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有一支藝術上獨樹一幟、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氣息的流派——長安畫派。他們著力表現(xiàn)中國西部特有的地貌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在藝術表現(xiàn)上追求生動、新鮮、活潑,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風格。長安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就是趙望云。
筆者見過一幅趙望云的人物畫——《秋林馱運圖》,紙本,縱33厘米,橫22.5厘米,左下角題識:“舍兄存正,廿七年(1938年),望云?!扁j白文朱印一方:“趙望云”。畫面中心,一男子頭扎白羊肚頭巾,一手執(zhí)鞭,正吆趕著背馱幾支步槍等物品的兩只毛驢前行。前面的一只毛驢前蹄抬起,仰首顧盼;后面的毛驢四蹄著地,緩步向前。另一穿黑色棉襖的老農雙手拿著鞭子放在身后,跟在毛驢后面,亦步亦趨,神情悠然自得。遠處,林木蔥蘢,葉子或依然青翠,或已被秋霜染紅,一派深秋景象。林木中,兩騎馬之人肩扛步槍,朝畫面深處疾馳而去,漸行漸遠。
這幅畫描繪了抗戰(zhàn)時期支援前線、運送物品的情景。通觀這幅畫,趙望云運用水墨線描與速寫技巧,描繪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趕驢之人,還是騎馬之人,都刻畫細膩,栩栩如生。特別是畫中的老農,尤其令人難忘。老農的一仰首,一抬足,甚至翹起的胡子,無不神情逼肖,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回味無窮。透過畫面,我們甚至能感覺到他走路時胡子隨之抖動的樣子,從中也不難感受到他率真倔強的個性。再看看兩頭毛驢,雖然筆調簡單,卻顯得筆力蒼厚,用墨濃淡有致,情態(tài)逼真,形象生動活潑,無怪乎解放前人們送給他一個雅號“趙望驢”。當今畫驢名家、他的學生黃胄就是在他的影響下而有所發(fā)展的。對林木的描寫,則是寥寥數(shù)筆,勾勒枝干,樹葉用墨點染而成,筆墨潤燥相間,景色參差,富于變化。在色彩運用上,淺淡簡約,以黃褐色與黑色為主色調,著力表現(xiàn)黃土高原那種干涸、雄渾的獨特地貌。整體畫面渾厚質樸,筆調樸素自然,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意境新奇,意味雋永深長。
題識中的“舍兄”,指的是老舍先生。1937年,趙望云與老舍在武漢創(chuàng)辦《抗戰(zhàn)畫刊》。翌年,趙望云、老舍等人隨馮玉祥將軍聚居在四川巴縣中學一所樓房內,趙望云與老舍二人結為好友。同年,老舍還為趙望云《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集》作序,可見他們的友誼之深厚。這幅畫難能可貴之處,是見證了兩位藝術大師的真摯情誼。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趙望云以天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在河北省境內旅行寫生,每天在報上發(fā)表一幅作品,題材都是北方農村尋常百姓生活。他注重寫生,一生都在寫生之路上漫漫跋涉,不斷求索。他的行程先從北京輾轉華北、東北、華東,進而旅行于中南、西南、西北的廣大農村、牧場、林區(qū),并深入到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地方,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他說:“我喜歡看沒有看到過的東西,自然界無窮盡的變化,社會無量數(shù)的人群,好像都與我發(fā)生著密切的關聯(lián),偉大的自然社會,它有一種微妙的力量引誘著我的精神?!彼氏瘸珜А吧钊肷?,反映人民疾苦”,是最早用中國水墨畫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位畫家,也是第一個將視線轉向民間并真正以勞苦大眾作為主角的先驅,是中國畫的轉型人物。他認為:“一切快樂都是勞苦換得,風景的優(yōu)美,亦多因為人的活動。”所以他能根據(jù)不同的題材與環(huán)境,運用嫻熟多變的繪畫技法來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自然物象,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這幅尺幅雖小卻生動傳神的人物畫,我們由衷感嘆這位藝壇巨擘獨特的繪畫風格與藝術魅力。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