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附圖1是李正中、朱裕平編著的《中國青花瓷》(臺灣藝術圖書公司出版社)第106頁的一個圖錄,作者標明“青花蟠龍?zhí)烨蚱俊っ餍隆?;附圖2是耿寶昌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第349頁的一個圖錄,該書認為這是雍正仿宣德。筆者認為,這兩件青花龍紋天球瓶的上述斷代是值得商榷的。
要弄清這兩件青花龍紋天球瓶的時代,就要弄清永兵與宣德青花龍紋天球瓶的特點。好在這兩朝的青花龍紋天球瓶圖并不多,為了便于比較說明,我們把所能見到的8個圖錄照錄下來。附圖3、4、5、6是永樂的,附圖7、8是宣德的。它們均出自權威人士的權威著作:附圖3、4、5出自臺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明代陶瓷大全》第91、88、90頁;附圖6出自李正中、朱裕平的《中國青花瓷》(臺灣藝術圖書公司出版)第99頁;附圖7出自耿寶昌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第15頁;附圖8出自臺灣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第457頁。
從龍紋的背景看,永樂有穿蓮青花紋龍和海浪白紋龍,而宣德只有青花紋云龍。
從器型看,極為相似,相差無幾。據(jù)測量,高腹比(即瓶高與腹徑比,表示器型的寬窄)值,永樂的四個龍紋天球瓶平均值為1.28,宣德的兩個龍紋天球瓶平均值為1.32;頸腹比(即頸徑與腹徑的比,表示瓶頸的粗細)值,永樂的四個龍紋天球瓶平均值為0.27,宣德的兩個龍紋天球瓶平均值為0.28。從這兩個平均值的數(shù)值看,永樂的龍紋天球瓶看上去略顯矮短,瓶頸略顯細,而宣德的看上去略顯修長,瓶頸略顯粗。
從龍頭的毛發(fā)看,永樂的分五束呈波狀向后飄伸,而宣德的則分成六束呈波狀先向后然后向上豎起。
從頭部鱗片看,永樂的下顎、腮、臉、鬢布滿很多清晰的網(wǎng)狀鱗片,而宣德的則較少,較模糊。
從腮后的紋飾看,永樂的有四五個不相連接的露白圓圈,每一個圓圈里面都有一個色彩點;宣德的雖有,但不是圓圈,而是半圓,并且相連接如梅花瓣。
從兩角來看,永樂的是直的,角尖呈鉤刀狀,兩個角的歧角呈葉牙狀,兩角與歧角均留白;而宣德的則略有弧度,角尖無鉤,兩角與歧角均填漿色。
從腳掌看,永樂的略顯大,有棱角,筋骨嶙峋,極為威猛有力;而宣德的略顯小,力度稍差。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附圖1究竟是宣德的,還是永樂的,附圖2究竟是仿宣德還是仿永樂。我們認為,附圖1是永樂的,附圖2是仿永樂的。其根據(jù)有六:其一,從器型上看,它們屬于永樂而不是宣德。 前面已經(jīng)說過,永樂龍紋天球瓶高腹比平均值為1.28,頸腹比平均值為0.27;宣德的青花龍紋天球瓶的高腹比平均值為1.32,頸腹比平均值為0.28。據(jù)測量,附圖1的高腹比值是1.29,頸腹比值為0.27;附圖2的高腹比值為1.27,頸腹比值為0.27。從這些數(shù)字看,附圖1、2與永樂的相同或相近,與宣德的則相差較遠。
其二,從龍紋的背景看,它們屬于永樂而不是宣德。在我們看到的所有永宣青花龍紋天球瓶圖錄(至少八九種著作),永樂有青花紋穿蓮龍和海浪白紋龍兩種,而宣德只有青花紋云龍一種,而附圖1、2都是青花紋穿蓮龍。至少我們至今還未看到宣德有一件青花紋穿蓮龍。
其三,從紋飾的整體布局安排看,它們屬于永樂而不是宣德。永樂的青花紋穿蓮龍?zhí)烨蚱颗c附圖1、2完全一樣,都是第一層畫纏枝花,第二層主紋飾畫龍,輔助紋飾畫纏枝蓮,口沿下和兩層紋飾間均畫雙弦線。
其四,從輔助紋飾看,它們屬于永樂而不是宣德。附圖1、2和永樂天球瓶輔助紋飾纏枝蓮的花、葉、枝以及輔助紋飾的火焰條的形態(tài)、位置、數(shù)量,無一不相同或相近。
其五,從主紋飾的龍紋看,它們屬于永樂而不是宣德。附圖1、2和永樂天球瓶上的青花紋龍紋從整體形態(tài)、神情,到局部的頭、體、肢、顎、唇、鼻、舌、毛發(fā)、角、趾、爪無一不同或近似,與宣德的則有明顯的不同。
另外,還有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附圖1與附圖4所測得的器型數(shù)值相同,高腹比值都是1.29,頸腹比都是0.27,紋飾上看不出不同;附圖2與附圖3所測得的器型數(shù)值相同,高腹比值都是1.27,頸腹比值都是0.27,紋飾幾乎沒有不同。附圖l和附圖4似乎是一個,附圖2似乎是按照附圖3仿制的。
(責編:雨 嵐)
鑒定核心提示:
一、永宣青花龍紋天球瓶,器型略顯矮短、瓶頸略顯細者多為永樂的,器型略顯修長、瓶頸略顯粗者多為宣德的。
二、永宣青花龍紋天球瓶,穿蓮龍紋或白紋海浪龍紋者多為永樂的,云龍者多為宣德的。
三、永宣青花龍紋天球瓶,頭部毛發(fā)分五束向后飄伸者為永樂的,分六束向后、向上豎起者為宣德的。
四、永宣青花龍紋天球瓶,頭部鱗片多而清晰者多為永樂的,少而模糊者多為宣德的。
五、永宣青花龍紋天球瓶,兩角及其茅狀歧角留白者多為永樂的,填淡色者多為宣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