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運動90周年,建國60周年之際,近日,在福州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街區(qū)三坊七巷舉行的“中國近現(xiàn)代名人歷史文獻手跡珍品展”倍受藏界矚目。此次展覽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港澳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展出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蔣介石、周恩來、胡適等二百多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名人的手跡和照片三百多件。吸引了眾多港澳臺僑胞、文化界人士和收藏家品評觀賞,歷史名人的手跡和影像的獨特收藏價值和魅力再次受到文化界、史學界和收藏界的關注。
多姿多彩的“名人畫卷”
“中國近現(xiàn)代名人歷史文獻手跡珍品展”藏品主要由收藏家臧偉強提供,最引人注目的是名人書札和影像。書札又稱手札、信札、尺牘,即現(xiàn)在的書信。書札一般是書者日常生活中自身需要而做,往往能記錄下書者當時最真實的想法和心理感受,可謂是真正打上個人烙印的“私人遺產(chǎn)”。名人書札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有的論述名人為政要略,國家大計,有的敘事個人思想,人世際遇,有的指點江山,托物言志,有的則是針貶時弊,縱論時勢,林林總總,無所不包。書札由于是書者率性而作,不事雕琢,最能體現(xiàn)書者的性情和個性。許多名人的書札都與歷史事件有聯(lián)系,有的書札本來就包含著一段歷史故事,甚至是當時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包含著大量歷史信息,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其價值絕不遜色于同時代的書畫作品,一些文化名人本來就是書法大家,其書札也是精美的書法作品,頗具觀賞性。名人影像作為名人凝固的歷史瞬間,是名人生活歷史的和所處時代的見證,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可以說名人書札和影像猶如名人的一幅幅“歷史畫卷”,向我們展示了名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風采。本刊特將“中國近現(xiàn)代名人歷史文獻手跡珍品展”展出的部分名人書札和影像藏品予以介紹,以饗讀者。
圖1近代思想家嚴復致吳彥復書札及《天演論》書影
嚴復(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首次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驅者之一。
吳彥復(1869-1913年)安徽廬江人,名保初,字彥復,是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次子。他和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譚嗣同、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福建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并稱“清末四公子”。
《天演論》是嚴復著名譯作,自1898年出版后在短短十多年中發(fā)行三十多種版本,當時任何西方書籍都難望其項背。
圖2孫中山合影照
孫中山(1866-1925年),中國近代偉大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廣東香山人。1924年5月5日,孫中山創(chuàng)立的黃埔軍校正式開學,6月16日,舉行了開學典禮,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巡視了黃埔軍校,并在開學典禮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結束后,同蔣介石(黃埔軍校校長)、何應欽(黃埔軍校總教官)、王柏齡(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合影。
圖3孫中山戎裝照
1917年8月下旬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會議決定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此照片為此時期所攝。照片親筆題寫“星槎旅長惠存。孫文”(星槎即李文漢,曾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獨立旅長,云南嵩明人)。
圖4李大釗致吳弱男書札
李大釗(1889-1927年),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人。字宋常,直隸樂亭(今屬河北)人。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
吳弱男(1886-1973年),安徽省廬江縣南鄉(xiāng)沙湖人。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夫人,其父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吳保初。1902年赴日本東京就讀英語。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孫中山英文秘書,1927年李大釗被捕,她設法營救。中國婦女運動先驅者之一,建國后任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文史館員。
吳弱男與李大釗1915年相識于日本,1925年吳弱男請李大釗為其三個兒子講社會學,每日到家上課兩次,兩家關系密切,李大釗叫女兒李昱華認吳弱南為干媽。李大釗致吳弱男書札中寫道:“暗沉沉的女界,須君出來作個明星。賢母良妻主義么?只能改造一個家庭。婦女參政運動么?只能造成幾個女英雄。這都不是我所希望于君的。我愿君努力作文化運動,作支那的愛冷愷與謝野晶子?!贝嗽姇鴮憰r間大概在1919年前后,李大釗與吳弱男從日本歸來不久。
圖5陳獨秀致黃賓虹書札
