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年),北宋書法家,書學晉唐,書法熔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為一爐,出入規(guī)矩,溫淳和美,頗受后人推崇。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四家”。
梁同書(1723-1 815年),字元穎,號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長。浙江杭州人,大學士梁詩正之子。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有機會接觸了大量歷代名人名作。加上天資聰慧,苦心鉆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與劉墉、王文治、翁方綱并稱為“清四大家”。梁同書活了九十二歲高齡,晚年仍能書寫臼巢大字和蠅頭小楷。令世人稱奇。
蔡襄、梁同書處于不同時代,兩人相隔656年,但梁同書對蔡襄十分崇拜,書法深受蔡襄影響。
祖上曾家藏一幅梁同書書札,書札長26.5厘米,寬33厘米,內(nèi)容是對蔡襄書法的評價。最后落款是二方印章,白文“梁同書印”,朱文“山舟”。
此篇藏品妙就妙在既是一幅難得的梁同書的佳作,又是一篇非常精辟的關(guān)于書法論道的論說文,文中對蔡襄的書法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闡釋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作品原文是“觀蔡襄之書,如讀歐陽修之文。端莊而不刻,溫厚而不犯太平之氣,郁然見于豪楮間。當時朝廷之盛,蓋可想而知也,自崇寧以來以文章字畫為天下主盟者校之。仁廟之時,賢丕如何,人才盛衰,信乎其可卜治亂也。事至今日,但可慨耳!”
梁同書不僅是清書法大家,又是著名書法評論家。梁同書認為,學習書法,一靠靈氣,二靠多看,三靠多練,這對后人學習書法有很大啟示。梁同書的論著主要有《頻羅庵遺集》《頻羅庵論書》《頻羅庵書畫跋》,對學習書法,評價書法都有精辟的論述。
梁同書書札筆法嚴謹,書風俊秀端莊,筆法雋永灑脫,古韻橫生。從全篇章法布局、結(jié)構(gòu)取勢、點畫用筆看,下筆沉著果斷,筆間瀟灑從容,點畫精致,筆法純熟,布局舒緩有致。同時多了幾分飄逸灑脫、不羈的文人風格,彰顯蔡襄、米芾、趙孟頫等歷代大家的藝術(shù)風格。身為朝廷文化教育官員,梁同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繼承先賢衣缽,開啟未來的作用,所以梁同書的書法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和推崇。其作品廣被收藏和傳布,當時不僅國人求字者接踵,且日本、琉球、朝鮮諸國,皆欲得片縑以為快。他的作品對清末以來的文人書家影響很大。
當前書法市場異常火爆,書法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書法理論研究百家爭鳴。書法作品“美”與“丑”的標準,書法創(chuàng)作“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學習書法“多看”與“多練”的側(cè)重,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梁同書對蔡襄的書法評價很高,幾乎到了五體投地的地步,可也有人認為蔡襄的書法拘謹,不夠豪放,在宋四家中比較守舊。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弘揚中華文化,繁榮書法藝術(shù),一定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提倡“堅持傳統(tǒng),鼓勵創(chuàng)新,多種風格”。今天我們在學習、觀摩、評價書法作品時,也應多多了解中國書法發(fā)展史,多多了解古人審美觀,多多看看已被后代認可的書法名作,多多閱讀古代各家書法論著,只有這樣,才能迎來書法事業(yè)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