩不到一起,常常感到無聊、失落。
很早就聽過這樣的笑話,我卻一直也笑不起來。說:在西北農(nóng)村,旅游者問當?shù)匾粋€放羊娃,長大干什么?娃說,娶老婆生娃,娃放羊,長大后娶老婆,再生娃,娃再放羊……這是上下代的接班,更是祖祖輩輩的生活。
有個小品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只是,這種“中國式接班”,也許算是又一個“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