陳獨秀(1879-1942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人。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十里鋪(今屬安慶)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黃賓虹(1865-1955年),著名畫家。名質,字樸存,中年號賓虹,祖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早年擁護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術院校任教,并擔任書局、報社編輯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華東分會主席。
陳獨秀致黃賓虹的信札寫于1915年10月7日,當時黃賓虹在上海從事編輯工作。1915年夏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一年后改為《新青年》,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猛烈抨擊封建舊文化,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陳獨秀在致黃賓虹信札中寫道:“惠片敬悉。弟于《青年》之外,無暇為文,且更不能作小說,惟余侄陳嘏喜譯東西文小說,曾為數(shù)種,載之《青年》,文筆尚不若時下小說之淺俗。先生倘許錄用,即當命其著手,原稿擬取西洋名家杰作,由弟選定,飾文亦由弟監(jiān)察,當不至大謬。至于裝頭換面,一稿而售數(shù)家,此等不道德行為,倘容《青年》犯此,不啻操刀而殺之也。倘他人有佳作,隨后亦當介紹于先生。惟稿費大約千言三元,《青年》收稿費如此……”。從這封書札可以看出陳獨秀先生的正直文風。
圖6中國共產(chǎn)黨先驅者照片
這張照片有4位中國共產(chǎn)黨先驅者,分別為任弼時(1904-1950年),湖南湘陰康家橋(今屬汩羅)人,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領導人;劉仁靜(1902-1987年),湖北應城人;羅亦農(nóng)(1902-1928年),湖南湘潭人,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張國燾(1897-1979年),江西萍鄉(xiāng)人。
他們上世紀初都是進步青年,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人物,相會于莫斯科,但后來的人生道路卻迥然不同。任弼時i92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長期在中共和軍隊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并在上世紀40年代成為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亦農(nóng)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曾擔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和長江局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組織局主任等重要職務。1928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殺害。
劉仁靜,曾是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一大”的最年輕代表,年僅18歲。1923年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后進行托派組織活動,被開除出黨。上世紀40年代投靠國民黨,建國后曾發(fā)表檢討政治錯誤聲明。先后在北京師大、人民出版社從事教學翻譯工作。
張國燾在五四運動中是北京大學學生領袖,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并曾擔任中共和軍隊重要職務。但后來進行分裂黨和紅軍活動,1938年逃往武漢,投入國民黨特務集團。后定居加拿大,孤獨客死異鄉(xiāng)。
從四位中國共產(chǎn)黨先驅者的不同人生道路,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革命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有的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堅定革命信念不動搖,百折不撓,甚至獻出了生命。有的人則對中國革命悲觀失望,脫離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甚至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正是由于無數(shù)革命者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始終不動搖革命信念才取得了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yè)的最終勝利,撫今追昔,給我們帶來的是深深的思考。
圖7黎元洪照片
黎元洪(1864-1928年),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原籍江西,世居湖北黃陂,曾兩任北洋政府總統(tǒng)。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后,黎首次出任大總統(tǒng),7月1日張勛復辟,黎被迫辭職。1922年6月,直系軍閻曹錕。吳佩孚趕走皖系總統(tǒng)徐世昌,黎元洪再任大總統(tǒng),這張照片就是此時所照。
圖8袁世凱照片
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亭,號客庵,河南塤城人,北洋軍閥首領,北洋政府總統(tǒng),光緒庚子年(1900年)時任山東巡撫,該照片攝于此時。
圖9宋美齡照片與書札
民國時期手遞“胡李慕蘭同志”封,信封為毛筆手書,內容為感謝捐助縫紉機一臺,落款為“蔣宋美齡”。
宋美齡(1897-2003年),蔣介石夫人,生于上海虹口朱家大橋(今東余杭路)。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指導會議指導長、輔仁大學董事會董事長與名譽董事長。與蔣介石結婚后改為夫姓,所以稱蔣宋美齡。
該書札使用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lián)合會公函封及信紙,該組織是宋美齡于1950年4月17日在臺灣成立的,宋美齡任主任委員。該組織的工作主要是主持發(fā)動各種勞軍活動,宣導環(huán)境衛(wèi)生、家庭幸福。婦聯(lián)會征衣縫制廠動員婦女幫戰(zhàn)士縫衣服,這封書札為當時接收捐贈所書。1964年該組織改為“中華婦女反共聯(lián)合會”。1996年改為“中華民國婦女聯(lián)合會”。
