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詵,字晉卿,生卒年史無記載,當今學術(shù)界一般持“1048-1104年后”的觀點。筆者考證其大約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1114后至1120年前(考證文章即將發(fā)表),祖籍山西太原人,后居河南汴京,為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趙曙之女蜀國公主為妻,官駙馬都尉及定州觀察使、利州防御使。家筑“寶繪堂”,藏歷代法書名畫日夕觀摩,精于豁賞。
王詵長于詩詞、書法,通曉琴棋笙樂,尤精繪畫,山水最長,亦能畫松、墨竹和人物。而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成就和貢獻主要是山水畫,可分為水墨、青綠二格。
元湯垕《畫鑒》載:“王詵字晉卿,學李成山水,清潤可愛;又作著色山水,師唐李將軍,不今不古,自成一家。”他學古而不泥古,能自出機杼,巧妙靈活地運用金碧法和破墨法,創(chuàng)出了清潤挺秀,風韻動人的風格。這種“不古不今”的青綠山水風格,上承隋唐展子虔、王維及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下啟南宋趙伯駒、趙伯骕,元代錢選、趙孟煩等,影響深遠。
宋米芾《畫史》云:“王詵學李成皴法,以金綠(一作碌)為之,似古今觀音寶陀山狀,作小景亦墨作平遠,皆李成法也!”李成,字成熙,世居長安。祖父李鼎、父李瑜為唐宗室,五代時避亂流寓四方,后廷居山東營丘。狀寫中原齊魯?shù)鹊刂T山,筆墨簡練,筆致秀挺,創(chuàng)蟹爪樹、云頭皴,擅寫寒林雪景。精于山水,凡煙云變滅、水石幽閑、樹木蕭森、山川險易皆在所作中曲盡其妙。其畫筆鋒穎脫,墨法精微,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李成一派名家甚多,如翟院深、郭熙、王詵,只不過“翟院深臨摹仿佛亂真,若論神氣則霄壤也”。郭熙善得煙云出沒,峰巒隱現(xiàn)之態(tài),王詵亦得其煙云隱現(xiàn)之精妙。在當時,作為李成畫派的傳人,王詵與郭熙是齊名的,但郭熙的作品,多為供奉的裝飾布置畫,盡管其畫中也彌漫著林泉高致,實際上巳近乎“眾工之跡”,致使其子孫要收購其遺作以“晦其跡”,而王詵則“非胸中自有丘壑,其能至此哉?!?/p>
王詵在師李成雪景寒林的同時上追王維水墨一派,董其昌《畫眼》云:“趙令穰《江鄉(xiāng)清夏卷》,筆意全仿右丞。余從京邸得之,日閱數(shù)過,覺有所會。趙與王晉卿皆脫去院體,以李成熙、王摩詰為主,然晉卿尚有畦逕,不若大年之超軼絕塵也!”山水畫的設(shè)色方法從唐代以來即分為金碧的青綠大著色及水墨淺淡設(shè)色兩種,前者以大小李將軍為代表,后者以吳道子、王維為代表。晉卿既從李成上溯王維學水墨一派,又學二李金碧中的一路,雙管齊下,兼二家之長,融會貫通創(chuàng)為新格。王詵之所以能夠融會貫通,這與他精湛的書畫鑒賞能力和其“寶繪堂”珍藏的大量古今名畫法帖密不可分。
王詵一生的精力主要用在繪畫上,據(jù)現(xiàn)存文獻著錄約80余幅,其中不乏重復者和贗品。根據(jù)現(xiàn)存實物,王詵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漁村小雪圖》卷、《煙江疊嶂圖》卷(水墨、青綠各一卷)、《山溪秋霽圖》等。
《漁村小雪圖》卷
