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一朝雖不及百年,但統(tǒng)治者對制瓷業(yè)很為重視,在景德鎮(zhèn)設(shè)置了督燒瓷器的官府機構(gòu)——浮梁瓷局。據(jù)《元史·百官志·將作院》記載:“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燒瓷器,并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备×捍删值慕暗骆?zhèn)的瓷業(yè)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此背景下,官、民窯瓷器的燒造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青花瓷器在元代景德鎮(zhèn)窯燒造得極為成功,堪稱元代釉下彩繪瓷器的杰出代表,其影響深遠,在中國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介紹的就是安徽省青陽縣博物館收藏的一對元代青花凈瓶。
這對帶底座的元代青花玉兔紋凈瓶(圖1),于1984年在青陽縣廟前鎮(zhèn)團結(jié)村出土,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瓶帶座通高26厘米,瓶體高19.5厘米,腹徑7.8厘米,底徑4.5厘米。直口,細長頸,頸中部有一圈寬0.8厘米、厚0.2厘米的輪狀突起,頸由上至下漸粗。折肩,微鼓腹,腹下微收,至脛部以下外撇,寬圈足,足內(nèi)凹,足底未施釉,砂底。胎質(zhì)潔白堅致,釉色光潤透亮。青花呈色較為明艷,但深淺不一,深的地方形成凹下的黑色斑點,這是元代使用從國外進口的蘇麻離青(蘇尼勃青)青料所致。這種青料的化學(xué)組成是低錳高鐵,因此所繪的紋飾常出現(xiàn)黑色結(jié)晶現(xiàn)象。
瓶體從頸部到腹下部共裝飾有五層圖案(圖2),第一層三瓣蕉葉紋裝飾在瓶頸的上半部,每片蕉葉自成一個單元,三片蕉葉之間留有較寬的間隙。蕉葉的主葉脈為兩條平行的直線,從底部直貫葉尖,兩邊的側(cè)葉脈用細密的平行斜線來表現(xiàn),葉緣用曲折較小的波線畫出。第二層三朵長尾蘑菇云紋繪在瓶頸的下半部。第三層卷草紋在肩
部盤繞一圈。第四層主題紋樣裝飾在瓶腹的中部,畫面繪以三只玉兔、槐柳、山石和靈芝等。所繪的三只玉兔形態(tài)各異,一只呈向前奔跳狀,另一只呈蹲立回首狀,還有一只呈從山石間向山下奔跑狀,再加上樹枝、山石和靈芝在周圍的襯托,顯得生動傳神,有著很強的立體感。玉兔紋是當時匠師們喜歡刻畫的紋樣之一。在元釉里紅瓷器、元磁州窯的器皿中均可見到(圖3)。第五層變形覆蓮紋繪在瓶腹下部一周,蓮瓣之間互不粘連而獨立成瓣,邊框輪廓用雙層細線條勾勒,未填色。此瓶整體畫面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實筆畫法,酣暢道勁。從裝飾特征來看,在該瓶的頸、肩、下腹部處飾以輔紋飾來襯托腹中部主題紋飾的這種裝飾手法,充份體現(xiàn)了元青花結(jié)構(gòu)嚴謹、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渾然天成的裝飾風(fēng)格。瓶座為筒鼓式(圖4),足徑7.9厘米,寬唇平折沿,邊緣外呈菱花形,座頸部為束腰六邊形,座身鏤雕成六柱五空的花窗,座底為蓮花形圈足,其頸、六柱腳等部位均裝飾有青花線條繪成的開光、如意垂云等紋飾。這對別出心裁制作出來的底座,以其新穎的器型,精細的制作,合體的裝飾,格外引人注目,其構(gòu)思之奇巧,更令人嘆為觀止。這堪稱一絕的設(shè)計,為這對元代青花玉兔紋凈瓶增添了奇特的藝術(shù)效果。
凈瓶(梵名kalasa),指以陶瓷或金屬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澡瓶或供瓶。這種器皿是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并隨著佛教的逐漸中國化而成為中國佛教儀式中的用器。這對青花玉兔紋凈瓶不僅具有“至正型”青花的風(fēng)格,同時洪武初期青花瓷器的新貌已初露端倪,尤其是蕉葉紋,逼肖洪武蕉葉紋畫法。但是其造型、胎釉、青花色料、紋樣及裝飾布局等特征,均顯現(xiàn)出元代晚期景德鎮(zhèn)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可謂形、神、色俱佳,誠屬極為罕見的元代青花奇珍,加之又是難得的一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今天它以如此完美的狀態(tài)展示在世人面前,向觀者傾訴著它的精彩、輝煌及其背后的故事。
(責(zé)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