圖10梅蘭芳舞臺藝術照
梅蘭芳(1894-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生于北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各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廣,世稱“梅派”。
圖11郁達夫致李孤帆書札
郁達夫(1896-1945年),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
李孤帆,浙江鄞縣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國銀行供職,民國招商局總經(jīng)理處赴外稽核,著有《西行雜記》《招商局三大案》等。此書札是1925年前后,郁達夫離開上海在杭州養(yǎng)病時所寫。
創(chuàng)造社是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的文學團體。1925年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宣告成立,以社員集資人股的方式運作。郁達夫在信中請李孤帆幫忙集股當為此事。
圖12葉恭綽照片與書札
葉恭綽(1881-1968年),廣東番禺人,字學虎,筆名遐庵。清末舉人,京師大學堂畢業(yè),曾任清政府鐵道督辦。民國成立后,歷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交通銀行總理、交通大學校長、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等職。擅長詩文、書畫、考古。1950年后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北京畫院院長。
圖13郭沫若致樓適夷信札
郭洙若(1892-1978年),中國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
樓適夷(1905-2001年),浙江余姚人,中國作家,編輯出版家。這是郭沫若于1960年致樓適夷的書札。樓適夷當時任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副社長。信中婉拒了樓適夷請他編選《詩選》,并談到了自己1959年出版的詩集《潮汐集》以及請傅抱石為他當時寫成的歷史劇《武則天》繪插圖的事。
圖14周作人書札
周作人(1885-1962年),原名魁壽,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魯迅二弟,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次溪(1909-1968年),名涵銳,仲銳,字次溪,號江裁,中國史學家、方志學家,一生著述頗豐。著有《李大釗傳》《北平四時志》等200余種。這是周作人為張次溪著作《次溪野錄》的題詞。
圖15張大千題照
張大千(1899-1983年),中國畫家。原名正權,后改名愛,又名季爰,四川內江人。一度為僧,法號大千,還俗后以法號行。其畫風三十歲前為“清新俊逸”,五十歲左右取“瑰麗雄奇”,六十歲后臻“蒼渾淵穆”之境。1972年僑居美國,1978年回國居臺北。
圖16于右任題照
于右任(1879-1964年),陜西三原人,原名伯循。清末舉人。曾任國民聯(lián)軍駐陜總司令、陜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委、國民政府審計院長和督察院長等職。1949年支持國共和談,謀求和平統(tǒng)一。后去臺灣任“監(jiān)察院”院長。
以小博大的“低價金礦”
在藏界名人書札、影像同那些動輒數(shù)十萬、上百萬元的名家書畫作品相比,雖是小件,但卻以其獨特歷史文獻價值,受到不少獨具慧眼的藏家青睞,以小搏大,活躍于拍場,成為藏市亮點。
古代名人書札存世極罕,價格很高,大多珍藏在博物館里。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多是近現(xiàn)代名人書札。相對古代名人書札近現(xiàn)代名人書札存量較多,價格較低。
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孫中山致葉恭綽書札四通便拍出了111.1萬元的高價。在中國書店拍賣會上,齊白石書札也拍出了1.32萬元。2005年在上海嘉泰拍賣會上,著名作家、詩人郁達夫致王映霞書札六通上拍,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感情糾葛轟轟烈烈,這些書札便是絕好的見證,難得一見,最終以37.4萬元拍出。2005年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黃賓虹致陳柱書札十八通,曾著錄于《黃賓虹書信集》,拍出了55萬元高價。在上海嘉泰拍賣會上徐悲鴻與王少陵的書札(附實寄封)拍出了56.1萬元。
2008年,在中國書店拍賣會上晚清重臣駱秉章一封上奏成豐皇帝的奏折,拍出了30萬元高價。北京匡時秋季拍賣會推出的“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致沈葆楨函冊”拍出了31萬元。
年代久遠的影像作品近幾年也受到藏家追捧。名人影像作為名人生活的記錄和時代的見證,對于研究名人歷史有重要史料作用,其價值為藏界所公認。早在1996年中國書店拍賣會上,一張1908年的民國名人合影照,便拍出了1萬元。2008年,北京誠軒拍賣會上,有梅蘭芳親筆題簽的“遠山壽先生留念”并簽名的舞臺藝術照拍出7280元。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古籍善本、碑帖法書專場”。梅蘭芳的一組估價1000元至1200元的照片,包括《天女散花》劇裝照和同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第一團擴團紀念合影照,最終以12320元成交,成交價翻了10倍。另一幅梅蘭芳生活照以22400元成交。
名人書札,名人影像,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投資小,回報豐厚而被藏家稱為“低價的金礦”,特別是書札,隨著人們書寫方式的改變,毛筆書信如今已基本退出歷史,紙上書信也越來越少。名人書札的珍貴性也顯得更為突出??梢灶A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展示名人風韻、濃縮時代歷史的名人書札和名人影像,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fā)出更奪目的光彩。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