淡黃絹本設(shè)色,縱44.5厘米,橫219.7厘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宣和畫譜》《大觀錄》《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
此作構(gòu)圖完整,慘淡經(jīng)營,遠近虛實分明,中間高峰突起,巍峨挺拔,氣象雄渾,遠山連綿,錯落有致,賓主分明。天空淡墨加花青罩染,既襯小雪之潔白無瑕,又添了幾分寒氣。山外淡墨籠罩,山石頂敷白粉。山頂叢樹以濃墨、重墨為主,且濃于山石,亦點白粉,雖少而雪意頗濃,惜墨如金。整幅畫融高遠之空闊,深遠之幽深與平遠之散淡于一體,自然天成。
畫中山石宗李成、郭熙而另辟機巧,山頭上圓下直,與郭熙云頭皴稍異。山石輪廓用筆婉轉(zhuǎn),中鋒為主,兼用側(cè)鋒,方圓兼施,無尖銳之棱角。山石陽面稍皴,陰面多皴,一如刮鐵,深處再用較濃之墨加一二遍,后用濃墨提醒,另外皴法上實下虛,使山石有云霧、水氣蒸騰之感。通過用墨輕重的交互配列,多次點染后,使山石層次井然,凹凸顯現(xiàn),虛實相生,立體感較強。較之郭熙山石少了幾分動感與圓渾,多了幾分墨氣與文氣,二者同具光感。遠山淡墨加花青自上渲淡而下,上實下虛,霧靄迷蒙,如夢似煙,猶韓拙的“迷遠”之效,已開南宋馬(遠)、夏(圭)之端倪。平坡水石俱用水墨拖出,不勾線,以墨色深淺分遠近,以增加縱深度,眺望前方,似在千里之遙,得“幽遠”之神韻。
畫中樹木姿態(tài)多變,老樹盤曲扭動,俯仰多姿,或橫或直,或臥或游,或高或低,聚者相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亂者如發(fā),俯者如老攜幼童,仰者如羔羊乞乳,顧盼生情,穿插自然,絕無紛亂之感。蒼松以李成攢針法寫就,或如翠蓋斜偃;或蟠身矯首,如王虺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澗泉飲,形象生動。畫中柳樹婀娜多姿、輕柔曼妙,與蒼松、枯木一文一武,剛?cè)嵯酀V劣跇渖戆X疤凹凸渾實,枯枝蟹爪法寫出,蒼勁而靈動,極盡刻畫之能事。畫中所有樹木形態(tài)逼肖,筆墨精良,豐神料峭、生意盎然,其傲然風雪而挺拔之姿躍然紙上。為歷代山水畫中的精彩之作??梢娮髡邆鹘y(tǒng)功力之深,體察自然之精妙。
畫中人物,雖不到半寸,均奕奕有生氣。姿態(tài)生動自然,把漁夫、書童、文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刻畫得形象畢肖,活靈活現(xiàn),有龍眠、道子筆意。
尤值得驚嘆的是,此畫墨色豐富,或濃破淡或淡破濃,即蘇軾所謂的“破墨法”,此法始于唐代張璨、王維,李成發(fā)而揚之,王詵更與二李金粉設(shè)色融而為一,山石、寒林、坡岸,墨氣淋漓,山峰、石面、樹梢上用蛤粉積染,天空彈粉為雪,樹杈、葦葉勾金。墨、粉、金互用,表現(xiàn)了積雪在陽光下晃耀奪目的景象,畫面和諧而無俗氣,可謂自創(chuàng)新格。
畫面橫卷,高尺余,雖為文人氣息極濃的橫卷小軸,但崇山峻嶺卻有宏大氣象,融北派之雄勁挺拔與南派清秀柔媚于一體:全山俱不點苔,尚存北方山水風格。山石樹木來自荊、關(guān)、李、郭等,而水墨渲染則受董源、巨然影響?!伴_南宋以后無數(shù)法門,承先啟后,晉卿之功不可沒,而此幅尤為晉卿杰作,彌可寶貴?!?俞建華語)此圖卷首宋徽宗趙佶題“王詵漁村小雪”六字瘦金簽并有弘歷、年羹堯、宋犖、汪由敦等多家題字,有朱方雙螭璽、“政和”、“宣和”、“緯蕭草堂畫記”、“商丘宋犖審定真跡”、“乾隆御覽之藏寶”、“古稀天子”等印共69方。此圖曾經(jīng)宋宣和內(nèi)府收藏,明末出現(xiàn)于廟肆,入清后經(jīng)戴巖犖、王翚、年羹堯收藏后轉(zhuǎn)入清內(nèi)府。民國年間溥儀帶入長春偽宮。1950年惠孝同先生購得,后捐給故宮。
