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收藏了一批石雕件,其中建筑構件中的滾墩石最引人注意。滾墩石是在中部雕刻圓鼓形裝飾,故稱之,大都裝在牌樓上起加固與裝飾作用,也偶見裝在大門兩側。其造型近似直角三角形,一直角邊為加固邊,另一短直角邊為底座,斜邊為曲線形。還有一種類型是圓鼓雕為方形,斜邊為方折,故稱方滾墩石。滾墩石由頂、體、座三部分組成,頂一般為立體雕動物或人物;體上部似半如意形,下部為圓鼓形;座為直角短邊,由束腰、圭角及基座組成。方滾墩石同樣由頂、體、座組成,僅體由上小下大兩個方形體組成?,F(xiàn)選三件介紹如下:
(1)雙獅滾墩石,高144厘米(底座埋入地下),最寬處44厘米(圖1)。
頂有一臥獅,寬平嘴,粗眉巨目,口含長帶,頭后與體上長滿渦旋鬃毛。一前腿直立,另一前足踏球,后腿曲臥,側首斜視。在曲形邊上爬一只獅子,前兩腿抓上部凸出處,后兩腿蹬下部凸出處,側首與頂上獅子戲玩,
體呈“s”形,尾下垂。在半如意形的兩面內浮雕花卉紋,其山石上生兩花枝,一枝直上,另一枝斜向下,枝上長兩只大鮮桃。在下部圓鼓兩側面內浮雕瑞獸,一側面山石間站立一瑞獸,抬頭望天,雙角后抿,粗眉睜目,寬鼻大口,氣勢兇猛。另一側的瑞獸雙目緊盯上空,狂吼欲騰躍。
(2)太獅少獅滾墩石,高129厘米(底座埋入地下),最寬處54厘米(圖2)。
頂蹲臥一獅,一前足踩球,另一前腿直立,側首前望。在“S”形邊上有上下兩只幼獅,互相嬉戲。頂上的臥獅關注安全,而幼獅在盡情玩耍,稱其為太獅少獅。獅與師同音,寓意太師少師(二者皆為官名)為吉祥語,即祖輩高官厚祿。在半如意形兩側框內,一側面為折枝菊,枝上有三朵盛開的菊花;另一側面為折枝牡丹,同樣有三朵盛開的牡丹花,葉茂花盛。下邊的圓鼓兩側內分別各有一瑞獸,粗眉巨目,雙角后抿,蹲臥在山石上,回首后望,張口怒吼,胸前與口有火焰紋,氣勢兇猛。
(3)蹲獅滾墩石,高124厘米(底座埋入地下),最寬處50厘米(圖3)。
頂蹲臥一獅,一前足踩球,另一前腿直立,側首前視。在半如意形框內,一側面浮雕玉蘭花,其小枝上還落一山雀回首仰望,極為生動。另一側面浮雕向日葵,直立的桿上有四朵大葵花在片片葉子間向陽怒放。在下邊的圓鼓兩側面內,山間行走一獸,渾身有力,氣勢兇猛。
從整體看石雕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時代風格與清代中期繪畫相似,特別是頂上的蹲獅,缺少兇猛的氣勢和力的表現(xiàn),被馴服為主人守衛(wèi),與帶有清代乾隆道光年號的拴馬樁頂部的獅子雷同。另外上面的邊飾,有卷云紋,方折紋,還有變形夔龍紋,結合帶有紀年銘文石雕看,其繁縟精巧,力度減弱,與明代古拙質樸風格不同。故上述滾墩石均為清代時期的作品。
(責編:石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