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窯瓷器歷來以塑雕人物造像著稱,其燒造的“石灣公仔”名聞天下。筆者藏有石灣窯陶塑和合二仙像兩尊。
現(xiàn)將其介紹如下:
此和合二仙為童子形象。和仙塑像高19.6厘米(圖1),上身著紫紅色寬袖長袍,袒胸露腹,下身穿紫紅色寬裳,是跣著腳的童子形象。雙腿下垂坐于一石臺之上。一手撐于臺面,另一手則持著一枝荷花和一莖荷葉。頭上梳的雙髻裹以黃錦,滿面喜容的他露齒而笑,把眉毛笑成了兩輪小彎月,黑白分明的眼睛也滿含笑意,一副喜慶形象。在石臺的前方放著一個寶盒,里面裝的元寶銅錢已溢出盒外,一只翩翩而來的蝙蝠飛停于盒沿,望著滿盒的金銀財寶,也似乎在笑。從塑像的背面,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到荷葉的優(yōu)美形狀,還可以看到在石臺的上邊沿留有制造者的篆書印款“蘇錦輝印”(圖2)。
合仙塑像高15.6厘米(圖3),亦為紫紅色的上衣下裳打扮,同樣跣著足卻未解衣敞服,頭上同樣梳著包以黃錦的雙髻,不同的是額頭上方留有一小綹頭發(fā)。笑容可掬的面孔上同樣充滿喜氣,眉毛帶著笑,眼睛帶著笑,就連張開著的嘴巴里的牙齒、舌頭都帶著笑。他一腿支起,另一腿平擱于地上,一只手提著盒蓋,另一只手指向置放于和仙所坐石臺邊上的寶盒。此尊塑像的戳記不是刻于背面,而是藏于塑像的內壁,印文亦為篆書“蘇錦輝印”。
和合二仙來源于“和合二圣”寒山與拾得。相傳唐朝時,詩人寒山隱居于天臺山之寒巖。某日,寒山離天臺赴國清寺,于半途中聽到嬰兒的啼叫聲,就聞聲尋找,于草叢中尋得一出生不久的嬰兒。寒山抱起嬰兒繼續(xù)趕路,誰知一道嶺還未走完,嬰兒已見風而長,長成小孩,一轉眼又能開口說話了。寒山問他姓甚名誰為何被棄于草叢中,他回答說沒姓沒名,是在等詩仙到來。因拾自草叢中,寒山就為他取名“拾得”。來到國清寺后,已長成大人的拾得與寒山就留在寺里一個燒火,一個煮飯,二人相伴不離,如影隨形,情勝手足。后有越州汪氏攜女來寺進香,不巧病重,臨終向二人托付愛女芙蓉,希望二人中有一人娶芙蓉為妻。寒山為成全拾得,留詩出走,來到姑蘇城外的一座寺院當了和尚。拾得收到留詩后,哭別莢蓉,四處尋找寒山,終于在楓橋邊找到寒山,也出家當了和尚。由于寒山、拾得的到來使此座寺院名聲大振,寺院也由此改名為“寒山寺”。唐朝詩人張繼的著名詩篇《楓橋夜泊》所說的寒山寺就是這座寺院。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寒山和尚被封為“和圣”,拾得和尚被封為“合圣”,二
人并稱“和合二圣”。至清代晚期,和合二圣的形象發(fā)生變化,由僧人形象改變?yōu)楹匠趾苫ā⑹暗贸謱毢械幕顫娍蓯鄣耐有蜗?,“荷”諧音“和”,“盒”諧音“合”,取和諧合好之意,并改稱為“和合二仙”。在我國民間,和合二仙是掌管婚姻和合美滿的喜神。
此兩尊塑像各自成像,如獨立擺放,雖不失風采,但肯定得把他們擺設在一起(圖4),則雙璜合璧,相映增輝??粗麄兿矚庋笱蟮哪?,你的心情能不愉悅么?
以上兩尊塑像的燒造年代應為清末。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