《煙江疊嶂圖》卷(青綠)
絹本設(shè)色,縱45.2厘米,橫1 6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曾見《宣和畫譜》《大觀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等書著錄。
此圖左起,浩渺煙江咫尺千里,主景位于手卷右方,江心現(xiàn)出一片重巒疊嶂,勾皴用筆方中寓圓,卷云、刮鐵兼用。青綠著色,層層敷染,色墨互用,一掃富麗堂皇之氣,清新典雅。山腰云氣霧繞,工筆淡描,線劃空明。山坳流泉飛瀑,逐級下瀉,節(jié)奏分明、空間深邃。山澗兩邊焦墨烘托瀑布,黑白反差分明,富有視覺沖擊力。畫中坡石陰面墨筆皴擦,陽面不施或少施皴筆,疏密對比強烈,墨筆勾皴后,淡墨花青渲染,再加以青綠復染,進而重彩復皴,極富立體感。山間樹木郁郁蔥蔥,雜樹多夾葉及點筆,著有石青、石綠、淺綠及赭石,紅綠墨相間,繁茂豐富而和諧。遠山亦用青綠暈染。畫中樓閣工整嚴謹,結(jié)構(gòu)分明,造型準確,屬界畫一格,從中可窺二李遺風。江心兩葉小舟泛游江上,悠然自得,左邊垂柳拂水、淺灘坡岸、累累拳石浮于淺水之上,煙江空曠,平遠浩渺,意境清幽。此畫雖為青綠山水,然一掃隋唐的仙游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超凡脫塵之境,具有濃郁的文人畫氣息。
此卷曾為北宋內(nèi)府收藏。卷前鵝黃絹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王詵煙江疊嶂圖”七字簽題。卷后有元代姚樞題五言古詩一首,明代宋濂題跋和黎民表嘉靖丙辰(1556年)題觀款一行。本幅鈐有“雙龍”方印,“御書”葫蘆印,“宣”、“穌”連珠印,“宣和”、“宣和中秘”、“政和”等印。后隔水鈐有“政”、“龢”連珠印,托尾紙上鈐有“內(nèi)府圖書之印”。
另外,此幅上還有“悅生”葫蘆印、“秋壑珍玩”印,“臺州市房務(wù)抵當庫記”、“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重華宮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等等。從印章可見,此畫流傳有緒,南宋時曾為賈似道收藏,后歸臺州官府;清初曾歸孫承澤、宋犖,畫上均有二者名??;乾隆初年歸安岐收藏,后轉(zhuǎn)入清內(nèi)府。
《煙江疊嶂圖》卷(水墨)
絹本水墨,縱26厘米,橫138.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圖相繼為金代元好問,元代劉漢卿、戴祖禹、徐琰,明代周吉,清代高兆等人收藏?!对茻熯^眼錄》《味水軒日記》《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此圖誠如蘇軾詩題所云:“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山耶云耶遠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勒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由于作品現(xiàn)僅存原畫的四分之一,前半段已經(jīng)殘缺,故而“百道飛泉”的壯觀景象已不復現(xiàn)。但江水浩渺、煙波無限、層巒疊嶂的景色清晰可見。作品結(jié)尾處的左下坡石上古松喬柯叢生,坡前老樹橫臥其間,如蟠龍飲水,蒼勁有力。此樹木組合與《漁村小雪圖》結(jié)尾處的樹木組合相似,只不過整體較前者用筆放縱灑脫,造型簡率,更重書法用筆和氣韻的營造,風格屬于飄逸灑脫一路,極具文人畫“墨戲”色彩。
