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尋泉之旅期間,有幸在上海集到一枚戰(zhàn)國“半圜”錢,直徑27毫米,穿徑8毫米,厚0.5毫米,重約3.5克。該泉生坑,青銅質(zhì),從邊沿一小破裂處可以看出,青銅質(zhì)因年久已經(jīng)嚴重氧化。錢文為古代大篆書,橫讀,內(nèi)穿亦圓,也稱圜錢。圓孔不規(guī)整,呈喇叭口形狀,此乃中國古代錢幣從刀幣、布幣向圓孔、方孔錢幣過渡的實物佐證。
該泉無論從銅質(zhì)、錢體、錢文、鑄工,還是銹色、包漿來看,都是無懈可擊。素背平整,紅斑綠銹,斑駁陸離,層次感強,乃開門見山之珍泉也。
董大勇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價目圖錄》和宋志強、王立新二位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幣庫》一書中各收錄一品。另外,2008年北京嘉德拍賣一品,估價5萬元以上,珍稀程度可見一斑。
秦國“兩甾”錢與戰(zhàn)國“半圜”錢是從同一個泉家手中集來的。生坑、青銅質(zhì),直徑29.3毫米,穿徑8.5毫米,厚0.5毫米,重約4克。
秦“兩甾”錢至少有兩個版式,即“甾”字“田”部字當中一橫“十”,分為出頭橫和未出頭橫。該泉為未出頭橫,錢背素平,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鑄品的穿孔為圓形,中晚期為方孔。此乃中國古代鑄幣史上圓孔形逐漸向方孔形貨幣過渡時期的產(chǎn)物。
圓孔不規(guī)整,方孔又似圓孔。早期圓孔錢(圜錢)風格一目了然,應為秦中晚期所鑄。該泉銹跡斑駁,古樸典雅,因其鑄量稀少,故歷來為諸泉家搜尋的珍品。 (責編:丁丑)