圖后有蘇軾行書詩二首并跋,及王詵唱和詩二首并跋。紙尾上有明周吉,清高兆、趙執(zhí)佶三跋。
此畫1957年章佩乙委托靳伯聲出手給上海博物館,被定為贗品而拒收,后謝稚柳購得,經(jīng)鐘銀蘭鑒定為真品。1997年元旦,謝稚柳、陳佩秋夫婦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成為鎮(zhèn)館之寶。
《山溪秋霽圖》卷
絹本,淡設(shè)色,縱45.2厘米,橫206厘米。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本長卷表現(xiàn)了雨過天晴秋郊的清麗風光。圖中野水逶迤,流瀑湍急,江水浩淼,空闊幽遠。近處重巒疊嶂,遠山連綿起伏,忽隱忽現(xiàn)。畫中高人逸士閑庭信步,漁夫釣者悠然自得,一派世外桃源景象。遠處樓閣精整工致,在樹木掩映中,藏露結(jié)合;近景置寒舍亭臺,為游人旅者休憩之所。此圖意境優(yōu)美,布置有序,可游可居可觀也。此畫無款識,元時倪瓚、柯九思,明代文嘉、王穉登、董其昌等人收藏,定為郭熙筆,但謝稚柳先生在1957年的《唐五代宋元名跡》一書更定為王詵之作,《鑒余雜稿》一書中再次詳論。先生通過鑒別得出:王的用筆爽利,氣格俊俏,特別顯露著圓筆尖峰的特性;郭熙的用筆壯健,氣勢渾厚,特征是圓筆中鋒而富于凝重。
王詵筆勢與《圖畫見聞志》中所說李成的“毫鋒穎脫”相吻合,“畫松葉謂之攢針”在此圖中亦得到了印證。王詵與郭熙風格相比,可謂“一文一武”。
王詵是一個傳統(tǒng)的守護者、繼承者,更是創(chuàng)新者。他不僅僅繼承了隋唐、五代、宋代名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打破了門戶之見,把院體畫與文人畫作了完美結(jié)合,他的畫重理、重法,更重趣。他那心靈凝聚而成的展玩式小景山水在山水文學化轉(zhuǎn)變進程中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他的水墨得李成精髓,在其雄壯恢宏的氣勢之中融進了恬靜飄逸,在李成儒家情懷的基礎(chǔ)上添了幾許道與釋的超然出塵,更重繪畫的韻外之味,已開啟了南宋山水畫重情致之端倪。王詵的青綠山水更是開啟了一代新風,用李成骨格,兼取展子虔、李思訓之設(shè)色、構(gòu)圖等,另創(chuàng)一種以墨勾、墨皴為基礎(chǔ),然后以青綠敷色的山水畫新形式。此種青綠山水滌除了隋唐青綠山水金碧輝煌的富貴氣和仙游色彩,而具有色墨交融、清新雅麗的文人氣息,對中國青綠山水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畫風直啟南宋趙伯駒、趙伯驟,元代錢選、趙孟頫之青綠山水。另外有史料可查的元代畫家曹云西、朱德潤、唐棣、吳璀、吳鎮(zhèn)、黃公望、趙雍、劉貫道、劉融、王淵、姚彥卿,明代畫家董其昌,清代王石谷、惲南田等均不同程度地受王詵畫風影響,且有大量臨摹品存世。他的畫風不僅在文人畫家中影響甚廣,而且在宮廷畫家中亦廣為傳播,以至于有“內(nèi)臣馮瑾慕其筆墨,臨仿亂真,(宋)高宗竟題作王詵”的記載。從整個美術(shù)史長河來看王詵和他的藝術(shù),其山水畫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畫史雖把他歸為“李、郭”一派,功勞實則大過李成和郭熙,青綠且自成一格,實開新派。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